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与雾霾(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1. 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土壤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土壤有三个基本功能:
(1)生产功能,这是土壤的首要基本功能,因其具有肥力,可不断的给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2)净化功能,利用土壤中的植物、微生物等对污染物进行解毒,减少或杜绝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的危害。
(3)生态功能,土壤圈对整个地球表面系统起重要的缓冲和稳定作用。
古有谚语“万物土中生”,可见土壤是万物生长的根本,足见土壤的重要性。土壤是绿色生命的源泉,土壤是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的家,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为大量的微生物、动物和少量的高等动物提供栖息地,其中大部分微生物在离地面10~20cm深的土壤中生活。土壤最根本的作用是为作物提供养分和水分,同时也作为作物根系伸展、固持的“地基”,因此,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地,是农业的最基本资料。人类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主要与土壤密切相关,它为人们提供农产品和林产品等用品。因此,不管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壤资源。土壤资源和水资源一样作为21世纪人类最大的资源,应该加以更好地保护。
土壤具有四个方面功能:1.生产者功能。维持植物生长,并通过食物链养育着几乎所有陆生生物。2.分解者功能。“万物生于土而还于土”。植物枯枝落叶、动物排泄物和残骸,最终由土壤微生物分解变成无机物,再次进入生态断循环。3.水循环路径。土壤涵养水分,调节水圈循环。4.与大气圈进行气体交换。维持大气组成的稳定性。
近50年来,随着世界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土壤不但是孕育万物之本,更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其可持续性的至关重要的有限资源。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把土壤功能分成六个方面。
1、调节功能:
土壤作为自然界组成部分,与其他环境因素的交互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包括①水分循环功能,即土壤在水循环中,对水分渗透与保持的数量与质量;②养分循环功能,即在养分循环中,对植物营养的供给能力;③碳存储功能,即在碳循环中,土壤对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存储功能,尤其是对有机碳的存储功能;④缓冲过滤功能,即土壤对重金属的缓冲过滤功能;⑤分解转化功能,即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转化功能。
2、动植物栖息地功能:
以保护稀有动植物为目的,确保土壤能够为植物和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土壤,无论是作为还是可能作为某种特殊或稀有物种的栖息地,都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土壤作为动植物栖息地的功能(或潜在动植物群落发展地)对于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3、作物生产功能:
土壤可以固定植物根系,具有自然肥力,能够促进作物生长,进行农业生产。这是土壤被人类最早认识的功能之一,包括农业、林业生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
4、人居环境功能:
是土壤作为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环境,有提供建筑、休闲娱乐场所,维护人类健康发展的功能。健康良好的土壤在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一作用往往被忽视。土壤能够增加空气的湿度同时可以明显减少灰尘的数量,包括空气中的微小尘埃。植物可以过滤空气中的尘埃,当尘埃进入土壤,会被分解和矿化。若土壤被封闭,则失去了相应的功能。土壤作为人类的居住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其污染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
5、自然文化历史档案功能:
是指土壤有作为历史档案,有记录自然变化和人文历史的功能。在自然历史方面,主要考虑是否有反应古气候古地貌变化的稀有独特土壤;在历史文化方面,主要考虑土壤是否具有人文历史遗迹,如土壤是否含有杰出的代表文化历史的工艺品,是否有受人为影响的底土层(有城市发展的历史遗迹)等。这些历史信息有利于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
6、原材料供给功能:
是指土壤具有供粘土、沙石、矿物提取的功能。例如,粘土含量较高的土壤可以用来烧砖或者制陶,而土壤中的砂石可以用来建筑,但此功能不具有可持续性。
土壤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在维护区域和全球的环境质量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物系统进行全球性能量和物质循环的重要场所,并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其变化也在深刻影响着各个国家和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土壤是易受破坏的有限资源,人们在对其进行农业、工业等其他用途利用时,必须进行区域规划以满足当下和将来的需要;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必须保护土壤的质量;防治土壤侵蚀、土壤污染;在规划过程中,必须评价城市发展对周边土地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各级政府都必须开展土壤保护工作,并接受公共的监督。因此,政府和民众需要在重视土壤多功能性的基础上,参与土壤保护活动,并根据土壤功能考虑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
土壤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繁荣的文化总是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基础,可以说人类的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土壤。
首先多数陆地植物均以土壤为生长基质,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五个基本要素,即光能、热量、空气、水分和养分中,除光能来源于太阳辐射外,其余皆与土壤有关,水分和养分主要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收,而土壤热量和空气可通过土壤管理实现控制和调节。此外,土壤还为植物提供了根系伸展的空间和机械支撑作用。总之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转移的关系看,植物生产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辐射转变为有机化学能,并成为动物和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和某些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在这两个过程未能被人类直接利用而剩余的有机物质,均可通过土壤管理使之回归土壤,并经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一部分变成腐殖质,同时释放出各种无机养分,重新供植物生长利用,使物质和能量得以通过土壤不断循环利用,充分体现出土壤在农业生产环链中的枢纽地位。
土壤不同于其他资源,只要“治之得宜,则可地力常新壮,就可以世代永续利用,且由于地球陆地的面积是有限的,因此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利用不当,则会造成土壤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土地资源不仅数量有限,质量同样具有”可变性“,因此必须认识土壤的特性,爱护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才能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造福。
一、土壤和农业生产
土壤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而且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从现代大农业(农、林、牧)角度来看,农业属于植物生产。植物利用光能同化CO2并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水分,合成有机物质(粮食、棉花、蔬菜、水果、药材)以及其他人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同时为牧业提供精、粗饲料。牧业是畜、禽以农业供给的精、粗饲料或直接以牧草为食,生产肉、蛋、乳、皮、毛,同时提供有机肥料中原材料的行业。人们将有机肥料施用于土壤,保持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进一步促进农、牧业生产。林业也是以土壤为基础的植物生产,其可为人类提供木材和燃料,此外,还能发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草场的重要作用,是农业高产稳产和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农业、林业和牧业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土壤为基础,三者间的结合可以保持农业生产中物质的合理循环和能量的高效流动。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核心途径就是提高土壤肥力。
二、土壤生态系统
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动植物。农业生产过程实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两类关系的正确处理是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生态系统是指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结合而成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如气、光、热、水、土、养分等)所构成的综合体,其结构与功能是相关研究的重点内容。
从宏观来看,生物圈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其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岛屿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多种多样的、大小不一的无数个生态系统、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一个具有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其中的一个亚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作为独立的土壤生态系统,其在结构上有四个组成部分:
一是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和藻类,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
二是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食草和食肉动物;
三是分解者,是指生存在土壤内部或地表的腐生菌、真菌等微生物和土壤微小动物,它们分解生物残体的有机物质使之变为无机状态,并从中获取养分和能量;
四是非生物物质,是指土壤矿物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等,这些都是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属于土壤的生物环境。
从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来看,这四种组分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互的食物链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决定着土壤中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的速度与强度,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土壤生态系统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人是高级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断地从环境中索取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向环境中排出大量的废物,因而改变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态的日益恶化。历史上,国内外都有这方面的惨痛教训。
如18至19世纪,美国开发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原作为农田,由于地面裸露,土壤侵蚀日益严重,1934年曾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黑风暴”,狂风越过美国三分之二的大陆,刮走3亿多吨土壤,水井和溪流干涸,作物枯萎,牛羊渴死,当年的冬小麦减产51亿公斤。
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开垦哈萨克斯坦的草原,也多次引起了“黑风暴”,仅1963年一次黑风暴就毁掉了2000多公万顷农田。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40余万平方公里,如遇暴雨,表土可被冲刷掉3~5厘米深的肥沃土壤。截止2000年,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38.57万平方公里,以后则以每年36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这些都是历史上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和过度放牧所造成的后果。
随着工业看的发展,工厂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大量施用农药,造成了土壤的污染,使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性质恶化,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甚至通过食物链的传播,危害人类健康。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土壤被汞、镉、铅和砷等重金属以及有机氯、有机磷等制剂所造成的污染已引起广泛关注。从国内外诸多经验教训来看,要建设高产、稳产农田,需要建立一个农田、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农田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要制定合理的轮作、施肥和耕作制度,做到用地和养地结合,杜绝只用不养的掠夺式经营方式。
2. 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污染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拦截、吸收和富集污染物质。有的污染物质被吸收后,经过植物代谢作用还能逐步解毒。因此,植物对大气污染环境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1、水生植物对氮磷的清除.水生植物可调节温度适中的浅水湖中水体的营养浓度,而大型沉水植物则通过根部吸收底质中的氮磷,从而具有比浮水植物更强的富集氮磷的能力.
2、水生植物对重金属Zn、Cr、Pb、Cd、Co、Ni、Cu等有很强的吸收积累能力.
3、水生植物对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清除
植物的存在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质的降解.水生植物可能吸收和富集某些小分子有机污染物,更多的是通过促进物质的沉淀和促进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来净化水体.
3. 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实验报告
绿色植物对居室的污染空气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美国科学家威廉·沃维尔经过多年测试,发现各种绿色植物都能有效地吸收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并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养料:在24小时照明的条件下,芦荟消灭了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90%的醛,常青藤消灭了90%的苯,龙舌兰可吞食70%的苯、50%的甲醛和24%的三氯乙烯,垂挂兰能吞食96%的一氧化碳、86%的甲醛。绿色植物对有害物质的吸收能力之强,令人吃惊。事实上,绿色植物吸入化学物质的能力大部分来自于盆栽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并非主要来自叶子。在居室中,每10平方米栽一两盆花草,基本上就可达到清除污染的效果。
4. 绿色植物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1、美化作用。室内、庭院、公园、绿地种植的园林植物能起到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这是因为园林植物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园林植物的美不仅在于其色彩、姿态和风韵,同时还因环境条件、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其朝夕不同,四时各异。
2、“绿色的过滤器”,可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有粉尘、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而许多植物都能吸附和抵抗这些污染物的危害。如松林每天可从1立方米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硫20克,刺槐、大叶黄杨具有很强的吸氟能力,木槿、合欢、紫荆等具有较强的抗氯能力。树木花草枝叶能吸附灰尘及悬浮颗粒,随降水冲刷到地面,每公顷绿地每年滞尘几百公斤—几十吨。特别是叶表面粗糙有茸毛以及能分泌黏性油脂或叶浆的可附着大量的灰尘。
3、减少 噪音。城市工厂多,交通繁忙,噪音危害相当严重。而绿色树木对声波有散射、吸收作用,可降低噪音。如宽阔高大浓密树丛可降低声音5—19分贝,一条10米宽的绿化带可降低噪音20%—30%,一般噪音与居民之间有三十米宽林带可使居民安静。
4、涵养了水源,也保持了水土。树木的枝叶覆盖着地面,当雨水下落时首先冲击树冠,不致直接冲击土壤表面,可以减少表土的流失。树冠本身还截留一定数量的水,不使其降落地面。如松树树冠可拦阻雨水40%,阔叶树拦截20%。
5、园林植物还有治病、防病等功效。城市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营养的同时,向环境中释放氧气,维持城市空气的碳氧平衡。对于维持清新的空气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拟蕨类等植物中,据估计现存大约有 350 000个物种。绿色植物大部分的能源是经由光合作用从太阳光中得到的,温度、湿度、光线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植物共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借助光能及叶绿素,利用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产生葡萄糖等有机物,供植物体利用。
5. 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是什么
据了解,绿色植物通常是靠叶子的细微舒张来吸取这些化学物质,这些绿色植物中多含有挥发性油类,具有显著的杀菌功能和抗毒能力,能吸收空气中一定浓度的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甲醛、氯化氢等,特别是观叶植物和杜鹃科的花木,对吸附放射性物质具有很强的功效,此外,盆栽植物的根和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具有吸收有害化学物质的功能。
因此,如果能在居室中平均每10平方米栽上一两盆这样的花草,基本上可以起到清除空气污染的效果。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夜间反之。
像仙人掌类多浆植物则恰恰相反,为避免水分丧失,它们白天是关闭气孔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只有在夜间气孔打开时才被放出。所以,有专家建议,最好在室内摆放其他绿色植物的同时再搭配上一盆仙人掌,这样,把具有“互补”功能的花卉同养一室,既可以使二者互惠互利,又可以平衡室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尽管有许多绿色植物都可以起到净化空气,有效去除室内污染的作用,但针对新装修房屋所受的化学污染,芦荟、吊兰、虎尾兰等植物则是最有效的天然除味剂。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在24小时照明的条件下,一盆芦荟可以消除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90%的甲醛;一盆吊兰可以将火炉、电器、塑料制品散发的一氧化碳和过氧化氮吸收殆尽,同时还能吸掉86%的甲醛;虎尾兰等叶片硕大的观叶植物可以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
因此,在15平方米的居室中,栽上两盆吊兰或虎尾兰,就可以保持空气清新,远离甲醛之害。
此外,常春藤能吸收90%的苯;龙舌兰可吞食70%的苯、50%的甲醛和24%的三氯乙烯;垂挂兰能吞食96%的一氧化碳、86%的甲醛。
而黄耆、含烟草和鸡冠花能吸收大量的铀等放射性元素;金桔、石榴、紫茉莉和半支莲对氟化氢有较强抗性;紫藤对二氧化硫、氯气和氟化氢的抗性较强;山茶、石榴、米兰对于剧毒的氯气,都有一定的吸收和积累能力;栀子花、石榴花、米兰可吸收室内的二氧化硫;柑桔和迷迭香则可使室内空气中的细菌和微生物大为减少。除了上面这些必须在光照条件下才可以吸收室内有害气体的绿植盆花外,还有一些花卉能够在夜间净化空气,其中较为常见的种类有褐毛掌、矮兰伽蓝菜、条纹伽蓝菜、肥厚景天、杯状落地生根、栽培凤梨和虎皮兰等。
而且,这类植物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点——种植养护简便,也就是养花人常说的“好伺候”。
6. 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有哪些
坊间关于植物净化大气的说法多为如下观点:
绿色植物都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本质就是: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在酶的辅助下通过和水反应产生有机物和氧气!简单说来就是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了氧气,这就是绿色植物净化空气的原理。
但这种观点,也遭到质疑。
认为植物净化空气主要是利用了植物,特别是叶的吸附作用,与光合作用无关。
我们研究一下空气的组成,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它主要由 78%的氮气、21%氧气、0.94%的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0.03%的二氧化碳,0.03%的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成的混合物。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气压的改变,空气的组成比例也会改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直到后来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19世纪末,科学家们又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空气里还有氦、氩、氙等稀有气体。
可见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是正常的,认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是净化空气的说法是不靠谱的。
可以认为,植物净化空气主要是利用植物,特别是叶子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再经过雨水冲刷,使尘埃重归大地。植物以如此方式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植物净化空气与光合作用无关。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