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与历史(花卉栽培历史)
1. 花卉栽培历史
梧桐有青桐、碧梧、青玉、庭梧之名称。是我国有诗文记载的最早的著名树种之一。关于对梧桐一树的描绘,最早可见于先秦文献《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卷阿》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成为梧桐引凤凰传说的最早来历。说明在夏末周初,梧桐树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关注。梧桐树,“中国梧桐”是梧桐科梧桐属的植物、别名青桐、桐麻,也属落叶大乔木,高达15米;树干挺直,树皮绿色,平滑。原产中国,南北各省都有栽培。——常识自然篇。
2. 花卉的历史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花卉资源,咱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中国独有的漂亮花卉。那么,问题来了,大家知道中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花什么花吗?
中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花卉,比牡丹还早,被誉为“草本花卉”之首,值得拥有这种花就是芍药花,又名别离草,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有“牡丹第一、芍药第二”的说法,牡丹属木本植物,芍药属草本植物,因此,芍药位列“草本花卉”之首。
关于芍药花的历史
芍药花在中国自古与国花“牡丹”齐名,牡丹为花中之王,芍药则为花中之相。同时,芍药花还是中国六大名花之一,民间把它称为“五月花神”,还把它奉为“爱情之花”,七夕节的代表花卉就是它。这比现在代表爱情的玫瑰早了几千年。
芍药花算是中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花卉之一,早在49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人工栽培芍药花。宋代的《通志略》就明确记载了芍药花在夏商周时期被人工栽培来供贵族观赏的情节。《诗经》有云: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可见,春秋时期,芍药花在民间也是一种很火爆的花。而《神农本草经》则记载了野生芍药花的药用价值。要知道,牡丹花是南北朝时期才有人工栽培的记录,芍药花比它早了几千年。可见,芍药花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有多悠久!
芍药花好在哪里
芍药花的好处数不胜数。除了大家熟悉的药用价值之外,观赏价值也是花中之最。芍药花植株通常一米左右,叶片细长,枝条纤细多姿,花型跟牡丹花一样又大又艳,绚丽多姿非常招人喜欢。古人形容女子姿色常用“立如芍药、坐如牡丹”,可见芍药花的花姿有多美!
芍药花因为是草本花卉,植株不如牡丹那么庞大,同时适应性更强,耐寒性更强,东北地区都不怕冻,因此栽种范围更广,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栽种,阳台或者露台照样可以盆栽,基本不受地域限制。目前,园艺师们还培育出了很多矮化品种,植株更低矮,但是开花性更好,花色和花型也更丰富了,非常值得拥有。
芍药花栽种要点
栽种芍药花最好在10月份,这个时期成活率最高。栽种时宜选择向阳通风处,盆土建议采用透水透气性较好且肥沃的沙壤土。基底肥最好用腐熟的豆饼肥或者农家有机肥,根茎栽下去之后要压实土壤并浇透水。
芍药花的日常养护主要注意浇水施肥,浇水不能太多,芍药花耐旱怕涝,水大了容易烂根,咱们平时浇水的时候要等土干再浇,花盆不能积水。
3. 花卉栽培历史书籍
上海花木生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到19世纪中叶,随着城市建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花木生产迅速走向商品化、行业化、专业化,花农和园艺农场以生产花卉及盆栽植物为主,园林管理部门所属苗圃以生产苗木为主。
随着市场的扩大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园林花木生产于本世纪20年代进入兴旺时期,花木的产量和种类不断增加,一些产区和生产单位还培育出自己的特色品种。
香石竹、唐菖蒲、崇明水仙、文竹等成为市场上畅销产品,悬铃木也成为行道树的主要树种。建国初期的二三年,园林专业苗圃就繁殖苗木1583万株
4. 花卉的农业历史
1.水分土壤湿润有利于生长,水分过多会导致徒长。苗期植株比较细弱,浇水多以喷头喷淋,水量适中,切勿积水。上盆后,可采用逐盆浇水的方法,天气热时需每天浇水。
2.光照苗期需适当遮荫,成苗后需逐渐增加光照,某些花卉因属性不同在栽培管理中需因要求调节光照。如万寿菊为短日照花卉,苗期需补光,否则就会提早开花。
3.温度苗期温度一般控制在25℃左右,随着植株逐渐长大,温度需逐渐降低,并加大通风。
4.养分苗期移栽时,盆土内需上适量的基肥,腐熟的牛粪、鸡粪、人尿粪均可。上盆后,应定期追施N、P、K复合肥及尿素。前期可追施2000倍液,成苗后可增加到800-1000倍液。控制氮肥的施入常常对花卉的发育起促进作用。
5.病虫害防治苗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它决定着整个生长过程植株的长势,直接影响到成品率,所以综合防治技术尤为关键。
5. 中国花卉栽培的4个主要历史时期分别为
牵牛花的生长过程
一、根:长根→发芽→长出支根
1.长根:第一天,刚播下种子;第二天,脐处长根;第三天,根继续向下生长;第四天,根长到某个程度后,茎就向上生长,种子外壳开始裂开;第五天,淡黄色的芽破壳而出。
2.发芽:播种后约经过八天,它的茎就会钻出泥土,把子叶向抬头一样举出,子叶两片子叶的形状一样。
3.长出支根:支根的作用是支持及稳定长在地上的茎和叶,并负责吸收、运送水分和养分。
二、叶:长出本叶→本叶和子叶→子叶枯萎
1.长出本叶:长出子叶的隔天,子叶叶柄中间就会长出带有白色纤毛的新芽,而再过十天就会长出完整的本叶。
2.本叶和子叶:本叶和子叶的形状完全不同,且生长方向是不相重叠的;子叶比较肥厚,因为子叶贮存着生长本叶所需的养分;子叶表面是光滑的,而本叶长有许多纤毛。
三、茎:缠绕茎的生长
1.本叶长到4~5枚时,茎的先端就变成缠绕茎。
2.这个时候要加支柱。牵牛花可以卷在细线上、篱笆上、细竹上、树上;但不能缠在电线杆上;因为太粗了,所以只好匍匐在地上。
3.缠绕茎上长有许多向下的纤毛,它有固定缠绕茎在支柱上的作用。
四、花:花苞→花蕾→授粉→开花
1.花苞:播种约四十天,本叶的叶柄处开始长出小花苞;随着花苞长大,花茎也伸长了;花苞切开来看,有花萼、花瓣、雌蕊、雄蕊;花苞长长后,撑开花萼,小小的花蕾就露出来了。
2.花蕾:花蕾是卷卷的,向右绕卷。从花苞到开花约要三十天,而开花的前一天,花蕾里面的雄蕊会很快的伸长。
3.开花:花蕾紧扭到松开要相当的时间,但开到一半以后,只要数十分钟就可以完全盛开了;早晨开的花,到阳光增强的上午九点前后就会枯萎。而且开一次就不会再开;在下雨天,牵牛花也不会开得很好。
五、结果:果实形成的过程
种子开花之后约经过十五天,雌蕊基部的子房就会渐渐膨大起来。子房迅速加大,撑开花萼就结成果实。果实的颜色会由绿色变成褐色。不久果实的外壳破裂,可以看到里面有黑黑硬硬的种子。
6. 中国花卉栽培历史
花卉是用来欣赏的植物的统称,喜阳且耐寒,具有繁殖功能的短枝,有许多种类。
花卉的种植有公办的叫绿化行业,个人的叫花农。
公办的如:地方园林局的绿化部门,植树造林、种草种花,把城镇的地面(空间)覆盖或者是装点起来。
花农:以种植花木为业的农民。广义上说,还包括育苗,培育,买卖等一系列活动。
7. 花卉的起源及其发展史
“春天”的由来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怪物叫春,这只怪物每到花草树木枯萎的夜晚就到每一个家里偷金银财宝,把偷来的金银财宝全部吃下去,保证身体健康。后来每到这个季节,人们都会在自己家的财物旁边种下些美丽的植物,只要春一来,它看到这些植物就会被吓跑。于是人们想把它赶跑,就会在路边和空地种下美丽的植物,终于有一天,春被赶跑了,人们为了庆祝春被赶跑了,就把这个季节命名为春。每当这个季节到了,就会有很多种美丽的植物开放,这就是春天的来历。
拓展资料
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北半球的公历为3—5月,而南半球(如澳大利亚)则是9—11月。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春天气候温暖适中,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有降雨,万物生机萌发,气候多变,乍暖还寒。8. 我国花卉业发展简史
菊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据文献记载的栽培历史已经有三千余年了。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菊花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远在西周时代,《礼记》一书记述:“鸿雁来……,鞠(菊)有黄华”。即以菊花的生态现象,反映气候变化的规律。其后,《礼记》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是以菊花在最后一个月开放来指示月令。战国时的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花秉性高洁,不同凡响,是菊花和民族文化结缘之始。
菊花至秦汉时代,已开始作饮食菜用,据古书所云,秦代咸阳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菊花交易市场。汉代《神农本草经》则改进了“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药用功能。《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称这种酒为“长寿酒”,人们饮用并流为习俗。
晋唐时代,菊花渐从饮食药用向田园栽培过渡,半饮食而半观赏。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证明菊花在晋代已经栽培。南北朝时,每年夏至人们常把菊花和小麦研成灰,用来防治蠹虫。南朝梁简文帝《采菊篇》:“相互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的诗句,道出当时菊花已更多方面的为人们生活所用。菊花进入唐代,种植者日趋普遍,田园、庭院已到处可见,咏菊诗文大量出现。唐太宗有“细叶抽轻翠,园花簇金黄”,李太白有“时过菊潭上,摘此黄金花”之句。白居易诗:“满秋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和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治治黄”。说明菊花在唐代色彩日渐丰富,观赏价值日益提高。
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甲申)我国第一部菊谱,也是世界第一部艺菊专著,刘蒙泉《刘氏菊谱》问世。该书依菊花的颜色分类。以黄为正,其次为白,再次为紫,而后为红,对后人影响很深。全书共记载菊花35个品种,另附闻而未见的4个品种,以及两个野生种。形色之外,兼载产地。此后,相继出现了不少菊谱、菊志、菊名篇等艺菊专著,至今仍有六、七部宋代菊谱存世。其中公元1242年史铸的《百菊集》汇辑了各家专谱加上他自撰的新谱和许多书上所载的有关菊花故事。书中有“绿芙蓉,墨菊其色如墨”的描述,说明绿菊、墨菊已育出问世。
至明代菊花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品种也进一步发展,同时有很多学术价值高的专著问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他论述药用品种菊花的秉性认定:“菊备受气,饱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秉中和。”现代中医用于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疗高血压,均有明显疗效。
清代菊花以北京为中心,从宫廷府第至城乡民间,养菊、赏菊在京城蔚然成风。由于宫廷提倡,各地纷纷向宫廷奉献名菊,现存的清代艺菊专著,也不下20部。近代菊花发展盛况空前,特别是菊花栽培的理论和技艺术方面,已把数千年来的传统技术,结合现代植物学生长发育的理论,发展成一套现代栽培的理论和技术的完整体系。近年来大力选育新品种,目前已有三千多个品种,珍品倍出,艺菊造型花样亦不断翻新。每岁金秋全国各地举办大规模菊花展览,赏菊、艺菊、吟菊、饮菊、吃菊点等观众人数不计其数。
菊花约十二世纪传入日本,深得日本皇家和民间赞赏。十七世纪后传入欧洲,后经英国,传入美洲。由于中外园艺工作者的辛勤选育,菊花已发展成世界上品种最多、造型最丰富的名花。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