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鲜花分类 >

兰花的历史(兰花的历史典故)

更新:2022-11-27 20:47归类:鲜花分类人气:50

1. 兰花的历史典故

、兰花的花语和寓意

兰花的品种繁多,它们各自又有不同的花语和寓意,不过兰花总的花语就是高雅、淡泊。兰花和竹子、梅花、菊花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就足以看出兰花身上高洁的品质。在家养一盆兰花,还有着爱国、与世无争以及淡泊名利的美好寓意,是坚贞、纯朴、典雅、贤德的象征。

二、兰花有什么传说故事

楚怀王年间,屈原遭人陷害被贬回乡,贬回家乡的屈原,便在仙女山下的九畹溪边办了一间学堂,教书育人。有一天,仙女山的兰花娘娘在此路过,听闻屈原的爱国情怀,便将屈原栽种到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

一次教课屈原因为过分激动,一口鲜血就溅到了窗下的兰花上,当晚就重病卧床。没想到第二天,窗下的三株兰花,竟然变成了几十株,兰花的幽香飘到了屋里,屈原闻之病情也有了好转。于是屈原的学生们将兰花移栽到学堂的各个角落,发现移栽后的兰花入土即活,长势迅速。

后来屈原就带着学生,将兰花移栽到溪边和山上,足足种了九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从此仙女山下的小溪便名为九畹溪。后来屈原含冤投江,整个九畹溪畔的兰花全部凋谢,屈原留下的学堂便改名芝兰庙,广植兰草。

2. 兰花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春秋时,郑文公的姬妾燕姞有一天梦一位天使送给她兰花,并对她说:"我叫伯鯈,是你的祖先.送你这兰,作你的儿子.兰花有国香之称,佩戴它,人家一定会喜欢你的."不久,郑文公见了燕姞,赠给她兰花,两人十分恩爱.过了一些日子,燕姞怀孕,生下一子,取名为兰,就是后来的郑穆公.后因称兰花为"国香",并以"梦兰"比喻怀孕.

3. 兰花的历史典故和传说

就是一个故事,不是真的,只是用来象征兰花的美,象征爱情

关于铁根和兰花的传说故事:

苍翠欲滴的宇龙山中,生长着珍稀奇异的兰花姐妹,她们是人间难得一见的奇花异草。姐妹俩一样妩媚,一样艳丽,所不同的是姐姐生长在高高的悬崖上,妹妹却生长在弯弯的山道旁,姐妹见面的时间也不多。

有那么一年,封闭的深山被开辟为森林旅游胜地,游人的脚步踏遍了这座深山。兰花姐妹从未见过如此热闹的场面,兴致勃勃地展露自己撩人的风姿,游人闻到了兰花香味,妹妹被爱兰花的游人取走了,唯有兰花姐姐独自留在寂寞的山崖上。兰花妹妹非常同情姐姐的不幸,叹道:“长在悬崖绝壁的鲜花,再美也只能孤芳自赏了!”而兰花姐姐却正为妹妹的命运担忧:山道边的野花,任人随意采摘,结局将会如何呢?

后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对恋人手牵着手走进森林公园,她们一直走到山顶,闻到了兰花姐姐的清香,看到了兰花姐姐的姿容。女人叹息道:“哇!好香好美好可爱的兰花哟!如能得到此生足了啊!”姑娘望着险峻的山崖赞叹不已。小伙子觉得这是一次考验也是一道命令,他心领神会,奋不顾身攀到崖壁,小心翼翼地连根带泥把兰花姐姐取走了。

4. 兰花的传统文化与典故

  1   兄弟二人在一起生活,哥哥非常喜欢兰花,工作之余,常常花费许多时间去观赏。他种了很多美丽的兰花,尤其是放在花架上的几盆,更是兰花中的极品。   一年暑假,哥哥要外出旅游一段时间,他怕他走了以后没人能够和他照顾兰花一样尽心,所以临行前他告诉弟弟,务必要好好的帮他照顾那几盆珍贵的兰花。   在他出门的这段时间,弟弟一直细心地帮他照顾着兰花,就像和他在家时一样,弟弟非常仔细,老是担心有什么不到的地方,到时候哥哥回来就要不高兴了。   但是有一天在弟弟给兰花浇水时,却不小心将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散了满地。   弟弟非常难过,打算等哥哥回来后,向他道歉;同时弟弟又禁不住去想,等哥哥回来后发现失去了心爱的兰花,会不会大发雷霆。   几天后,哥哥回来了。他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不但没有责怪弟弟,反而安慰他说:“我种兰花,一是用来观赏消遣,美化环境;二是用来陶冶情操。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大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很多人在闲下来的时间里,经常种一些花草来陶冶性情。但也经常发生类似故事里的事,所以还请你别激动,别为了一些植物而坏了朋友之情。   2   一丛安静的植物,忘记季节和雪阳光从时间的指缝漏下我们坐在一起,听布谷鸟和兰花的声音从清澈的空气里传来少女的薄衫鹅黄,处子的衣裳青绿最小的微笑漾开,并且无声。   兰,之于兰之香。石斛兰花色异常鲜艳,花繁似锦,美艳绝伦,香气逼人。花瓣外观雅致绚丽,花朵中央有紫墨色的花晕,令人“爱你永不忘”。蝴蝶兰十五朵绝色的花苞姗姗绽放,花团锦簇,整齐协和,妙不可言,花香淡逸。“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兰,之于兰之幽。兰花紫茎绿叶,四季常青。草兰常生长于隐谷僻地,幽然生长于天地之间,其花开于长叶披离之间,亭亭玉立,芳心可餐,令人百看不厌。蝴蝶兰清秀雅致,好似群彩碟翩翩起舞,花瓣温厚,花期颇长,幽香四溢,观赏价值极高。“春雨春风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   我认识了一个女孩,她的小名叫小兰花,因为她妈妈就喜欢在窗台前养花,所以小兰花从小就闻着兰花香,小兰花很是可爱,妈妈冬季会去山上挖兰花苗,春季院内,阁楼上都是兰花香味四溢,记得有一次社区搞花卉比赛,小兰花的妈妈把自己种的兰花拿去参赛,结果获得一等奖。   一位美国夫妇要拿钱买这盆兰花带回美国,可小兰花的妈妈不买,于是美国夫妇来到小兰花家中顿时惊讶不已开口曰:“来中国让我认识了兰花之乡在你家,好美的兰花,拿起数码相机对着一盆盆兰花就咔咔了半天”。小兰花那时才只有几岁,后来美国夫妇又来到台州看瀑布,当读到诗人李白提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事银河落九天〕。   石梁飞瀑位于浙江天台山。天台山是江南的一座名山,同时还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天台山以华顶为中心,四周群山像一片片花瓣,围绕在华顶四周,因此,天台山老远看去,像一朵盛开的莲花。   石梁飞瀑的美景在于浪花万朵,似堆雪撒珠,终年不绝,故有“冰雪三千尺,风雷十二时”之说法。从中方广寺沿山径可达下方广寺。此时再回望石梁飞瀑,景色又有变化了。只见石梁高挂入云,飞瀑九天抖落,仿佛银龙从天而降。   正如一首诗中所描绘的那样“石桥处处足徜徉,尤妙探奇在下方。飞瀑寺前晴亦雨,昙华云际远偏香。一帘诗画悬空壁,万古风雷撼彼苍。我欲卧游支枕看,第三松畔设藤床。 当年徐霞客从石梁俯视百丈深渊时,曾记载道:“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渊,毛骨俱悚”。   美国佬听导游一番介绍后,于是流下了泪水曰:“为什么我妈不把我生在台州呀!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欢喜,我要在这里隐居到老…欧耶!”然后看着瀑布的响声,闻着泉水散发出的清香,他陶醉于大自然间,鸟儿在树林上啼叫是那么的清脆悦耳,美国佬抱着老伴跳起了二人舞。最后小兰花的妈妈还是给了美国夫妇两盆兰花。   3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弘法讲经之馀,平时花许多时间在栽种兰花上。有一天,他要外出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   这段时间,弟子们细心呵护著园里的兰花,深怕没有照顾好,有失师父的托付。不料一位刚入门的弟子,在浇水的时候,粗心大意碰倒子兰花架,架上的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弟子们非常惶恐,只好师父回来,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之後,得知兰花一事,便召集寺里弟子到大厅,弟子们低头不语,等待师父的责罚,禅师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栽种兰花, 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是为了美化环境,并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   金代禅师是位修行高僧,由於他秉持著「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心境,因此心中无「兰花」的罣碍。所以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导致得失心过多,才会常常生气和不快乐,下次在生气的时候,我们不妨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做夫妻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那麼我们生活会过得更加祥和。

5. 兰花的历史由来

上古时期,我国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认识了兰花,并由仓颉创造了“兰、蕙”等字。

《路史》中说:“尧帝之世有金道华养兰”,《拾遗记》中说:“上古时须弥山(佛教传说中的名山)第九层有仙人种兰”。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国兰文化与我国文化是同时起源的。

而且起始之时将兰视作仙草,以致数千年来,我国人民认为兰非一般凡花俗草

6. 关于兰花的历史故事

爱国诗人屈原不仅种兰,身佩兰花,而且以兰蕙高洁自比。他在《离骚》中就多次写到兰花:“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表,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豌兮,又树蕙之百亩”。这些名句被广泛传播,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使“兰”离开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种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东晋诗人陶渊明喜爱兰花,他弃官归里,采菊养兰,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个喜爱兰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观赏兰花,并写有《芳兰》诗:“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诗人王维养兰成癖,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汗漫录》说:“王维以黄磁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开创了瓷盆养兰先例。

7. 兰花的来历故事传说

兰花传说一:

从前,在大别山一个深幽谷里住着婆媳两个人。婆婆总是诬赖童养媳兰姑娘好吃懒做,动不动就不给她吃喝,还罚她干重活。

一天早上,兰姑娘在门外石碓上舂米,家中锅台上的一块糍粑被猫拖走了。恶婆一口咬定是兰姑娘偷吃了,逼她招认。逼供不出,就把兰姑娘毒打一顿,又罚她一天之内要舂出九斗米,兰姑娘只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不停地踩动那沉重的石碓。

太阳落山了。一整天滴水都没沾牙的兰姑娘又饥又渴,累倒在石碓旁,顺手抓起一把生米放到嘴里嚼着。

恶婆一听石碓不响,跑出来一看,气得双脚直跳:"你这该死的贱骨头,偷吃糍粑,又偷吃白米"!拿来起木棒打得兰姑娘晕倒在地。恶婆并不解恨,还说兰姑娘是装死吓人。

她又扯下兰姑娘裹脚带,将她死死的捆在石碓的扶桩上,然后撬开兰姑娘的嘴巴,拽出舌头,拔出簪子,狠命地在兰姑娘的舌头上乱戳一气,直戳得血肉模糊......

可怜的兰姑娘,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了。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兰姑娘死去的幽谷中,长出了一棵小花,淡妆素雅,玉枝绿叶,无声无息地吐放着清香。人们都说这花是兰姑娘的化身,卷曲的花蕊象舌头,花蕊上缀满的红斑点是斑斑的血痕。

兰花传说二:

话说某一天,仙女山的兰花娘娘出游,打这里路过,发现清癯的屈原正在讲课,于是自空中降下云头,立在窗外一侧静听。屈原挥舞双手,慷慨激昂地陈述振兴楚国的道理,那种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令兰花娘娘也为之感动。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兰花,临走时,遂特意施展法术,将其栽种在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

兰花品格高尚,开着淡绿或浅黄的花朵;屈原诲人不倦,舍己忘我地传道授业。一次课间,他抱病讲到国家奸臣当道、百姓受难的情形,由于过分激动,义愤填膺,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射出来,恰巧溅落在窗外的兰花根部。弟子们见老师呕心沥血地教书育人,心疼得泪流满面!那三株兰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养,一夜之间竟发成了一大蓬,学生们数了数,足有几十株。屈原闻着扑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转了许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齐动手将兰花分株移栽到学堂四周的空地上。说来奇怪,那兰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发蔸抽芽,第三天则伸枝展叶,第四天就绽蕾开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发出大蓬大蓬的新蔸来。屈原率领学生们在溪边、山上忙着移栽,兰花因此得以铺展蔓延。山里老农欣喜地说:“我们这里十二亩称一畹,屈大夫栽种的兰花,怕有三畹了!我们这山乡呀,真该改名叫芝兰乡了。”

随后,兰花从三畹发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扩展、过度到了九畹。从此,仙女山下的这条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边的兰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条西陵峡,香飘全归州,直至香了半个楚天!

终于,乘着一叶扁舟,载了满溪花香,屈原还是出山了。

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兰乡里葳蕤的兰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阵阵暗香……

乡亲们预感到将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心里惴惴不安。几天之后果然传来噩耗,就在兰花凋谢的那天,屈大夫已经含冤投身汨罗江自尽。人们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兰花娘娘也哭肿了眼睛。

屈大夫的学堂遂被改建成为芝兰庙,广植兰草,后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纪念。

8. 兰花的历史记载

兰花,被誉为君子之花,在中国十大名花中,兰花名列第四。

中国十大名花还有花中之魁梅花,花中之王牡丹,凌霜绽妍菊花,花中皇后月季,繁花似锦杜鹃,水中芙蓉荷花,花中娇客山茶花,十里飘香桂花和凌波仙子水仙。

乍暖还寒,各地都在举办兰花展,可以一饱兰花眼福。

孔子说,“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兰花自古以来被人们当作高洁、典雅的象征,与梅、竹、菊并称“四君子”,无数文人墨客养兰、画兰、咏兰,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孔子还说,“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喻指坚贞纯洁的爱情,若兰,不改不移。

中国栽种兰花的最早记载,始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浙江绍兴的渚山种兰,种兰之山,因此而名兰渚山。

《绍兴府志》记载:“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

三国时期,曹植曾在《公燕诗》诗中,借兰寄情: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晋朝的大隐者陶渊明,不仅爱菊,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且还爱兰,写有《饮酒·十七》诗: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唐太宗李世民,对兰花情有独钟,写有《芳兰》诗传世:

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小幽山》诗中称赞兰花幽香流芳:

幽兰香风远,雅桂甜雨近。

蕙草流芳根,枯藤缺华叶。

欲寻千嶂壑,想知百思解。

直下水流深,突上人缺真。

杜牧则称赞兰花馨香比君子,《和令狐侍御赏蕙草》诗中写道:

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

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

南宋文学家杨万里也写有《咏兰》诗:

健碧缤缤叶,斑红浅浅芳。

幽香空自秘,风肯秘幽香?

南宋理学家朱熹,同样对兰花赞誉有加,写有《兰涧》一诗:

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

历代文人墨客,对兰花,写之不绝,咏之不尽。

公元1233年,南宋赵时庚写成的《金漳兰谱》,不但是我国研究兰花的最早著作,还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

南宋画家赵孟坚所绘的《墨兰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画上题有《题墨兰》诗:

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壹喷冰人清。

曾将移入浙西种,壹岁才华壹两茎。

国画《题墨兰》,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价值连城。

近年来,兰花种植技术不断创新,新品种不断诞生,竞相争艳。

若有兰花展,莫错过,大饱兰花眼福。

9. 兰花 典故

春秋时期,郑文公有一个贱妾名叫燕姞(jí),梦见天使给她一支兰花,说:“我是伯鯈(tiáo),是你的祖先,把兰花送给你当儿子吧。兰花有国香,佩带着它,别人爱你就像爱兰花一样。”

不久,文公见到燕姞,竟也送给她一支兰花而让她侍寝。燕姞大概想到那个古怪的梦,以为一定有幸福的婚姻生活了吧,便情切切地把那个梦告诉了文公,还说:“我地位低贱,如果侥幸怀了孩子,别人不相信的话,我能用兰花当作为信物吗?”文公说:“好。”燕姞生了穆公,取名叫兰。可生活并没有像那个梦里说的那样,燕姞遇人不淑,郑文公不但花心,而且残忍。除了多次娶妻还做下了乱伦之事(奸淫了他的婶婶――郑子的妃子陈妫),杀了两个儿子子华、子臧,将别的儿子全赶出了国。

后来燕姞的儿子公子兰逃亡到晋国,直到郑文公死去了,才回到郑国继承君位。史书上没有说燕姞最后的结局,但想来也好不了。在美丽梦想和残酷现实拉锯式的折磨下,又长年见不到亲爱儿子,只能面对花心而残忍的丈夫,又有谁能不度日如年呢?郑穆公去世前,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种植了一株兰花,后来他在病时说道:“兰花死,我大概也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然后,他割掉了兰花,就去世了。

上一篇:玉兰花怎么养(玉兰花怎么养好) 下一篇:兰花如何过冬(兰花怎么过冬天)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