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植被图(蒙古 植物)
1. 蒙古植被图
黑龙江省位于长白植物区系、大兴安岭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汇合处,植物区系成分较复杂,并具有过渡性特征。全省可划分为大兴安岭植物区、小兴安岭—老爷岭植物区和松嫩平原植物区。
全省共有高等植物约183科、737属、2400余种,种类数量居东北地区首位。其中,种子植物176多种,占全国总种数的72%。
国家级珍贵保护树种现有10种,即一级保护树种有黄菠萝1种,二级保护树种有红松、樟子松、紫松、兴凯湖松、钻天柳、核桃楸、水曲柳、山槐、蒙古栎共9种。黑龙江省内特有种虽不多,但有不少种为国内分布的中心。
全省植被类型有森林、森林草甸、草甸草原以及隐域性草甸和沼泽。其水平分布特点是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小兴安岭及东南部山地为温带针阔混交林,南北景观呈现鲜明的纬度地带分布规律。在中温带区域内,从东部湿润地区往西部半干旱地区依次出现湿润的针阔混交林带、森林草甸带、半湿润半干旱的草甸带和草原带。
黑龙江省植被景观有以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南部山地为分布中心的大森林,以松嫩平原为分布中心的大草原和以三江平原为分布中心的大湿地。
2. 蒙古 植物
春小麦:内蒙古自治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作物之一,在内蒙古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近十多年,广泛采用优良品种、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和间套种等适用增产技术,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跃上新台阶。内蒙古小麦品质优良,河套、土默川等地小麦的蛋白质、面筋、沉降率指标较高,优于全国有代表性的79个小麦品种,处上乘地位,用其加工的面粉质量好,深受消费者欢迎,远销国内外。
玉米:内蒙古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也是全区种植面积最大的高产优势作物。内蒙古玉米籽粒饱满、匀称、色亮、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是畅销全国的农产品。内蒙古玉米种类很多,既有传统的粮用和饲用玉米,也有可做轻工业原料的高淀粉玉米和含油脂丰富的高油玉米,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水稻:内蒙古地区解放前就有少量水稻种植,五、六十年代播种面积曾发展到130万亩,多集中于河套灌区。后因土壤盐碱化使河套灌区种植面积锐减,八十年代中后期东部地区开始大面积开发,主产区转移到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呼伦贝尔市。进入九十年代,水稻生产进一步向集约化发展,广泛采用了旱育秧、机械插秧、节水灌溉、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等适用增产技术,特别是大面积推广了优良品种和旱育稀植,推动水稻生产迅速发展。我区水稻属于单季粳稻,用其加工的大米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口味香甜、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有的被评为自治区优质产品。
大豆:内蒙古自治区种植大豆历史较早,是国家的优质大豆生产基地之一。集中产于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的60%以上,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居二、三、四位。近年大力引进、繁育推广优良品种,广泛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改进种植方式,增加物质投入,使大豆生产稳定提高。
高粱:内蒙古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区各地均有种植。我区高粱营养价值高、品种优良,粮饲兼用,也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利用价值较高,开发潜力很大。
谷子:内蒙古各地普遍种植的粮草兼用作物,主产区赤峰市种植面积约占全区种植面积的60%左右。谷子栽植历史悠久,由于抗旱、耐瘠等优点,曾经是我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之一,播面为最高的1956年达1330万亩。
莜麦(裸燕麦):内蒙古自治区高寒旱地传统的粮草兼用作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阴山北部丘陵地区,生产区包括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赤峰市部分旗县,其中乌兰察布盟播种面积和产量居各盟市之首,约占全区总量的50%。自治区成立初期莜麦种植面积466.8万亩,总产1.6亿公斤。七十年代初发展到1000万亩左右,以后面积逐渐缩小。内蒙古莜麦营养丰富、品质优良,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及老年人的保健食品,颇受消费者青睐。用优质莜麦加工的燕麦片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很有发展潜力。
糜、黍:内蒙古种植糜黍的历史悠久,是国家糜黍主产区之一。糜黍是我区主要的杂粮作物,小日期糜黍是重要的救灾作物,糜子还是蒙古族喜食的“炒米”的原料。全区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糜子最大产区是鄂尔多斯市,黍子最大产区是赤峰市,两个盟市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区糜黍播种面积的50%。历史上我区糜黍播种面积曾列全国各省区首位,近年来糜黍播种面积有所减少。
荞麦:内蒙古是全国荞麦的主要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是我区的优势作物。全区除个别盟市外均有种植,养麦生育期短,是主要的救灾作物,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种植面积随年景变化而波动。养麦营养丰富,含有一些其他粮食作物不含或含量很少的营养物质。籽粒含蛋白质10.6-15.5%,脂肪2.4%,碳水化合物64一75%,还含有铁、磷、钙、铜、钴、锰等人类生命必需的矿物质元素,芦丁和蛋白质中赖氨酸、苏氨酸比一般粮食作物含量都高,是老人、儿童、病人良好的营养食品,有着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我区荞麦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和客商青睐,每年出口量在2万吨左右,成为我区重要的创汇农产品。
马铃薯:内蒙古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全区各地均有种植,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还是全国脱毒种薯及商品薯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盟市是乌兰察布盟,占到全区马铃薯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50%以上。呼伦贝尔市等盟市播面、产量也很大。马铃薯用途十分广泛,既是城乡居民直接食用的粮菜,也是加工淀粉、酒精和小食品等轻工产品的重要原料。我区马铃薯品质优良,深受区内外消费者喜爱,每年均大量调往区外。为了进一步增强马铃薯的抗病力,提高我区马铃薯的品质和生产水平,我区农业科研部门已研究出一套生产、鉴定无病毒种薯的技术。
大麦:大麦是制造啤酒的主要原料,也是较好的饲料。随着啤酒工业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大麦种植面积和产量近年迅速增长。我区大麦主要产区是乌兰察布盟,全盟大麦播种面积占全区大麦总播种面积的90%左右。该盟灰腾梁地区有适宜优质大麦
3. 外蒙古植被
内蒙古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植被等,其中以草原植被为主要植被类型。
针叶林植被是以松柏类针叶树为主的森林群落。优势树种有冷杉、云杉、铁杉、松及落叶松等属的种类,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阔叶林植被是以阔叶树为主的森林群落。
4. 蒙古草原植物
蒙古的森林面积为15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0%。木材总蓄积量为12.7亿立方米。其中,落叶松占72%;雪松占11%;红松占6%;其余为桦树、杨树、红杨树等。森林主要分布于肯特、库苏古尔、杭盖和阿尔泰等省区的山区地带。由于蒙古国保护得力,森林面积仍在不断增加,森林中有大量的野果、松籽、蘑菇、木耳和药用植物,并生长着3万多种沙棘类型的灌木。蒙古地处两大自然地带,土地很适宜各种毛皮类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其中,价值最高的数旱獭、黄羊、鹿、麝等。
5. 蒙古植被类型
蒙古沙尘暴能吹到世界各地。因为蒙古是一个沙漠化程度很高的地区,加上气候干燥和大风常年存在,造成了大量的沙尘暴。这些沙尘暴在自然风力的作用下,可以随时随地的向外扩散,甚至能够远至周边的区域以及国外地区。据科学研究表明,蒙古沙尘暴曾经刮过强烈的风暴到达藏南地区,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新加坡等南亚和东南亚地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天气影响,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人们、生态和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蒙古沙尘暴的监测和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和防范措施。
6. 蒙古植被以什么为主
植被是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总称。内蒙古的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植被等,其中以草原植被为主要植被类型。
针叶林植被:以松柏类针叶树为主的森林群落,树木大都主干笔直,分枝较短,叶子狭小,呈针叶状。其上层树种比较单纯,常仅一两个树种占绝对优势,林下地面覆盖着很厚的苔藓地被层,灌木和草本植物稀少,成层结构简单。优势树种主要有冷杉、云杉、铁杉、松及落叶松等属地种类。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兴安落叶松是主要群种,红皮云杉、樟子松等也是代表性树种。
阔叶林植被:以阔叶树为主的森林群落。树木一般叶面宽阔,有真正的果实,树干的通直度较差于针叶树,树冠一般较宽广,代表性树种有栎、樟、杨、柳等。按冬季是否落叶,可分为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和常绿阔叶林两种。内蒙古地区的阔叶林植被属落叶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椴树科、榆科、槭树科等冬季落叶树种组成。群落的层次结构及种类成分简单,季相明显,林下灌木,草木稀疏,藤本植物也较少。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东麓和燕山北部山地,其中以蒙古栎为主要群种。此外,大果榆、西伯利亚杏、毛榛、胡枝子、毛接骨木等也是代表性树种。
混合植被:由针叶树和阔叶树组成的混交林。通常分布在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林分布区之间的过渡地区。某些地区由于原生的针叶林或阔叶林遭受破坏后,也能形成针阔混交林。内蒙古地区的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麓山地,以红松为主要建群种,并混有其他针叶树种,如辞典鱼鳞云杉、臭冷杉、沙冷杉等,混交的夏绿网叶林代表树种有蒙古栎、多种械树、根树、水曲柳、风桦,春榆等,全区针阔叶混交林在组成和结构上都十分复杂多样。
草原植被: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一种植被类型,主要植物类型有丛生禾草,根当禾草,杂类草和小半灌本,群落结构简单,季相明显,根据水热条件,又可分为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甸草原等。内蒙古境内草原植被由东北的松辽平原,经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和内蒙古高原到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其中有世界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内蒙古草原共有植物1668种,隶属于504属,121科,其中蕨类植物42种,种子植物1626种。主要群种由针茅属的光芒组,须芒组和羽针组组成。此外,羊草和线叶菊也是建群种。
荒漠植被:在极端大陆性干旱地区,因物理干旱或生理干旱,由旱生或盐生灌木,半灌木或肉质植物所组成的植物群落。组成荒漠植被的植物,以各种生理机制和形态构造,适应大气干旱或生理干旱的环境,如叶子缩小或退化、绿色枝茎代行光合作用、植株矮化等。内蒙古地区的荒漠植被主要分布于伊克昭盟西部,巴彦淖尔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盐柴类和矮灌木类组成,共有种子植物1000多种。植物种类虽不丰富,但地方特有种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如珍珠柴、绵刺、沙冬青、四合本,阿拉善单刺蓬、展苞猪毛菜等,均为当地所特有。此外,蒙古沙拐枣、泡泡刺、合头藜、梭梭,红砂等也是主要建群种或优势种。
7. 蒙古的植被
蒙古国地质结构复杂,山脉多系火山岩构成,土层较厚,基岩裸露,土壤种类以栗钙土和盐咸土为主,北部有冻土层,从北至南大体为高山草地、原始森林草原、草原和戈壁荒漠等6大植被带。
蒙古国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海拔最高点为4653米(乃拉姆达勒峰),最低点为553米(呼赫湖),平均海拔为1580米。山地面积77.7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戈壁沙漠面积40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湖泊面积为1.6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
8. 蒙古莸植物照片
北方像胡杨是落叶中型天然乔木,直径可达1.5米,木质纤细柔软,树叶阔大清香。耐旱耐涝,生命顽强,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胡杨树龄可达200年,树干通直,高10-15米,稀灌木状。树叶奇特,因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为适应干旱环境,生长在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大树老枝条上的叶却圆润如杨。
南方像勒杜鹃”一般是指“三角梅”,又名叶子花(学名: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lld.),紫茉莉科,叶子花属木质藤本状灌木,茎有弯刺,并密生绒毛。单叶互生,卵形全缘,被厚绒毛,顶端圆钝。花很细小,黄绿色,三朵聚生于三片红苞中,外围的红苞片大而美丽,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被误认为是花瓣,因其形状似叶,故称其为叶子花。花期可从11月起至第二年6月。冬春之际,姹紫嫣红的苞片展现,给人以奔放、热烈的感受,因此又得名贺春红。 叶子花原产南美洲的巴西,大约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才传到欧洲栽培,叶子花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寒,中国除南方地区可露地栽培越冬,其它地区都需盆栽和温室栽培。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为适宜。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