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鲜花分类 >

生姜叶子黄尖(姜叶尖发黄)

更新:2022-11-26 00:22归类:鲜花分类人气:75

1. 姜叶尖发黄

盆栽姜叶边发黄搬到通风光照充足的地方,多晒太阳。适量的施肥,补充营养,松土。

2. 姜叶尖发黄是什么病图片

叶子一旦发黄了是没法再变绿,是可以把发黄的叶子剪掉,在剪掉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造型来修剪。

最常见的就是浇水不当引起的叶子发黄,如果是浇水多了则叶子发黄的面积比较大,枝叶都会发黄,而浇水少了,则是从叶尖开始发黄的,平时浇水,保持土壤稍微湿就可以了,切记不可积水。

3. 姜叶尖发黄是什么原因

生姜叶子发黄原因:真菌性病害斑点病,姜斑点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斑黄白色,棱形或长圆形,长2-5毫米,斑中部变薄,易破裂或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似星星点点,故又名白星病。

防治方法是:

(1)农业措施:避免连作和偏施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和腐熟有机肥。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

4. 大姜叶尖发黄

  首先,及时撤膜,防止高温引起生理性黄叶。当前,外界气温较高,尽管小拱棚种植的大姜都采取了打孔通气降温的做法,但是,在没有撤膜的情况下,拱棚内的温度非常高,地温高影响姜块的膨大,也影响根系的下扎与吸收,致使叶片黄化,因此,提醒姜农应及时撤膜,但撤膜应尽量在阴天的下午进行,避免因环境条件变化剧烈而感染病害。  其次,撤膜后要早防细菌性病害发生。撤膜以后,大姜在露地生长,受天气影响较大,而进入7月份之后,雨水比较多,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大姜很容易感染细菌性病害,导致叶片黄化的现象发生。因此,要提早预防。对于未撤膜的地块,可在撤膜之前使用s-诱抗素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同时还要注意配合施用链霉素以及中生菌素800倍或喹啉酮1000倍液,预防大姜细菌性病害。  另外,要注意防止叶枯病引起的大姜黄叶。在夏季高温多雨的季节,或高温季节露水较重时,该病发生严重。因此,要做好降温工作,在阴雨天过后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夜间结露较多,要及时喷药。可用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50%多菌灵400倍液进行防治。

5. 姜叶尖黄是什么原因?

不正常

生姜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做菜调味料,特别在夏季的时候,用到的特别多,因为也有一句关于吃姜的谚语给总结的很对,那就是“冬吃萝卜,夏吃姜”。市场上对生姜有需求,农户就有种植的供应,种植的生姜都想产量高、长的好,可偏偏到了夏季时,一些农户种植的生姜就会出现叶子发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呢?

生姜种植

生姜叶子发黄的原因

1.高温引发的生理性发黄

现在依靠拱棚种植生姜的方式在一些地方很流行,但到了夏季高温多雨,如果拱棚撤离的不及时,因外界气温高,通风不及时,棚内温度就高,地温也高,这就导致生姜根系吸收养分不好,导致生姜出现生理性黄叶。

2.土壤性质导致的叶片发黄

生姜的种植地块选择也非常重要,如果将生姜种植在土壤粘性比较大的地块,那么土壤在雨季通透性变差,根系吸收能力变差,也会引发生姜黄叶。

3.微量元素吸收差引发的黄叶

在种植生姜的过程中,如果前期追肥的时候使用了45%的氮磷钾复合肥,施肥后生姜植株生长非常旺盛,那么植株对应的对微量元素钙、铁、锌等需要也增加,但由于过量的使用氮磷钾肥,抑制了生姜对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这也会发生新生叶片发黄的情况。

生姜遮阴降温

4.病害引发的黄叶

夏季的高温高湿季节,生姜容易产生细菌性病害及叶枯病病害而引发叶片发黄。

防治生姜叶子发黄的措施

1.及时撤掉拱棚膜

对于通过拱棚种植生姜的种植户来说,在炎热的夏季,需要适时及时撤掉拱棚膜,防止因高温引起的生理性黄叶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撤棚膜的时间选择也很关键,尽量选择在阴天的下午进行,避免因生姜所处的生长环境突变而引发病害感染。

2.早防细菌性病害

种植户撤掉拱棚膜后,生姜在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感染细菌性病害,需要提早预防。在撤拱棚膜前使用s-诱抗素提高生姜的抗病性,同时配合施用链霉素及中生菌素800倍溶液预防。

3.选择适宜的土壤

生姜种植应该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且通气良好、能灌能排的微酸性土壤。种植的地块需要做好排水,如果种植的地势地下水位低,就需要起高垄种植,始终保持土壤通透性良好,生姜根系有好的吸收养分的能力。

种植生姜

4.合理施肥补充微量肥

在生姜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合理施肥,虽然氮磷钾是生姜生长所需的主要肥料,但也需要根据情况科学施肥,不能因氮磷钾的施用过量而抑制了某种微量元素肥的吸收。

5.防治叶枯病引起的黄叶

在夏季高温多雨的季节或高温季节露水较重时,生姜叶枯病则发病比较严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对生姜做好降温工作,有病叶时及时摘除烧毁,可用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及50%多菌灵400倍液进行防治。

生姜种植过程中如果出现黄叶,先要分清发生黄叶的具体原因,然后对症用“药”及时去除黄叶,这样生姜才能正常生长,后期才不至于影响产量及品质。

6. 姜叶发黄怎么回事

进入 7 月,气温不断升高,唐秦地区大姜产区已陆续完成了揭棚撤膜工作。揭棚后,很多姜农发现地里出现各种黄叶、黄苗、干尖甚至倒伏的现象。各种黄叶来袭,姜农们心急如焚。大家该咋办呢?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今年大姜出现多种黄叶的症状,发生原因不同。为了更好地应对揭棚后黄叶集中发生,笔者总结了今年不同黄叶的症状、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1 从下部叶片向上逐渐黄叶或干变尖

1.1 引起这种症状的原因。①今年前期连续倒春寒,有效积温不足,导致揭棚时,大姜三芽太小,未达揭棚高度(一般三芽长至大芽一半的高度揭膜为宜),在芽下地表处无法形成湿润的小气候,揭棚后,干热风很快把地表吹干,导致作物茎基部出现伤口,茎基腐病菌容易通过伤口侵染发病。②底肥有机肥未完全腐熟,导致有机肥烧根或烧苗,并引发各种土传病害。③底肥或追肥施用化肥过多,导致根系附近肥料浓度过高,造成根系细胞失水。这样的情况一般是全田普遍发生,严重地块挖出姜块,表皮可见严重的“麻脸状”灼烧现象,这些“灼伤”给白绢病提供了良好的侵染条件,加之今年气候冷热多变,该病害发生较早。

1.2 应对措施。有条件的农户,可提前架设遮阳网,避免夏季高温造成植株损伤。另外,大姜是喜阴作物,遮阳网可大幅提高产量。同时,每亩冲施螯合态氨基酸阿速勃根 1 L + 亮盾 100 ml + 阿米西达 100 ml,配合叶面喷施阿速勃叶 600 倍或益施帮 600 倍液,促根壮苗,增加植株抗逆能力,预防茎基腐病和白绢病的发生。

2 从顶部叶片开始发黄甚至白化

2.1 这种现象是大姜缺铁的症状。但出现这种症状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沙薄地,土壤缺铁或土壤漏肥,铁元素无法固定在根系周围,造成植株缺铁;第二种:地势低洼,易积水,形成沤根,造成微量元素吸收障碍,引起缺铁症状。

2.2 应对措施。如土壤缺铁造成,可在放土前,每亩追施 10 kg 硫酸亚铁,配合喷施螯合态叶面肥康朴铁750 倍液。如沤根造成,首先要排出积水,之后相同方法,补充铁元素,植株即可缓解症状。

3 茎秆折断顶端叶片枯死

3.1 这种现象是姜螟为害造成的,在折断处拨开茎秆,即可发现姜螟幼虫蛀茎为害生姜。

3.2 建议生姜产区放置姜螟诱捕器进行虫情测报,在成虫高峰期,提前喷施 200 g/L 氯虫苯甲酰胺 3 000 倍液,可有效预防姜螟,降低产量损失。

7. 姜的叶尖变黄

一、原因分析

1、底肥中施用了没有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鸡粪、猪粪、猪尿、羊粪、牛粪、兔粪、豆饼、豆粕、煮熟的豆、花生饼等)。6—7月份正是高温季节,地温高,有机肥开始在土壤中慢慢发酵,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伤害大姜根系的毛细根,降低了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造成叶片发黄、干尖、卷叶等症状。

2、底肥中施用了大量的尿素、复合肥等化肥,或者施用的化肥质量不合格,含有有害元素、有毒气体—氨气,导致烧根,造成叶片发黄、干尖、卷叶生长缓慢等。

3、底肥中施用了劣质的肥等,而这些肥料不适合做大姜的底肥,它们对大姜芽的生长有不良的影响。

4、6月中下旬,一次性追施的化肥数量过多(50—100斤/亩),或者化肥的质量不合格,含有害元素、有毒气体—氨气,导致烧根。

5、6月中下旬,温度偏高,光照过强,叶片蒸腾失水较多,而此时是大姜根系生长发育的中前期阶段,吸收水分能力较弱,造成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足以满足叶片蒸腾散失的水分,导致叶片干尖。

二、技术对策

1、底肥中要施用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不要施用复合肥等化肥和劣质的生物有机肥、生物菌肥等。

2、大姜出芽以后,及时冲施大量元素水溶肥或有机水溶肥,间隔10-15天1次。

3、遮阳网覆盖或利用高秆作物遮荫,减轻叶片蒸腾作用。

8月管理要点:

1、8月上旬,扶垄培土时,伤害了大姜根系,降低了根系的吸收养分能力,导致叶片干尖、黄梢、黄叶、严重的植株萎蔫。

2、过量追肥(追大肥)。复合肥等化肥一次性使用量过大(大于200斤/亩),远远超过了大姜根系的最大吸收能力,导致烧根,叶片干尖、黄梢。

3、施用的复合肥等化肥质量不合格(氯离子含量超过2%,含有害元素离子),土壤板结,根系缺氧,根系的吸收能力下降。

4、高温季节,升温快,高温条件下,叶片蒸腾散失的水分多,而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足以满足叶片蒸腾散失的水分,导致叶片干尖。

5、8月份昼夜温差较大,夜间,营养物质从叶片回流,转移到大姜的其他部位,导致叶片发黄。

6、8月高温天气,地表面水分蒸发,高温水蒸气灼烧了大姜的叶片(姜农俗语:刺了叶),引起叶片萎蔫。

二、技术对策

1、行距加大到70—75厘米。扶垄培土时,一定要注意。少烧根,甚至不伤根。

2、8月份不追大肥,分次、少量追施优质生物肥。复合肥的吸收利用率低于30%,浪费过多。

3、最好施用高吸收率的水溶肥。后移(8月上旬—9月底)分2次冲施,间隔10天1次。

5、遮阳网遮荫栽培,减轻叶片蒸腾作用。

大姜播种时最常见的3个问题:

一是错误地施用没有发酵腐熟的有机肥(生鸡粪、羊粪、猪粪、猪尿)等;

二是底肥化肥(磷酸二铵、复合肥等)施用量多达200—400斤/亩;

三是施田补、乙草胺、割地草等除草剂用量偏大,大姜出的晚、出苗不整齐、苗不长或长得慢。

一、技术对策

1、底肥要施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猪粪、猪尿、羊粪、牛粪、兔粪、豆饼、豆粕、煮熟的豆、花生饼等)。生鸡粪(猪粪、羊粪等)3月—5月在土壤中不发酵,6—7月份,气温高,地温也高,在土壤中慢慢发酵,释放大量热量,造成烧根,造成大姜前期生长慢,分杈少,建议不用。

2、底肥可以不施或少施尿素、复合肥等化肥。因为大姜从播种出芽(4月中旬)到三马杈期(6月中下旬),依靠姜块自身营养物质供给生长,基本不需要从土壤中吸收营养,三马杈期(麦收结束)后,才开始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而化肥肥效只有30—45天,大姜需要吸收养分的时候,肥效已经过期,不能供应养分,造成化肥的浪费。

3、生物菌肥快速改良土壤,修复肥伤、碱化、硬化、内有的害菌。

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逐渐软化腐烂,积压有污白色汁液,味臭。茎部染病,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叶片凋萎,叶色淡黄,边缘卷曲,最后死亡。姜瘟病为细菌性病害,该菌在姜块内或土壤中越冬,带菌姜种是主要的侵染源,栽种后成为中心病株,靠地面流水、地下害虫传播,病菌需借助伤口侵入。通常6月开始发病,8--9月高温季节发病严重

其发病的早晚、轻重与当年的气候及降雨量有关,一般温度越高,潜育期及病程越短,病害蔓 延越快,尤其是高温多雨天气,大量病菌随水扩散,造成多次再侵染,往往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引起大批植株发病 .因此在发病季节,如天气闷热多雨,田间湿度大,发病严重;反之,降雨量较少,气温较低的年份往往发病较 轻。此外,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砂质土,一般发病轻,而地势低洼,易积水,土壤粘重或偏施氮肥的地块发 病重。

有效地控制姜瘟病在姜苗中的扩散。种植生姜的土地应该是地势比较高,排水和浇水都比较容易的地方。2、增加磷肥钾肥的施肥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行间覆盖稻草或搭棚。

防治方法

1、实行水旱轮流耕作制度可以秸秆遮阴,预防姜瘟病的发生。

3、最为有效地手段是从根源上进行防控,在选择品种的时候,依据当地的一些种植条件,选择一些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山东大姜协会种姜经过严格的选种和培育,可放心选用)。

4、在生姜的生长期中,在雨天过后,要及时的进行田地排水,以防水淹生姜。

5、如果发现了生病的株苗之后,要及时的将其从田中挖除,为了防止病菌在田中的扩散,要将病苗周围半米的株苗全都挖去。中撒上石灰,再用干净的无菌体将其穴掩埋。

6、可以及时选用药剂对种姜进行防治。预防方案

(1)种姜的消毒:

①、用1:1:120的波尔多液浸种20分钟;

②、用600倍的多菌灵浸种15分钟;

③、用1000倍高锰酸浸种10分钟;

④、用4000倍农用链霉素浸种12小时;

⑤、种姜块的切口醮些新鲜的草木灰。

2)喷施定植沟局部土壤消毒,80%多菌灵800倍液+乙蒜素600倍液。

(3)揭膜后,主防茎基腐病:喷雾+喷施茎基部:(含杀毒霉素的氨基寡糖素)600倍液(每30斤水加50-100ml)+乙蒜素600倍液(每30斤水加50ml)稀释使用,连用2-3次,间隔7天左右。

(4)膨大期,主防姜瘟病:喷雾+重点区域灌根:(含杀毒霉素的氨基寡糖素)600倍液稀释使用。灌根2000倍液,灌根时以灌透为标准.

治疗方案:(1.)病害初发期喷雾、重点区域灌根:使用浓度:用(含杀毒霉素的氨基寡糖素)100ml+腐植酸膦钾60ml兑水30kg喷雾、灌根。灌根区域:已发病区及往年病区、低洼区及下水头,并适当扩大范围。灌根用量及次数:100ml:100kg兑水每株灌药液200ml左右,3-5天1次,连灌两次。

④注意观察,发现病株,及时铲除,并随即撒上生石灰,杀灭土壤残留病菌,防止继续传播。

上一篇:兰花叶子干尖(兰花叶子干尖影响长花剑吗) 下一篇:朱蕉叶子干枯(朱蕉叶子干枯怎么回事)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