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旱季节苗木如何浇水(伏旱对农作物的危害)
1. 伏旱对农作物的危害
雪对农作物有利还是有害,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天气一直很暖和,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气温明显地降低,雪后又会出现霜冻。这样,庄稼幼苗经不起低温的侵袭,就会发生枯萎变黄的现象,这对庄稼当然是有害的。但在温度较低的冬季,甚至冬末春初之际,一般地讲,下雪对庄稼是有利的。
总体来说,初春及这之前时候的雪对庄稼影响比较小,利大于弊;3-4月份以后下的雪,对庄稼影响比较大。
我国民间称“冬季降雪对农作物的好处立春”以前下的雪为“冬雪”,认为它对作物越冬及后期生长、发育有利。
好处之一就是对农作物的保温作用。
首先,冬季天气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雪片与雪片之间疏松多孔,孔隙里保存着大量的空气,空气是传热性很差。积雪对雪面上下之间的空气热量的对流与传导起着一种“隔绝”的作用,所以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既可以减少土壤内部热量的散失,又可以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土壤浅层地温得以保持,因此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过冬。厚雪覆盖大地,就像给人地盖上一床厚厚的“鸭绒被”——外面大气再冷,积雪下的温度也不会降得很低。这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体现,比如冬季羽绒服的保暖作用以及开水瓶不灌到最满保温效果反而更好。
等到寒潮过去以后,天气渐渐回暖,雪慢慢融化,这样,非但保住了庄稼不受冻害,而且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里,给庄稼积蓄了很多水,不仅可以减轻当年的旱情,而且,也给来年春播作物的适时播种和苗全苗壮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在北方春旱时期,更是十分重要。
此外,雪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在融雪时,这些氮化物被融化的雪水带到土壤中,能跟土壤中的一些酸化合成各种盐类,如氨和硫酸化合成铵盐(即“硫酸铵”),变成良好的天然肥料,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
冬雪还有一个好处,由于雪层的覆盖,阻寒了地表空气的流通,因而可以闷死一部分害虫,同时,融雪时要耗去不少热量,使土壤温度降低。这样,可以把土壤表层作物根部的一些越冬害虫和虫卵冻死。
2. 伏旱的成因及影响
汛期是一个水利名词,是指河水在一年中有规律显著上涨的时期。“汛”就是水盛的样子,“汛期”就是河流水盛的时期,汛期不等于水灾,但是水灾一般都在汛期。
根据洪水发生的季节和成因不同,一般要分为4种汛期:
(1)夏季暴雨为主产生的涨水期称为伏汛期;
(2)秋季暴雨(或强连阴雨)为主产生的涨水期称为秋汛期;
(3)冬、春季河道因冰凌阻塞、解冻引起的涨水期称凌汛期;
(4)春季北方河源冰山或上游封冻冰盖融化为主产生的涨水期以及南方春夏之交进入雨季产生的涨水期称为春汛期。在黄河上,由于上游开河的凌洪传到下游,正值桃花盛开的季节,故又称春汛期为桃汛期。因为伏汛期和秋汛期紧接,又都极易形成大洪水,一般把二者合称为伏秋大汛期,通常简称为汛期。
3. 伏旱对农业的影响
伏旱一般在夏季,出现的时间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伏旱是一种气象灾害,属于夏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所以称为“伏旱”。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
4. 伏旱的利弊
地理位置的有利方面。1)地处我国大陆沿海的中部,是南北海运的必经之地。2)地处长江口有利于江海联运。是联系国内外的枢纽地带。3)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农业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而且素质高。沿海地区有利于加强海外联系。
不利方面。距内陆广大地区较大。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不利于辐射带动内陆地区。同时内地资源和能源的输入也增加了成本。
5. 伏旱对农作物的危害有哪些
伏旱,是一种气象灾害,是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属于夏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旱”。在此期间春播农作物正处在抽穗、扬花、灌浆期,需要大量水分补充、供给。如果没有降雨或降雨稀少,就会发生旱情,将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和人畜饮水困难。
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