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图片大全(植物病害图鉴)
1. 植物病害图鉴
感病植物在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下,其生理、组织结构和形态上所发生的病变特征。
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病变,称为宏观症状;借助显微镜才能辨别的病变,称为微观症状。
微观症状多应用于病细胞或病组织的研究范围内,只在植物的病毒病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观察韧皮部中有无坏死细胞,筛管和导管中有无增生结构,以及在感染病毒病的病细胞中出现的各种内含体的形态和类型等。
植物病理学主要研究植物病害的宏观症状。
2. 植物病害图谱大全 病症 病状
原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为病害的三要素。植物病害发生需要有三者互相配合。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引起非传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非传染性病害降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促进传染性病害的发生。二者相互促进,往往导致病害加重。
3. 植物病害图谱大全
植物病害系统:病原物和寄主植物通过寄生作用构成的系统称为植物病害系统。病害可以看作是病原物、寄主和环境的结合体。病原物、寄主和病害三者是植物病害流行系统内部的主要组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往往决定了病害系统的主要特征。我们把“植病流行系统”看作病原物和寄主植物两个种群通过寄生作用构成的开放的和动态的生态系统。植物病害系统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原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为病害的三要素。植物病害发生需要有三者互相配合。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引起非传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非传染性病害降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促进传染性病害的发生。二者相互促进,往往导致病害加重。
4. 植物病害的图片
一、霜霉病
1、是莴笋的主要病害。春莴苣和秋莴笋都有发生,特别是春季莴笋受害严重,在春莴笋封行时最易发生。
2、防治方法:农业措施防治,选择抗病品种,轮作,适当控制栽培密度,施足底肥,增加磷钾肥,加强苗期水肥管理,开沟排水,灌水施肥采用沟灌水等降低田间湿度。莲座期及时预防,收获后清除病残体等。
二、灰霉病
1、该菌为害叶片和茎,叶片病斑初呈水浸状,扩大后呈不规则的灰褐色斑,湿度大时病部产生一层灰霉。茎部染病先在基部产生浸水状小斑,扩大后茎基部腐烂,和生灰褐色或灰绿色霉层。高温干燥,病株逐渐干枯死亡,潮湿条件下,病株从基部向上溃烂。
2、预防方法:发病初期,喷洒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28%灰霉立克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灭霉菌灵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腐霉可利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灰霉菌核净悬浮剂1200倍液,或65%万霉灵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扑海因等。各种药剂交替使用。根据病情7~10天喷施1次,连续防治3~4次。
三、软腐病
1、高温、多雨、虫多、伤口多、黑腐病重以及地势低洼、播种较早、田间积水的地块,发病严重。
2、防治方法:农业措施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如直立品种植株,茎基部水分容易蒸发,伤口易愈合,应选择能减少病菌侵入,宜选择地势较高、灌排水条件好的地区,避免选择低洼易涝地块,实施轮作,基肥充分腐熟,铲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
四、菌核病
1、除了危害莴笋外,也危害大白菜、甘蓝、萝卜、葱等蔬菜。其主要症状是地面茎基部先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然后向上扩展蔓延和腐烂,病部遍布白色丝状物和黑色鼠屎状大颗粒。病株叶片变黄枯萎了。
2、防治方法:实行3~4年的轮作。用浓度为10%的盐水选择种子,除去混入种子中的菌核。深耕培,开沟排水,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
五、病毒病
1、莴笋染病后一般表现为花叶,严重的萎缩和黄化,汁液等进行非持久性传毒。
2、防治方法: 注意防治蚜虫,选用艾美乐、辟蚜雾等进行防治。或用金毒冠1000倍液防治,或者用50%多菌灵1000倍液体。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5. 各种植物病害图片及名称
某种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一段时期内普遍而严重的发生,称为病害流行。农林植物个别植株的病害并无多大经济意义,只有流行性病害才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影响。
植物病害必须要有感病植物、病原和环境因素三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发生。由个别病害发展成病害流行的局面,同样是这三方面因素配合的结果,只是这种配合要求的更严格一些。所以病害流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易于感病的寄主植物大量而集中的存在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
②必须要有大量的毒性强的病原物存在,并能很快地传播到寄主体上;
③强烈削弱寄主植物抗病力,或非常有利于病原物积累和侵染活动的环境条件,是诱使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
6. 常见植物病害图片
一、苗期虫害 在竹类苗期常见的害虫中,危害竹苗根部的有金龟子蛴螬、地老虎、蝼姑、蟋蟀等,局部地区还有蚯蚓;危害竹苗嫩叶的有蚜虫、叶竹螨、蚧壳虫、竹螟、刺蛾等。采用综合措施防治。选择苗圃或造林地时,要挖土进行虫情调查,如虫口密度大,应采用灭虫措施。将触杀型或熏蒸型农药用细土拌匀,撒在土表,翻人土中,也可以结合整地把害虫翻出土面捕杀,或用碎土机械杀死害虫。若出苗后,发现地下害虫危害竹苗根部,每公顷可用50%可湿性敌百虫20~30kg,加水3000~4000kg,在苗行间开沟浇灌,再行覆土,或用鲜草傍晚堆在苗床诱集,次晨捕杀。对一些吸食液汁的害虫如蚜虫、蚧壳虫等,可用乐果3000倍注人或敌敌畏2000倍液喷射;对食叶害虫,用25%二二三乳剂200~300倍喷射。
二、笋期虫害 常见的笋期害虫有笋夜蛾、笋泉蝇、笋象鼻虫等,这类害虫都是钻蛀性的,蛀食竹笋,引起退笋或畸形竹株。要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作好预防工作。结合劈山松土,清除林内杂草灌木,改善竹林卫生环境,对消灭竹笋夜蛾的初龄幼虫和防止越冬的笋虫出土为害均有良好的效果。在竹笋出土时,用25%二二三乳剂200倍涂干,竹笋出土后,每隔1星期喷1次,对防治各种笋虫都有效果。有笋泉蝇发生的竹林,可在成虫期施放敌敌畏烟剂,每公顷用10kg,熏杀成虫。对竹笋象鼻虫可利用其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此外,还应及时挖掉退笋,消灭其中幼虫。
三、成竹期虫害
(一)做好预测预报
1.发现竹林已有少量的竹螟、竹蝗、竹青虫、竹斑蛾等危害,在冬季调查林地上越冬幼虫、蛹及卵块的数量。若数量多,应组织群众挖除卵块、消灭越冬幼虫。
2.蚜虫、蚧壳虫、竹螨等的这类害虫危害,在竹秆、枝、叶上可发现留有黑霉、蚧壳等痕迹。若数量较多,应采取防治措施。
(二)防治原则和方法:
1.防治原则:及时掌握虫情,贯彻“治早、治少、治了”的方针,以药剂防治为主,并结合采用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
2.防治方法 对局部发生的食叶害虫,可用25%二二三乳剂200倍液,敌百虫500倍液或80%乳剂敌敌畏释稀1000~2000倍液喷杀;在地形复杂、山高而稠密的竹林中,食叶害虫可用敌敌畏烟剂,每公顷林地用10~20kg熏杀;大面积发生时,可用飞机喷洒90%敌百虫50倍液。生物防治可用苏云金杆菌,每毫升含孢子1亿的浓度。防治竹斑蛾,用赤眼蜂每公顷放200万头防治竹螟。
对于蚧壳虫,要加强检疫工作,发现蚧壳虫应消灭后再栽植。竹林发生蚧壳虫,可在幼虫期喷射敌敌畏乳剂或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喷杀,也可用内吸剂1059的20倍液涂秆包扎,或在竹根周围6~10cm土中灌药,覆土踏实。
防治蚜虫、竹螨,可用乐果50%乳剂1000~2000倍液,在害虫活动期喷杀,每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另外,竹螟、竹笋夜蛾等成虫有趋光性,在这些害虫羽化期,设诱蛾灯诱杀成虫。利用劈山抚育,清除林内的杂草灌木,消灭各种害虫的中间寄主;利用削山、松土,消灭各种害虫的越冬幼虫或卵块。
四 常见虫害防治
(一)竹笋害虫及其防治 对竹笋产生较大危害的害虫主要有: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 Butler)、淡竹笋禾夜蛾(Kumasia kumaso Sugi)、笋秀禾夜蛾(Oligia apameoidis Draudt)、竹笋泉蝇(Pegomyia phyllostachys Fan)、竹笋绒茎蝇(Chyliza bambusae Yang et Wang)、竹大象虫(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 Fabricius)、一字竹象虫(Otidognathus davidis Fairmair)、长足大象虫(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山竹缘蝽(Notobitus montanus Hsian)等。
1.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 Butler) 竹笋禾夜蛾,又名竹笋夜蛾、笋蛀虫,为竹类笋期的主要害虫之一。竹笋禾夜蛾幼虫蛀食毛竹、淡竹、刚竹、哺鸡竹、雷竹、水竹等经济类竹笋,发生严重地区大量竹笋被害,不能成竹,即使成竹,亦断头折梢。 竹笋禾夜蛾成虫灰褐色,体长17――20mm左右,翅展约38――43mm。头部及胸部黄褐色,颈板、翅基片黑棕色;腹部淡褐灰色;前翅淡褐色,前翅基部有1个三角形的褐色斑,亚端区前缘有一漏斗形大褐斑,基线褐色,从褐斑中穿过,内线双线褐色,波浪形,环形及肾纹黄白色,肾纹外缘白色,中线褐色,粗,锯齿形,后端与外线相连接,外线黄白色,锯齿一、苗期虫害 在竹类苗期常见的害虫中,危害竹苗根部的有金龟子蛴螬、地老虎、蝼姑、蟋蟀等,局部地区还有蚯蚓;危害竹苗嫩叶的有蚜虫、叶竹螨、蚧壳虫、竹螟、刺蛾等。采用综合措施防治。选择苗圃或造林地时,要挖土进行虫情调查,如虫口密度大,应采用灭虫措施。将触杀型或熏蒸型农药用细土拌匀,撒在土表,翻人土中,也可以结合整地把害虫翻出土面捕杀,或用碎土机械杀死害虫。若出苗后,发现地下害虫危害竹苗根部,每公顷可用50%可湿性敌百虫20~30kg,加水3000~4000kg,在苗行间开沟浇灌,再行覆土,或用鲜草傍晚堆在苗床诱集,次晨捕杀。对一些吸食液汁的害虫如蚜虫、蚧壳虫等,可用乐果3000倍注人或敌敌畏2000倍液喷射;对食叶害虫,用25%二二三乳剂200~300倍喷射。
二、笋期虫害 常见的笋期害虫有笋夜蛾、笋泉蝇、笋象鼻虫等,这类害虫都是钻蛀性的,蛀食竹笋,引起退笋或畸形竹株。要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作好预防工作。结合劈山松土,清除林内杂草灌木,改善竹林卫生环境,对消灭竹笋夜蛾的初龄幼虫和防止越冬的笋虫出土为害均有良好的效果。在竹笋出土时,用25%二二三乳剂200倍涂干,竹笋出土后,每隔1星期喷1次,对防治各种笋虫都有效果。有笋泉蝇发生的竹林,可在成虫期施放敌敌畏烟剂,每公顷用10kg,熏杀成虫。对竹笋象鼻虫可利用其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此外,还应及时挖掉退笋,消灭其中幼虫。
三、成竹期虫害
(一)做好预测预报
1.发现竹林已有少量的竹螟、竹蝗、竹青虫、竹斑蛾等危害,在冬季调查林地上越冬幼虫、蛹及卵块的数量。若数量多,应组织群众挖除卵块、消灭越冬幼虫。
2.蚜虫、蚧壳虫、竹螨等的这类害虫危害,在竹秆、枝、叶上可发现留有黑霉、蚧壳等痕迹。若数量较多,应采取防治措施。
(二)防治原则和方法:
1.防治原则:及时掌握虫情,贯彻“治早、治少、治了”的方针,以药剂防治为主,并结合采用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
2.防治方法 对局部发生的食叶害虫,可用25%二二三乳剂200倍液,敌百虫500倍液或80%乳剂敌敌畏释稀1000~2000倍液喷杀;在地形复杂、山高而稠密的竹林中,食叶害虫可用敌敌畏烟剂,每公顷林地用10~20kg熏杀;大面积发生时,可用飞机喷洒90%敌百虫50倍液。生物防治可用苏云金杆菌,每毫升含孢子1亿的浓度。防治竹斑蛾,用赤眼蜂每公顷放200万头防治竹螟。
对于蚧壳虫,要加强检疫工作,发现蚧壳虫应消灭后再栽植。竹林发生蚧壳虫,可在幼虫期喷射敌敌畏乳剂或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喷杀,也可用内吸剂1059的20倍液涂秆包扎,或在竹根周围6~10cm土中灌药,覆土踏实。
防治蚜虫、竹螨,可用乐果50%乳剂1000~2000倍液,在害虫活动期喷杀,每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另外,竹螟、竹笋夜蛾等成虫有趋光性,在这些害虫羽化期,设诱蛾灯诱杀成虫。利用劈山抚育,清除林内的杂草灌木,消灭各种害虫的中间寄主;利用削山、松土,消灭各种害虫的越冬幼虫或卵块。 四 常见虫害防治
(一)竹笋害虫及其防治 对竹笋产生较大危害的害虫主要有: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 Butler)、淡竹笋禾夜蛾(Kumasia kumaso Sugi)、笋秀禾夜蛾(Oligia apameoidis Draudt)、竹笋泉蝇(Pegomyia phyllostachys Fan)、竹笋绒茎蝇(Chyliza bambusae Yang et Wang)、竹大象虫(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 Fabricius)、一字竹象虫(Otidognathus davidis Fairmair)、长足大象虫(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山竹缘蝽(Notobitus montanus Hsian)等。
1.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 Butler) 竹笋禾夜蛾,又名竹笋夜蛾、笋蛀虫,为竹类笋期的主要害虫之一。竹笋禾夜蛾幼虫蛀食毛竹、淡竹、刚竹、哺鸡竹、雷竹、水竹等经济类竹笋,发生严重地区大量竹笋被害,不能成竹,即使成竹,亦断头折梢。
竹笋禾夜蛾成虫灰褐色,体长17――20mm左右,翅展约38――43mm。头部及胸部黄褐色,颈板、翅基片黑棕色;腹部淡褐灰色;前翅淡褐色,前翅基部有1个三角形的褐色斑,亚端区前缘有一漏斗形大褐斑,基线褐色,从褐斑中穿过,内线双线褐色,波浪形,环形及肾纹黄白色,肾纹外缘白色,中线褐色,粗,锯齿形,后端与外线相连接,外线黄白色,锯齿形,
7. 植物病害图片大全高清
感病植物在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下,其生理、组织结构和形态上所发生的病变特征。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病变,称为宏观症状;借助显微镜才能辨别的病变,称为微观症状。微观症状多应用于病细胞或病组织的研究范围内,只在植物的病毒病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观察韧皮部中有无坏死细胞,筛管和导管中有无增生结构,以及在感染病毒病的病细胞中出现的各种内含体的形态和类型等。
因寄主植物和病原物所表现的特征不同,宏观症状常分为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
病状感病植物的外部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变色指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叶片的一部分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也有的表现为紫色或红色等其他色泽的变化,叶色变深成蓝绿色或叶片表面呈金属光泽(银叶病)等。叶片上不均匀的变色,如常见的花叶,是由不规则的深浅绿或黄绿相间形成的。变色部分呈不规则斑块的为斑驳,呈环状的为环斑或几个环斑组成的同心斑和线条状变色的线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症状是在平行叶脉间出现条纹或条点等不规则变色。沿叶脉变色的症状有脉带和脉明,花部颜色的变化有花色变绿等。变色症状是由于叶绿素或其他色素受破坏或抑制所致。常表现于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如土壤中缺铁时植物褪绿,缺氮则黄化,土壤中积累盐碱太多或含其他有毒物质导致植株发黄或变红等。有些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
坏死局部细胞和组织的死亡。症状表现因坏死部位不同而异。叶片上的局部坏死称叶斑;有各种形状和表现:呈轮纹的为坏死环斑或轮纹斑;而蚀纹则仅是表皮细胞的坏死,不同形状的蚀纹又分别称为线纹和橡叶纹等。坏死的叶斑组织脱落即形成穿孔。各种器官均可产生局部坏死,如茎部的条斑坏死(幼苗茎基坏死表现为立枯或猝倒)、果实上的坏死等。内部组织的坏死有块茎内的褐斑、网腐和黑心,维管束的褐死和韧皮部坏死以及果实苦陷等。
腐烂整个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和消解。植物的根、茎、花、果实都可发生,尤易见于幼嫩组织。组织腐烂时可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质。细胞消解较慢时则腐烂组织中的水分会及时蒸发而形成干腐,如果实受侵染腐烂后形成的僵果即是。反之,如细胞的消解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或软腐。一些病原细菌和真菌可分泌果胶酶,使连结细胞的中胶层分解,导致细胞离析、内含物死亡或分解。从受害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中流出分解产物的情况,称异常分泌,其性质与腐烂相似。病部流出胶体物的称流胶;松柏科植物反常溢出树脂的称流脂;流出乳状液的称流乳;流出不能凝固的树液时称流液。
萎蔫植病中的萎蔫是植物输导系统被病原物毒害或病组织的产物阻塞造成的不可逆性萎蔫。一般根或主茎的维管束受害引起的萎蔫多是全株性的,分枝叶柄或部分叶脉的维管束受害则是局部性的。
畸形感病植物组织和器官所发生的皱缩、卷曲、矮缩、丛簇、丛枝、发根、肿瘤、花器和种子变态等现象。矮缩是全株发生抑制性病变,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矮小。丛簇只是主轴节间的缩短,或节间的数目也同时减少,但叶片的大小仍正常。枝条不正常的增多形成丛枝,根的增多或不正常的过度分根形成发根,肿瘤在根、茎、叶上均有发生。茎和叶脉上可形成突起的增生组织,如耳突、疱疹、刺疣以及器官的增生等。此外植株还会产生生长习性或对称性的改变,如由匍匐性变为直立性等。叶子受病后发生的病变也很多,如叶片变小,全缘叶变为缺刻叶,叶面高低不平形成的皱缩叶,叶片沿主脉向上或向下翻卷形成的卷叶等。花的各部分变为绿色叶片状的叶变等则是一些特殊的变化。
病征病原物在病株发病部位所表现的特征。主要有:①霉状物。感病部位产生的各种霉层,其颜色、质地和结构等变化较大,如霜霉、绵霉、绿霉、青霉、灰霉、黑霉、红霉等。②粉状物。病部产生的白色或黑色粉状物。白色粉状物多见于病部表面;黑色粉状物多见于植物器官或组织被破坏之后。③锈粉状物。病部表面形成一堆堆的小疱状物,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④粒状物。病部产生的大小、形状及着生情况差异很大的颗粒状物,有的是针尖大小的黑色小粒,不易与组织分离,为真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有的是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颗粒,为真菌菌核。⑤根状菌索。感病植物根部以及附近的土壤中产生的紫色线索状物。⑥菌脓。病部产生的胶粘脓状物,干燥后形成白色的薄膜或黄褐色的胶粒,是细菌性病害所特有的病征。发生机制植物受病后表现各种症状是因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受到某种破坏而变质所致。许多真菌和细菌以及线虫能分泌多种酶,可使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分解和受到破坏,从而造成坏死或腐烂。
8. 40种植物病害的症状图片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无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主要分为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两大类。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无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不适宜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不适宜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这些因素有的单独起作用,但常常是配合起来引起病害。化学因素大多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控制能力也将越来越强,许多非侵染性病害将被控制。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的环节: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初侵染病程)。由于初侵染的成功,病原物数量得到扩大,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传播(气流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以及人为传播)开来,进行不断的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由于寄主组织死亡或进入休眠,病原物随之进入越冬阶段,病害处于休眠状态。到次年开春时,病原物从其越冬场所经新一轮传播再对寄主植物进行新的侵染。这就是侵染性病害的一个侵染循环。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