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创作的个人特色与地方风格(文人盆景的特点)
1. 盆景创作的个人特色与地方风格
五针松盆景的高干合栽式是浙江盆景传统形式的发展。高干也体现松树风格和精神的表现,它对规则式盆景追求曲线柔性美是一种悖逆。
造型格调的选定,素材的具本条件起重要作用。温州五针松盆景素材,经嫁接繁殖后按规则式一般绿化苗木的要求进行地栽培育,没有从小就开始按规则式盆景要求进行培育,所以一般说主干线条基本都是直的。根据因材施艺的造型原理进行造型的结果,只能是以直干式的为多。这种直干、高干型的五针松,更适宜二三株合栽来表现树木的群体美。
2.树木盆景都讲究根、干、枝的完整协调,配合默契,注重线条美,追求总体艺术效果
温州树木盆景对枝干线条美的处理原则是:使硬线条和软线条、长线条和短线条、粗线条的细线条的各种不同线段以及硬角和软角能在自然舒展、协调适中的前提下,有机地组织在一根线条中,略呈不规则的变化发展,达到“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线条造型的最好姿态。对合栽作品则十分注意素材的选择及对主次、疏密、聚散、先后、藏露、争让等变化统一的矛盾关系的处理。
盆景 温州
对单独欣赏的树木盆景,造型时力求树木自身的完整平衡,不加其他材料。
3.重韵律节奏,讲动势力度,注意间美
树木盆景的枝条布置,原则上是上密下疏,对枝条的长短来说是上短下长,对枝条的粗细来说是上细下粗。根据前后左右所有枝条的整体表现出来的树冠的外轮廓线,是在不等边三角形的基础上,形成一条有起伏、有节奏、有韵律感的曲线。讲究空间美,就是在处理枝与枝之间、枝与干之间的关系时,注意留有一定体量的空间,使作品不至于过分拥塞,使树冠曲线的节奏更富变化。
温州盆景的动势、力度,主要表现在干与枝或枝条之间关系的处理上。也就是不等到边三角形的两腰线和主干的配合问题。枝条的伸展和主干所成的角度,以五针松造成型为例,一般在45º左右。下部第一枝下垂的角度比较大,上部枝条下垂有度可以略小。全树结构严谨,力求作品气势雄伟挺拔。它的枝叶修整较为清丽,而远视也耐近看,不失其潇洒秀雅。
4.温州杂木类盆景的发展
这只是近七八年的事,素材来源都是本地区的乡土树种。小叶榕是温州市树,古老大树到处可见。近年从福建引入的榕和福建茶也广受欢迎。
温州对杂木类的选材,在主干方面仍保留传统的要求与审美标准。枝条的处理,则一反传统的吊扎法,多吸取岭南的修剪法,形成了温州盆景的又一独特风格。
杂木类的树种大多有耐修剪易萌发的特点,因温州的气候条件更接近于岭南,相比之下选用修剪法更为有利,这在风格上丰富了温州盆景的内容。
5.制作手法
松类盆景的造型以吊扎为主,结合修剪。由于松类植物的发芽生长具有极其明显的季节性和阶段性,又不像杂木那样具有耐修剪易萌发的特点,所以造型时除对那些多的枝干进行删剪或缩剪外,对其它有用的枝干多吊扎成型。吊有拉吊的意思,扎有缠绕绑扎的意思。当缠绕绑扎无效时,则改用拉吊的方法予以固定。
对松类素材的主干造型一般只用缩剪法,将主干缺少变化、表现力不强的上部剪短。如发现主干高度够,可用主干最上部的枝条来代替主干的顶梢。如果主干或粗枝条造型时需要改变伸展方向,只能用保护物如麻皮、粗金属丝加以保护,然后借助外力,强行拉吊固定,而不宜用强力扭转吊扎。
干或枝在无外来阻力的情况下直线生长的。所以在造成型时,枝干部分需要由直变曲时,一般留有一段枝干,然后做成神枝。
芽是未来的枝叶。造型时,过长的芽要及时剪短。在每年4~5月份的养护管理中,要伯搞芽控制,第芽仅留3~5束叶子即可。因芽有主次人之分,故对它的生长作搞芽控制也须在2次以上。这是五针松盆景在造成型和养护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扭筋转骨是柏类树木达到一定年龄后的一种自然现象,只有取自山野的素材具有扭筋转骨现象。如取材于苗圃,要对素材从小进行扭筋转骺培养,然后地栽培养成材才有效果。
柏类盆景的枝条处理和五针松基本相似。但因为柏类树木性喜肥水,并在适宜温度期中不停地生长,所以在成型后的养护过程中,一要频繁地、及时地将冒出枝片之外的嫩叶搞掉,促使枝繁叶茂;二因为枝繁叶茂的速度快,一根枝条很快变成一个团块,的以要看具体情况,每隔一段时间(两年或三年)重新整形一次。鉴于此,对柏类盆景的造型手法同样也是以吊扎为主,修剪搞心为辅。
温州地区山水盆景目前尚处初级阶段,其发展看来还要等待时候。
2. 文人盆景的特点
文人黄荆桩就是用黄荆桩制作的文人盆景。
文人盆景是盆景的一种形式,在树桩盆景中往往表现为耸高、清、潇洒、简洁,在树干五分之三以上部分布三至四个枝条,其中较长一枝弯曲并呈垂直而下状,在未翘梢起的基本树型。
文人树往往以个性生动、鲜明、清新,且技艺精湛的艺术形象,为自古中国知识分子清高、自傲的志向、孤高清逸和独往独行不羁的人文精神追求,作了最好的注释
3. 我国盆景制作的风格
盆景都是仿造自然,根据盆景本身因材施教造景,使其韵味十足,让人赏心悦目,通过鬼斧神工得得手法使其化腐朽为神奇
觉得
4. 盆景艺术特点
、苏派盆景
造型特点:圆片式。
传统造型:“六台三托一顶”,屏风式、垂风式、垂枝式、劈干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粗扎细剪。
常用树种: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流传地域:苏州。
特点:娇媚。
缺点:树形变 化不大,形态娇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二、扬派盆景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游龙弯” ,云片式(一至三层的称“台式”,三层以上的称“巧云式” ),疙瘩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艺术特点: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流传地域:以扬州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
扬州盆景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的珍品,作为东南第一大都会的扬州,也受到京都影响流传盆景;宋代苏轼任扬州太守时,曾亲自制作盆景;明代,扬州盆景形成地方风格;清代,扬州盐商为迎合帝王南游,广筑园林,大兴盆景,有“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说,明代形成的盆景风格,经不断提高,形成了流派。
5. 中国盆景的艺术特点
盆景都是仿造自然,根据盆景本身因材施教造景,使其韵味十足,让人赏心悦目,通过鬼斧神工得得手法使其化腐朽为神奇
6. 不同盆景艺术造型的共同点
小时侯家在农村,就喜欢在屋前屋后种花,现在四五十岁了,孩子们都长大了,又开始种肉养花了,可以修身养性,愉悦,包容,淡定,从容!
7. 盆景创作的个人特色与地方风格有关
盆景的特点
第一,盆景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造园是把自然景物缩小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盆景是把景物缩小于咫尺盆中,可以说是微观造园。
第二,盆景是“活的艺术品”。树木花草作为盆景造型的主要材料,具有生长发育的生命特征,决定了它在制作加工上的连续性,艺术欣赏的可变性。
第三,盆景形式的多样性。现代盆景艺术,正向着多元化发展,例如树种和盆景类型的不断增加、盆景的地方风格的不断涌现等。
第四,盆景艺术的个性:由于盆景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性格、艺术才能及文化素养的不同,其作品往往会出现与众不同的个性,即所谓的“个人风格”。追求个性,推动了盆景艺术的不断创新发展。
第五,盆景艺术上的自然性:人类来自大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类的本性。虽然盆景是一种艺术,离不开人的创造,但是更多人希望盆景的自然,特别是在造型上的自然。
第六,盆景创作的艺术性。这是创作盆景的基本要求。盆景造型要具有艺术美,而内涵意境更要深远,使人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仅看到了景,而且通过景激发出感情,因景而产生联想,从而领略到景外的意境。
盆景的分类
盆景
盆景一般分为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前者以树木为主要材料,又可分为观枝、观叶、观果和观花4类;后者较多地应用山石、水、土作材料,以水为主的为水盆景,以土、 石为主的为旱盆景,水、土兼有的为水旱盆景。
盆景的规格:树桩盆景按树桩高矮(其中悬崖式按枝干伸展长度),山水盆景按盆的长度,分为特大型(150厘米以上)、大型(80~150厘米)、中型(40~80厘米)、小型(10~40厘米)和微型(10厘米以下)5种。
树桩盆景
多选用枝叶细小、盆栽易成活、生长缓慢、寿命长、根干奇特的树种,兼有艳丽花果者尤佳。现已被用作树桩景树的约有160种,除通过人工繁殖外,常从山林野地掘取经多年樵砍后留下的老干树桩培养。树桩盆景千姿百态,可归纳为直干、斜干、曲干、卧干、悬崖、枯干、连根、附石、丛林等形式。培养土以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又能保肥的为最佳。盆景的制作有以修剪为主的整形法和用金属丝或棕丝扎缚枝干弯曲成一定形状、再经逐年细致修剪成型等方法,并有不同的地方风格。
树桩盆景成型后须精心养护。其中,修剪是促进或控制树桩生长,使之保持一定姿态的重要措施。凡枝叶成片,层次分明的树桩,要经常疏剪或短截,以控制扰乱姿形的枝条。松类可摘去全部或部分主芽,使梢变短。阔叶树类的修剪,因树种及开花结实习性而有不同。施肥不宜过多,但需勤施,以保持植株叶茂花繁,健壮而不徒长。花、果树桩需肥较大,且须增施磷、钾肥。浇水量依气候、树种、物候期及盆的质地不同而异,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度。对产自高山的松柏、杜鹃等还需经常行叶面喷水。视盆景规格大小隔1~5年换盆一次。换盆时须除去部分旧土,剪去周围及底部的一些老根,加入新培养土,重新种植。此外,还须采取防治病虫害和防寒、遮荫等养护措施 。
山水盆景
须事先选定主题,并精心设计,根据主题选石、加工,也可因石制宜,随类敷采。山石材料有松石(石质松软)和硬石(石质坚硬)两类。松质石料可用特制的锤在石上琢出沟壑、洞穴、峰峦、岗岭;硬质石料则用切割、锯、截等法达到去芜存精的目的,不足之处可通过拼接胶合来弥补。在石上留有种植穴,便于栽植草木。盆中景物布局须主次分明,层次丰富,有变化而不杂乱。同一盆中宜石种相同,石色相近,纹理相顺。同时运用近大远小、低大高小、近实远虚的透视原理,配以大小相宜的草木、亭桥、鸟兽、人物等,用浅盆衬托,达到小中见大、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
盆景的造型章法
章法原是指写文章所运用的起承转合的手法,尔后演绎为书画金石的结构布局。在中国盆景中章法用来处理结构之间的照顾,呼应,曲直,疏密,聚散,形势,刚柔,巧拙,粗细,轻重,增减,反复,争让,穿插,掩映,离合,变形,写实与留白,光洁与残损等关系。
将之分为大章法和小章法来说。在中国盆景艺术的应用中,“大章法”可以说是整个作品的“布白”,为什么这里不用围棋中“布局”这个词,而用书画中“布白”的说法呢?我们常说“盆景是立体的画”。盎尺之盆,竟尺之树,可藏天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盆景一道是古文人遣兴的小玩意,可小玩意有大文章。老子云:不出户牖而知天下。古盆景一道就是天人合一之道。一盆之景,以抒胸臆。这盎尺之盆就是画纸,竟尺之树就是笔墨。古人论画有“计白当黑”的说法,这树是笔墨,盆中虚空处就是留白。如何处理这笔墨和留白的关系当然应该叫做“布白”。
中国盆景中树与盆的关系;树的栽植位置;配盆配几的大小,色泽,式样,质地;铺苔,置石,缀草,安放摆件等属于“大章法”的范畴。
中国盆景中景树的根与杆的关系;杆与枝的关系;枝与枝的关系;枝与叶的关系;整树与花果的关系称作“小章法”。昔董其昌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中国书画与中国盆景一义相承。
专论“小章法”,小章法明白了,大章法也就通达了,这两种说法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事。
凡作景树,须大枝与大枝间顾盼呼应(多干树作大枝解),小枝于大枝间随势而安,前枝后枝递相映带,左枝右枝伸缩挪让。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枝里精生,叶间气润”的效果,有精气尔后神生。
整树不论布枝大小多少,须一气以贯之。所表现的轻重,虚实,疏密等的关系各得其宜,做到轻中含重,重中寓轻,轻重相衡;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生;疏中知密,密中显疏,疏密相形。如古之名将排兵布阵,首尾相应,奇正相生,进退有法,聚散合度,令行禁止,和谐统一。而又在和谐中生变化,形聚而不塞,势放而不乱。牝牡其相衔,脉络其相注。老子《道德经》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就是阴阳,所以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的关系就是对比而统一。阴阳的理论是中国一切传统学科的奠基理论。也是中国独有的,属于中国盆景造型总的指导理论。在这样的指导理论下做出来的中国盆景无论大小,长短,远近,皆骨肉匀停,生机勃勃,壮不痴肥,瘦不残废。宛若天成,不假人工。
8. 盆景艺术的八大特点
我国盆景流派众多,有传统的五大派别:扬派、岭南派、川派、苏派、海派,若这五大派再加上湖北,福建和浙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大派。五大流派盆景各有特点:扬派特点是片式,比较薄,层次分明;岭南派特点是自然,层次清楚,自然生长,自然修剪;川派特点是三弯九拐;苏派特点是技条多,层次不分明;海派特点是饱满。
9. 盆栽艺术的特点
诗人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上升到更高的象征的层次,把对现实的思考熔铸在具体可感的意象之中。艾青年轻时曾受过绘画的专业训练,善于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形态。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用工笔画的笔法写出了盆景的外观,并交代了环境,其中的线条、色彩是负载着否定式的思想情感的。第三节又这样写盆景的畸形:“像一个个佝偻的老人/夸耀的就是怪相畸形/有的挺出了腹部/有的露出了块根/留下几条弯曲的细枝/芝麻大的叶子表示还有青春/像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生命”。在细致的描绘中,不断向客观事物进行思想情感的渗透,从而改变对象纯客观的属性,塑造出能够表情达意的意象。这是一个痛苦的形象,使人想到十年动乱中极“左”观念对人的扭曲。
《盆景》反映出艾青所追求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艺术风格,没有繁复的技巧,在语言上没有什么雕琢和藻饰,而是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塑造意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