花卉十二萝纹(十二花颜纹绣)
1. 十二花颜纹绣
破镜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日团圆再会君?
今朝万里秋风起,山北山南一片云。
咏镜
年代:【唐】 作者:【骆宾王】
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
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览镜
年代:【唐】 作者:【刘希夷】
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
咏镜
年代:【唐】 作者:【张说】
宝镜如明月,出自秦宫样。隐起双蟠龙,衔珠俨相向。
常恐君不察,匣中委清量。积翳掩菱花,虚心蔽尘状。
倘蒙罗袖拂,光生玉台上。
古镜
年代:【唐】 作者:【沈佺期】
莓苔翳清池,虾蟆蚀明月。
埋落今如此,照心未尝歇。
愿垂拂拭恩,为君鉴玄发。
秦镜
年代:【唐】 作者:【仲子陵】
万古秦时镜,从来抱至精。依台月自吐,在匣水常清。
烂烂金光发,澄澄物象生。云天皆洞鉴,表里尽虚明。
但见人窥胆,全胜响应声。妍媸定可识,何处更逃情。
昏镜词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旧镜
年代:【唐】 作者:【鲍溶】
婵娟本家镜,与妾归君子。每忆并照时,相逢明月里。
春风忽分影,白日难依倚。珠粉不结花,玉珰宁辉耳。
心期不可见,不保长如此。华发一欺人,青铜化为鬼。
良人有归日,肯学妖桃李。瑶匣若浮云,冥冥藏玉水。
侍儿不遣照,恐学孤鸾死。
古镜歌
年代:【唐】 作者:【周匡物】
轩辕铸镜谁将去,曾被良工泻金取。
明月中心桂不生,轻冰面上菱初吐。
蛟龙久无雷雨声,鸾凤空踏莓苔舞。
欲向高台对晓开,不知谁是孤光主。
破镜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
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
古镜
年代:【唐】 作者:【李群玉】
明月何处来,朦胧在人境。得非轩辕作,妙绝世莫并。
瑶匣开旭日,白电走孤影。泓澄一尺天,彻底寒霜景。
冰辉凛毛发,使我肝胆冷。忽惊行深幽,面落九秋井。
云天入掌握,爽朗神魂净。不必负局仙,金沙发光炯。
阴沉蓄灵怪,可与天地永。恐为悲龙吟,飞去在俄顷。
方镜
年代:【唐】 作者:【贾岛】
背如刀截机头锦,面似升量涧底泉。
铜雀台南秋日后,照来照去已三年。
镜
年代:【唐】 作者:【罗邺】
昔岁相知别有情,几回磨拭始将行。
如今老去愁无限,抱向闲窗却怕明。
古镜词
年代:【唐】 作者:【贯休】
我有一面镜,新磨似秋月。上唯金膏香,下状骊龙窟。
等闲不欲开,丑者多不悦。或问几千年,轩辕手中物。
镜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庾信】
玉匣聊开镜。
轻灰暂拭尘。
光如一片水。
影照两边人。
月生无有桂。
花开不逐春。
试挂淮南竹。
堪能见四邻。
览镜偈
年代:【宋】 作者:【宗泽】
览镜影还在,掩镜影还去。
试问镜中人,却归什么处。
磨镜
年代:【宋】 作者:【陈耆卿】
蠹蚀宁堪久,挂揩长恨迟。
浮云手底尽,明月眼中移。
鉴垢浑能治,心尘不解医。
休云磨者贱,此百主人师。
古圆镜
年代:【宋】 作者:【顾逢】
翠剥青铜面,年深入手轻。
似教藏美恶,不欲大分明。
细雨波心碎,浮云月底行。
便令无点翳,谁解照前生。
锦镜
年代:【宋】 作者:【楼钥】
两溪赴壑若奔虬,此地端能截众流。
三版放开千丈雪,一匳清彻四山秋。
几年空自存公案,今日重新指路头。
珍重老师成胜事,清名当与此山留。
赠远
年代:【唐】 作者:【陆龟蒙】
芙蓉匣中镜,欲照心还懒。
本是细腰人,别来罗带缓。
从君出门后,不奏云和管。
妾思冷如簧,时时望君暖。
心期梦中见,路永魂梦短。
怨坐泣西风,秋窗月华满。
镜离台
年代:【唐】 作者:【薛涛】
铸泻黄金镜始开,初生三五月徘徊。
为遭无限尘蒙蔽,不得华堂上玉台。
以镜赠别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
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
岂如玉匣里,如水常澄澈。
月破天暗时,圆明独不歇。
我惭貌丑老,绕鬓斑斑雪。
不如赠少年,回照青丝发。
因君千里去,持此将为别。
感镜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照镜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
岂复更藏年,实年君不信。
校书郎杨凝往年以古镜贶别今追赠以诗
年代:【唐】 作者:【李益】
明镜出匣时,明如云间月。一别青春鉴,回光照华发。
美人昔自爱,鞶带手中结。愿以三五期,经天无玷缺。
蟠龙随镜隐
年代:【唐】 作者:【赵嘏】
鸾镜无由照,蛾眉岂忍看。
不知愁发换,空见隐龙蟠。
那惬红颜改,偏伤白日残。
今朝窥玉匣,双泪落阑干。
石镜
年代:【唐】 作者:【杜甫】
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
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
2. 纹绣花样图片欣赏
现在纹绣行业的发展在目前还是挺受欢迎的。其实是没有找到持续发展的根本,花样太多,但只是单纯的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拓客而拓客,为了包装而包装。没有找到自己发现的根本。所以现在的纹绣行业,如何越简单越好,越复杂、套路越多越不好。
3. 花卉纹图案
同治年间的粉彩瓷器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市场上面同治粉彩价格不高,你的这个碗不知品相如何,能否代表了同治年间粉彩瓷器风格,所以考虑价格在8000到10000元左右。
谢谢4. 花卉纹身图片
火为炎上,卦象为离。
可取天火同人,火天大有之吉卦,辅以南方七宿作为文身图案。
此外,南明离火,图腾为朱雀,亦为火属。
另:木棉,红杏,丹桂,火石榴等花木同是火属。
5. 粉彩花卉纹
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上颇具有争议性,他曾经为中国变革做出了不少贡献,原本可以流芳百世,但是晚年称帝复辟的行为,使得自己遗臭万年。袁世凯称帝不过八十三天,如同一个笑话。自立国号“洪宪”,在这短暂的时间,也没忘了在景德镇给自己定制一批御用瓷器,古玩收藏界将这一批瓷器称之为“洪宪瓷”。从某个层面上来说,洪宪瓷称得上是民国时期的官窑瓷器。
图1:民国 洪宪款仿珐琅彩绘瓜瓞绵绵葫芦包袱瓶,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HKD 250,000-300,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440,730, 拍卖专场:香港中汉拍卖有限公司 2017年秋季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7-10-03, 尺寸:高17.5cm。
作为御用瓷器,洪宪瓷自然是民国瓷器中的精品。在一九一六年初,袁世凯派出督陶官郭葆昌前往江西景德镇窑,监督烧制御用的瓷器。为了烧造御用瓷器,袁世凯下了血本,投入了一笔一百四十万大洋的巨款。目前,关于这批瓷器的生产量说法不一,一说大概有40000件左右,一说大家只有6000件左右。无论是哪一个说法,都足以说明这批御用瓷器的制作成本相当高昂。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处于盛世的乾隆时期,朝廷每一年投入御用瓷器的生产成本也仅仅只有三万两白银,景德镇御窑年均进贡御用瓷器多达40000~50000件,而朝廷一年拨付的费用才三万两白银。而烧制洪宪瓷投入的成本如此之大,足以说明它的质量之高。
图2:洪宪 珐琅彩瓶猫鸟瓶,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HKD 100,000-100,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146,910, 拍卖专场:京荟拍卖有限公司 2017年京荟秋季拍卖, 拍卖成交时间:2017-10-02, 尺寸:阔15cm;高40cm。
督陶官郭葆昌到达景德镇御窑之后,就马上开始为袁世凯烧造“居仁堂”款的瓷器,这一批瓷器中不仅有袁世凯的日用瓷,还有用于开国大典上赠送客人的礼物。与此同时,郭葆昌还另外监督烧制了两批陈设瓷器和日用瓷器,专供两位著名北洋军阀徐世昌和曹锟使用。这一批瓷器基本上都是小件瓷器,胎质细腻而光洁,轻盈而柔润。袁世凯和两位军阀使用的瓷器都是烧制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故而风格非常接近,但是由于使用对象不同,所以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近水楼台的郭葆昌烧制了一批私款瓷器,这一批瓷器多为瓶类,器型疏朗雅致,不仅不带民国粉彩瓷器常有的脂粉味儿,反而富含一丝浓郁的文人气息。
图3:洪宪时期 郭世伍监制 浅绛彩虫草纹小赏瓶,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RMB 120,000-150,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145,600, 拍卖专场:北京紫禁万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1-12-15, 尺寸:高13cm。
纤细易碎是洪宪瓷存世量稀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因为洪宪瓷存世量稀少,它才会具有如此大的收藏价值。现如今一些不法商贩在利益的引诱下,大量仿制洪宪瓷赝品,而洪宪瓷距今年份实在太近真伪工艺相差不大,因此大家在遇到洪宪瓷的时候,一定要更加认真地辨别。
图4: 洪宪 青花矾红“洪福齐天”碟,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RMB 40,000-60,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66,700, 拍卖专场:广东省古今拍卖有限公司 2012夏季古今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2-07-15, 尺寸:口径14cm。
图5:洪宪 居仁堂五彩“通会群招”玉壶春瓶,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RMB 30,000-50,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43,700, 拍卖专场:上海嘉泰拍卖有限公司 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3-12-20, 尺寸:高25cm。
图6:民国洪宪 粉彩麻姑献寿图撇口瓶,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HKD 40,000-60,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44,520, 拍卖专场: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200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05-05-30, 尺寸:高35cm。
图7:洪宪 粉彩义之爱鹅图撇口瓶,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HKD 20,000-30,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24,910, 拍卖专场: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2001春季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01-04-30, 尺寸:高25.5cm。
图8:民国洪宪 粉彩九桃纹三层盖盒 , 最终成交价格:RMB 2,300, 拍卖专场:北京博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17年秋季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8-01-06, 尺寸:高13.1cm;直径9.5cm。
图9:洪宪 粉彩花卉纹碗连盖,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HKD 5,000-7,000, 拍卖专场:拍得高拍卖(国际)有限公司 2012春季拍卖会(四), 拍卖成交时间:2012-07-29, 尺寸:10.3×8.5cm。
“芝麻开门收藏网”专注古玩收藏鉴定估价,欢迎在评论中发表不同意见!
6. 十二张纹饰
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 十二章纹其实就是十二种图案。 “日”即太阳,太阳当中常绘有乌鸦,这是汉代以后太阳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日中有乌”、“后羿射日”(《淮南子·精神训》等)等一系列神话传说。 “月”即月亮,月亮当中常绘有蟾蜍或白兔,这是汉代以后月亮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嫦娥奔月”(《归藏》、《淮南子》古本、张衡《灵宪》)等优美的神话传说。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间以线相连,组成一个星宿。 “山”即群山,其图案即为群山形。 “龙”为龙形。 “华虫”,按孔颖达的解释,即是“雉”,“华虫者,谓雉也。……雉是鸟类,其颈毛及尾似蛇,兼有细毛似兽”。(《礼记·王制》孔颖达疏)。 “宗彝”,即宗庙彝器,作尊形。 “藻”即水藻,为水草形。 “火”即火焰,为火焰形。 “粉米”即白米,为米粒形。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黻”是黑青相次的“亚”形。 以上十二种图案,各有其象征意义。按照历代注疏《周礼·春官·司服》的封建学者们的解释,日月星辰,“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仰”;龙,“取其能变化”;华虫,“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宗彝,取其忠孝,因有的绘成虎与猿形,虎,“取其严猛”,猿,取其“智”;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养人”(即取其滋养);黼,取其“割断”(做事果断之意);黻,取其“背恶向善”(见《周礼·春官·司服》贾疏)。 十二章纹由来已久,大约在周代已经形成。据《周礼•春官•司服》注及疏记载,周代有官名“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周天子用于祭祀的礼服即开始采用“玄衣纁裳”,并绘绣有十二章纹;公爵用九章,侯、伯用七章、五章,以示等级。不过,《周礼》本身并没有记载十二章纹之制,只是说“王之吉服”有“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即所谓“天子六冕”。只是以后注疏《周礼》的人都一致认为周礼中有十二章纹之制。所以,十二章纹究章于何时形成,尚未确考。 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封建的统治秩序,纷纷制定详细、繁琐的封建礼仪,为了说明这些封建礼仪的合理、正统,都把一些礼仪的产生时间上推至三皇五帝时代,对于十二章纹也是如此。例如,《史记•孝文本纪》载:“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后汉书•舆服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玄,下裳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晋书•刑法志》亦云:“五帝画衣冠而民知禁”等等。所有这些,均无案可稽。 十二章纹的最早而又全面的记载,是《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段记载并没有指明十二章纹是周代天子的礼服纹饰,笔者推论,可能在秦汉以前,十二章纹只是服装上的吉祥纹饰,并不一定有严格的十二章、九章、七章、五章之制。《诗经••秦风•终南》有“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一句;《左传•桓二年》又载:“火、龙、黼、黻,昭其文也”;《荀子•富国》又云,“黼黻文(纹)章以藩饰之”等等。这些说明,十二章纹当中的火、龙、黼、黻等等,只是春秋、战国时期(或者更早)流行的服装纹饰而已。 章服制度真正确立,是在东汉初年。在此以前,封建制度虽已确立,但许多礼仪还是空白。即使战国(或以前)时期有章服方面的规定,但“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后汉书•舆服下》),汉承秦制,亦无详细的章服制度,所以,东汉以前,章服制度作为封建礼仪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没有正式确立。东汉永平二年,孝明皇帝诏有司博采《周官》、《礼记》、《尚书》等史籍,制定了详细的祭祀服饰及朝服制度,从此确定了汉代的服制。东汉初规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以下)七章,皆备五采……”(《后汉书·舆服下》)从此以后直到明清,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百官的服饰,一直延用了近两千年。 十二章纹之制自东汉确立之后,各朝各代都把它作为封建的舆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晋规定,皇帝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其服装,“衣画裳绣,十二章”,王公、卿助祭郊庙,王公衣九章,卿衣七章(《晋书·舆服志》)。南北朝时期,章服制度更趋繁琐,以后周为例,不仅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等级的章服,即使同一等级,不同用处的礼服也各有不同的章纹。皇帝“祀昊天上帝”等,用十二章,“享诸先帝”等,用九章;诸公之服,有时用九章,有时用八章,有时用七章,有时用六章(《隋书·礼仪六》) 隋大业元年,炀帝诏定章服之制,并规定了十二章纹在皇帝“衮冕”上的具体位置:“于左右髆上为日月各一,当后领下而为星辰,又山龙九物,各重行十二,……衣质以玄,如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并织成为五物:裳质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衣裳通数,此为九章,兼上三辰(指日、月、星),而备十二也。”至于皇太子、侯伯、子男、孤卿、诸侯,则分别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隋书·礼仪七》)。 ”十二章纹”在清代皇袍中因所占面积相对很小,及清代帝王礼服色彩鲜艳,图案丰富,而使人们常常忽略了这拥有悠久历史、蕴含丰富的纹饰。其实,十二章纹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临之内”。 唐武德四年,朝廷发布诏令,宣布车舆、服装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违者治罪。天下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皇太子及一品之服用九章,“龙、山、华虫、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二品之服用七章,“华虫、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三品之服用五章,“宗彝、藻、粉米在衣;黼、黻在裳”;四品之服用三章,“粉米在衣,黼、黻在裳”;五品之服用一章,“裳刺黻一章”(《新唐书·车服志》)。 宋代初期,天子之衮服,“青色,日、月、星、山、龙、雉、虎、猿,七章(在衣);红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太祖建隆元年又改为前制,“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宋史·舆服志》)。至于皇太子,仍为九章,九卿五章。 明代洪武十六年也明文规定了章服之制,皇帝衮冕“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明史·舆服二》)。 清代皇帝朝服仍为十二章,“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皇帝的龙袍也“列十二章”(《清史稿·舆服》)。 至于文武官员,明清则改章服为补服,规定文官的“补子”绣鸟,武官的“补子”绣兽,是为补服,各依等级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十二章纹之制前后绵延近两千年,文献记载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实物却很少。明定陵出土的数件缂丝衮服为我们了解古代十二章纹之制提供了实物资料。在这两件衮服上,龙纹最突出,共有十二团龙,分别织于两肩和前后襟上。另外,两肩织日、月,背织星辰、群山,两袖饰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种纹饰分别列于前后襟团龙两侧,共列十二章纹,与明制符合,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
7. 明代花卉纹
麒麟纹饰在明代的官窑和民窑瓷器上均能见到,尤以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瓷器上的形象最为丰富生动。
这一时期内麒麟形象仍能看出从元代发展演变而来的痕迹。
或立或卧,或奔或坐,图案构图由繁密走向疏朗,用笔风格由工细过渡为简练,既有画工繁褥生动的大罐、大盘、也有寥寥数笔勾勒的小盘、小碟。
麒麟纹旁多带有火焰纹,周围饰有简单的花草纹。
青花呈色根据瓷器的大小、粗精的状况呈现出多种特点,往往器型大、纹饰繁细者青花呈色蓝艳,略带结晶斑,胎质洁白细密,釉层晶莹透澈。
器型小、纹饰简单者,青花呈色多为灰蓝,带结晶斑,胎质灰白间有杂质,釉层青亮,个别有生烧现象出现,青花呈色灰黑,釉色青黄。这些现象的出现,应与明代景德镇地区众多窑场中采用的不同制瓷原料、工艺水平及面对各类使用对象有很大关系。
8. 花卉纹介绍
青花蝴蝶花卉图案盘,民窑器,有冲,即使完好无损价格也不过千把块钱,自己留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