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凤玉图片(凤玉佩图片)
1. 凤玉佩图片
玉凤鸟
玉凤鸟,凤鸟作栖息状,昂首,挺胸。长喙,圆目,高冠后抿。翅上翘,宽大尾。两面阴线刻羽毛和足爪。白玉泛褐色,玉质晶莹细腻。在陕西宝鸡地区茹家庄,扶风杨家堡、云塘村、黄堆村等地均出土过玉凤鸟。
目前,我国最早的凤鸟纹发现于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有陕西北首岭出土的龙凤纹细颈壶,另有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刻于象牙上的双凤纹蝶形器等,均具有后来凤鸟的雏形。
而最早出现在玉器上的凤鸟纹图案则始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
时代处于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凤,是目前我国所见雕琢于玉器上的最早的凤鸟艺术形象。
凤是禽类美化的象征,因此研究凤鸟纹不能脱离对历代禽类纹饰的研究。
纵观凤鸟纹饰的发展与变化,总能在同一时期的禽类纹饰中找到其艺术风格的共同点。
商代玉器雕琢品中就出现较多的禽类作品:有凤、鸟、鹤、鹰、鸱、鹦鹉、雁、鸽、燕子、鸬鹚、鸭等。
以玉石为载体的凤鸟纹文化从原始社会一直传承至今。
商凤鸟:写实与夸张并存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凤,作仰身回首状,冠、喙如鸡,短翅长尾,尾羽分作两股交叉,翅上琢出阳线翎纹,姿态极为生动,显示出艺人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
在造型上,商代凤鸟玉器均闭嘴,瞪目,高冠上饰鳍齿纹,卷尾,昂首凝视,规矩严谨等特征。
商早期薄片状为多,晚期出现了圆雕凤鸟。
在纹饰方面,凤鸟纹眼睛多作甲骨文“目”字形(有双勾、单勾),俗称“臣”字眼,另有阴刻圆眼、阳纹圆眼、圆穿眼、外两圈阳纹而眼珠去地等眼形。
凤鸟大多采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琢磨。
轮廓简练,多采用几何纹双勾线来装饰高冠、丰满的双翅、长长的尾羽、宽大而有力的爪子等。
商代禽类多用翎纹和羽毛纹作装饰。
在技法上应用了钻孔、打磨、阴刻线、阳刻线,另在阴线和阳线一侧或周缘并用“撤”刀法,产生一斜面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浅浮雕或用撤刀法琢出双勾线等用于装饰羽毛。
用料方面,商以前主要用的是彩石玉器。
妇好墓玉器的出土证明了商代已开始启用新疆和阗玉的青玉、白玉、黄玉、墨玉、糖玉等。
除此之外,还有辽宁岫岩玉、河南南阳玉等。
西周凤鸟:图案化线条优美流畅 西周玉器工艺,初期沿袭商代传统风格雕琢技法,后逐渐形成自身风格及特征。
在造型上,西周琢于玉器上的凤鸟大都小巧玲珑、生动可爱。
这一时期也以薄片状为主,到了晚期圆雕器物有所增加。
但凤鸟纹的喙部与商代相比有所变化。
喙部变长变尖向下勾,另外也有上下唇都向外勾的。
凤鸟的头冠从华丽多齿的高冠,演变为长条形往前下方勾的凤冠,西周凤鸟纹玉器除大件的柄形器外小件为多。
一般都琢有圆孔供系挂之用。
这一时期的凤鸟纹独立成形的较多,饰于其他物件上的较少。
西周凤鸟纹在雕琢技法上,善于采用细阴线和撤刀法(一面坡)、粗阴线相结合的粗细阴线双勾法来刻画主题,线条刚劲,形象生动。
这一时期常用的阴刻线单撤刀法,阴刻线较宽阔、流畅,更富表现力,流动感强,刻画的凤鸟纹线条优美流畅,轮廓清晰。
西周时期凤鸟纹玉器在造型上无新的突破,而在以鸟形器向凤鸟纹图案的转变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改前期的粗拙风格。
玉器纹饰从青铜器图案中吸收了大量的凤鸟纹图案,从而使凤鸟纹向图案化的方向发展,凤鸟纹图案成为西周时期的流行题材。
这种题材的盛行,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鸟这种飞禽的崇拜心理,同时也体现了这一时期人民的审美时尚。
西周时期玉器用料方面,从全国出土的情况看,大部分是选用当地优质玉料雕琢成器,和阗玉用量不多,可见和阗玉仍是来之不易的珍贵玉材。
春秋战国凤鸟:温顺秀丽的柔美个性 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思想上百家争鸣。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化身,他们佩挂玉佩,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因此,此时玉佩特别盛行。
在造型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凤鸟纹一改商周时期的神秘和谨严,猛禽形象的凤鸟纹已较少见,代之出现的是修颈、长腿、温顺秀丽的凤鸟纹形象,优美清秀,动态轻盈。
这一时期的凤鸟纹不再是商周时期那样闭嘴、瞪目、昂首凝视的规矩特征,而是趋于向轻盈活泼、自由鸣叫舒展的状态发展。
在纹饰上,战国初期开始出现半叶形冠(似猫耳),到了战国晚期出现飘带形冠,飘向脑后并向上卷曲,较短。
羽毛上虽仍有春秋战国时常见的浅浮雕卧蚕纹装饰,但更多的是用卷曲的飘带装饰羽翅和凤尾,表现出活泼柔美的个性。
在凤眼的装饰上,眼睛除了沿用商周时期圆形阴刻线或圆形阳纹眼外,战国晚期出现似水滴形状的阴线眼,另有橄榄形阴刻线眼,有的前后增加眼线,使战国时期的凤鸟眼睛较商周圆形眼更加秀美。
战国玉器在抛光技法上较前几期都有进步,玉器抛光亮丽,充分显现了玉的质感。
春秋晚期的玉雕鸟凤纹数量较少,到战国中期以后开始逐渐增多,而商周时期不管是片状或圆雕的,单独成形的凤鸟纹较多。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般都装饰于玉璧、玉璜、玉佩、玉玉管上,单独成形的凤鸟纹圆雕件较少。
春秋战国时期和阗玉的使用进一步扩大,进入各诸侯国,而彩石玉则降为从属地位。
秦汉凤鸟:飞鸣起舞天下太平 秦汉时期的凤鸟纹,基本上是继承了战国时期凤鸟纹的造型,凤鸟长冠、修颈、凤眼呈圆形,显得格外秀媚而有神。
有所变化的是凤的形象轻盈娟秀,多做飞鸣起舞的动态,表现了“凤飞鸣则天下太平”的涵义。
圆雕凤鸟玉件,体态较丰满。
秦汉时代的凤鸟头胸部分纹样清晰,凤眼大多用圆形阴刻线眼,有的眼外一阴线延伸至脑后,显得精神秀美。
凤嘴大都作鸣叫状,汉中期出现了凤鸟纹嘴里衔珠式绶带的现象。
凤鸟羽翅和尾部用单或双阴刻线装饰,时有撤刀技法出现,这时出现了边缘用游丝毛雕纹装饰(游丝毛雕是汉代的一种纹饰,因细小并似游离状而得名),花蕾纹开始应用在羽翅的装饰上,另外在凤鸟的关节处大多阴刻旋涡纹。
玉雕凤鸟纹单独成形的少,一般都装饰于形佩(鸡心佩)、玉璧、玉瑗、玉环等。
经过秦的统一和汉前期国力的发展与壮大,特别是汉武帝时派使节张骞通西域,从此新疆和阗玉大量输入内地,加速了汉代玉器的发展。
当时民间还使用一定数量的陕西蓝田玉和河南南阳玉。
2. 凤鸟玉佩图片
龙通常由蛇身、狮头、鹿角、鹰爪、鱼的鳞尾等组成,象征动物的刚健美与柔和美。凤鸟的起源及历史类似于龙,它是女性的化身,是阴性柔美的代表。凤鸟是由公鸡的头、鸳鸯的翅、孔雀的尾、仙鹤的腿组合在一起的神鸟,象征幸福、和美、团圆、女性美、阴柔美等。与龙阴阳相对,既代表男女相生相袭,又代表和谐美好,故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之说。
龙凤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玉龙凤佩自然成为中国主体玉佩饰。
战国、汉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思潮变换,导致玉器风格大变,龙凤玉佩更不例外。此时龙凤由单一、单体的独立玉器演变为其他玉器的纹饰,或成为其他玉器造型中的一部分。
龙凤纹作为装饰纹样广为流行,如在玉璧、玉环上刻龙凤纹图案。由龙首演化的璜形佩,龙凤结合琢制的玉鸡心佩及其他玉饰几成主流纹饰。更重要的是由龙与其他动物演变而来的“辟邪”、天禄、蟠螭等神兽玉雕大行其道,成为圆雕动物主流题材,他们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体现了战国、汉代高超的雕刻艺术。圆雕玉龙、玉凤较少,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3. 龙凤玉佩图片
1、龙凤玉佩寓意成双成对或龙凤呈祥。 龙凤玉佩吊坠寓意着一份纯真的爱情并见证您的爱意,龙凤呈祥主要是形容一对夫妻间比翼双飞、相濡以沫的忠贞爱情,所以说翡翠龙凤牌一对是特别适合被当作男女双方间的一种爱情信物,代表了彼此间至死不渝、相濡以沫的真爱,它每时每刻都在见证着你们的爱情故事。 2,龙凤玉佩吊坠寓意是顺风顺水、飞黄腾达。 龙凤玉佩吊坠当中的龙代表着中国的图腾,广泛的在介入在中国各个领域当中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是佩戴在男性身上的话,代表的是一种事业亨通、步步高升的寓意。在能够起到美观作用的同时会让人显得非常有品位。 3,龙凤玉佩吊坠寓意吉祥如意,好运连连。 龙象征着神圣,包含对佩戴之人地位、权力的美好祝愿,寓意龙腾安康,尊贵无比,而凤之造型独特而富有美感,犹如在天飞翔般自由自在,送给别人都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祝福,龙与凤搭配在一起有着龙凤呈祥,相亲相爱之美誉,就很适合送给新婚夫妇,祝福他们的爱情甜蜜幸福,和和美美。
4. 玉佩龙凤图片大全
年纪比较大,到中年人的成功人时代
像是普通人戴这个就有点显得大了,一般人也戴不住,只能说成功人士戴会比较合适,但是比较年轻的是不愿意带这样的东西的,只能说是中年人的,要是到老年了的话也不会带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而且现在很少有人带玉佩。
5. 古玉凤鸟佩
这件凤鸟摘月人就艺术造诣来看,可谓是品味极高的文物。使用了大量的纹饰刻画了一只雍容华贵的凤鸟,它昂着头颅,仿佛在向天长鸣,甚至它的头上也雕刻着很多的翎羽,十分美丽,而在它的背上,坐着一个“古蜀国小人”,他一手扬起,手臂上面是一抹残月,这位骑在凤凰上的人,好像就要将月亮摘下来一样。
“身骑凤凰鸟,手可摘明月。”这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凤鸟摘月人看罢,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妙的美感,我们不觉已经沉浸其中,想象着飞行的凤凰,坐在凤鸟身上的人是自己,手里摸着的月亮,眼睛望着天际。这样的玉器,无疑是珍贵的艺术品,可它是不是正品呢?
“华夏瑰宝——中国民间文物收藏主题展”中,将这件文物列为三星堆玉器的代表作,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件文物必然是正品,因为这次展出的文物都很珍贵,它们是全国收藏家数十年来精心收藏的珍品,它们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华夏灿烂文明的物证,它们应该都是值得研究的文物。
6. 凤鸟纹玉佩
四颗。
龙张口露齿,上、下颚各有一对獠牙,形象凶猛,背上有鳍状饰及宽大连片,身躯呈几何形屈曲,脚爪如钩有二趾,尾部用压地隐起雕法琢宽平行线纹,玉佩中间部分镂雕凤鸟。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司掌行云布雨,是风和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龙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7. 古代凤凰玉佩图片大全
是正品 ,有许多明星还代言过 ,如:林心如
8. 双凤玉佩图片
诉衷情其他含义
词牌名
诉衷情,词牌名,又名“桃花水”“诉衷情令”“渔父家风”等。以温庭筠《诉衷情·莺语》为正体,该词为单调三十三字,十一句五仄韵六平韵。另有三十三字九句六平韵两仄韵,三十七字九句六平韵两仄韵,四十一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四句四平韵,四十一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的变体。代表作有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诉衷情
别名
诉衷情令
桃花水
渔父家风
代表人物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体裁沿革
唐代教坊曲,后用为词牌。本是情辞。后人据毛文锡词改名“桃花水”,因黄庭坚词曾咏渔父生活,名“渔父家风”。贺铸词
诉衷情·莺语
名“步花间”“画楼空”,张辑词名“一丝风”。又名“诉衷情令”。《花间集》有单调三体、双调一体。韦庄此调两词,格律全同,可见律极严。此调平韵中插入两仄韵,短句颇多,极富变化。宋人用此调者甚众,但通行四十四字体。[1]
宋僧仲殊此调五词,推为绝作。《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九:“仲殊之词多矣,佳者固不少,而小令为最,小令之中,《诉衷情》一调又其最,盖篇篇奇丽,字字清婉,高处不减唐人风致也。”此调前段多平仄字不拘者,后段三个三字句、三个四字句极不易处理,如仲殊的“闲院宇,小帘帷。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宫树绿,晚烟斜。噪闲鸦。山光无尽,水风长在,满面杨花”,均造佳境。陆游此调两词,皆为言志与抒情结合之作,如其名篇:“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体裁特征
正体,单调,三十三字,十一句,五仄韵,六平韵。以温庭筠《诉衷情·莺语》为代表。此词以平韵为主,间两仄韵于平韵之内。 按《花间集》此体第九句类用叠字,如“轻轻”、“迢迢”、“沉沉”皆然。其第八句“柳”字可平,第十句“辽”字可仄,则参韦庄词也。
变体一,单调,三十三字。九句,六平韵,两仄韵。以韦庄《诉衷情·碧沼红芳烟雨静》为代表。温词起七字作三句,间入三仄韵。此词起七字作一句,不间入仄韵,“倚兰桡”以下俱同。或云“佩”、“带”非韵,不知韦词又有“花欲谢。深夜。”顾夐词有“罗带重。双凤。”正与温作相合。但温词起句间入仄韵,第三句又换仄韵,韦、顾词祇于第三句间入仄韵耳。
变体二,单调,三十七字。九句,六平韵,两仄韵。以顾夐《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为代表。按《花间集》顾词二首,其一首与韦词同,此亦韦词体,惟第七句添一字、第八句添一字,作折腰句法,结句添二字,即开宋人添字之法。元词衬字实本于此。
变体三,双调,四十一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四句,四平韵。以毛文锡《诉衷情·桃花流水漾纵横》为代表。此两段词全押平韵,与单调词间入仄韵者不同。 按《花间集》顾词别首结句亦用“诉衷情”三字,与此同。但前段第二句“碧沼藕花馨”,“碧”字仄声。后段第三句“何时解佩掩云屏”,“解”字仄声。又魏承班词五首,其一首前段起句“春情满眼脸红消”,“满”字仄声。结句“几共醉春朝”,“几”字仄声。又一首后段第三句“梦魂几度绕天涯”,“梦”字仄声,与此平仄小异。惟一首前段起句“银汉云晴玉漏长”,“汉”字、“漏”字俱仄声,“晴”字平声,与此平仄全异。至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五首皆然,亦与此词平仄全异。据此谱内可平可仄,馀见下词。
变体四,双调,四十一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以魏承班《诉衷情·春深花簇小楼台》为代表。按魏词五首,其四首与毛词同,惟此首后段第三句不用韵异。[1]
体裁格式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诉衷情·莺语》
平 仄,平 仄,平仄 仄,仄平 平。平仄 仄,平 仄,仄平 平。中仄仄平 平,平 平。中平平仄 平,仄平 平。
莺语,花舞,春画午,雨霁微。金带枕,宫锦,凤凰帷。柳弱燕交飞,依依。辽阳音信稀,梦中归。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诉衷情·碧沼红芳烟雨静》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 仄,平 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 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 平。
碧沼红芳烟雨静,倚兰桡,垂玉佩,交带,袅纤腰。鸳梦隔星桥,迢迢,越罗香暗消。坠花翘。
变体二
格律对照例词:《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 仄。平 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 平。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变体三
格律对照例词:《诉衷情·桃花流水漾纵横》
平中中中仄中 平,中中仄中 平。平中仄,仄平 平,中仄仄平 平。
桃花流水漾纵横,春昼彩霞明。刘郎去,阮郎行,惆怅恨难平。
中仄仄平 平,仄平 平。中平中仄仄平 平,仄平 平。
愁坐对云屏,算归程。何时携手洞边迎,诉衷情。
变体四
格律对照例词:《诉衷情·春深花簇小楼台》
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平。
春深花簇小楼台,风飘锦绣开。新梦觉,步香阶,山枕映红腮。
仄仄仄平 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2]
代表作品
唐·温庭筠《诉衷情·莺语》[1]
五代·顾夐《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宋·张先《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
宋·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宋·晏殊《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
宋·杜安世《诉衷情·烧残绛蜡泪成痕》
宋·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宋·苏轼《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
宋·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宋·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陆游《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3]
参考资料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