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科刺盘孢(葫芦科刺盘孢)
1. 葫芦科刺盘孢
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内吸功能和保护、治疗作用,被广泛用于由子囊菌、担子菌等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的防治。
在杀菌谱上比较广,对于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大多数病原真菌引起作物病害有效,能达到一次用药,兼治多种病害的效果。如白粉病、锈病、黑星病、黑斑病、轮纹病和叶斑病等。
高效--药效高、用药量减少、仅为福美类和代森类农药杀菌剂的1/10-1/5。
持效期长--叶面15-20天,种子处理80天左右,土壤处理100天,均比一般农药杀菌剂长,且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延长。
内吸输导性好,吸收速度快,施药2小时后三唑酮被吸收的量已能抑制白粉菌的生长。
在作用机理方面,在不同作用点阻碍、抑制病原真菌体内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杀菌活性。兼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
在安全性上该类药剂均为低毒性杀菌剂,但对作物安全性相对较差。如粉锈宁杀菌剂处理小麦种子会影响其发芽率和出苗率。使用时应根据产品标签说明施用。一般在推荐使用方法和剂量下,对各类作物安全。
一、三唑类杀菌剂特点
1、三唑类杀菌剂是针对真菌性病害的药剂,对细菌、病毒等病原菌造成的病害无效。
植物病原真菌在侵染寄主组织之前,先由有性孢子或菌丝萌发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产生芽管或吸器,再侵入进植物组织内。产生无性孢子的时候,自然会同时合成细胞膜和细胞壁。
2、三唑类杀菌剂的最佳使用时机是病害侵染的初期。
此时的病菌开始在寄主体内一边汲取有机营养一边发育形成新的无性孢子。因此,三唑类杀菌剂是治疗性杀菌剂。
3、生产中,三唑类最好和其它杀菌机制的杀菌剂混用,效果会更好。
比如,和吡唑醚菌酯、铜制剂、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复配,先消灭大部分萌发前的病菌孢子,再清理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残余。
4、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防治谱不一样,有时候两种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混配在一起,发挥更好的杀菌效果。
例如,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咪鲜胺和抑霉唑等。
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历经三个阶段,是在科学家陆续研究清楚主要植物病原真菌各自的麦角甾醇合成机制以后,有针对性的合成了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到目前为止,三唑类杀菌剂已经超过40个品种。
5、三唑类杀菌剂对霜霉病、疫病等由低等真菌侵染造成的病害无效。
低等真菌形成细胞膜的时候,缺乏合成麦角甾醇的能力,只能利用从其它途径获取到的有机物再代谢为麦角甾醇。
6、三唑类杀菌剂不会抑制植物的细胞膜合成,对植物相对安全。
植物细胞膜中不含麦角甾醇,但含有另一类与之相似的物质,环阿屯醇。
7、三唑类杀菌剂不能在植物生长早期使用。
比如禾本科植物分蘖之前或阔叶植物花芽分化之前。禾本科植物相比阔叶植物对三唑类杀菌剂的耐性更强一些。三唑类可以抑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的合成,造成植物顶端生长缓慢,节间缩短。
8、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对植物的生长抑制作用水平是由差别的。
一般的,氟环唑>氟硅唑>丙环唑>烯唑醇>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腈菌唑。
9、有必要搞清楚每一种三唑类杀菌剂在某种植物上用于杀菌防病时的安全剂量。
三唑类杀菌剂抑制植物生长的剂量和杀菌的适宜剂量是不同的。只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用好三唑类杀菌剂。
10、大多数三唑类杀菌剂品种可以从一片叶移动到另一片叶子内,或随着导管从下往上移动。
试验证明,只需要在大豆复叶上滴落三滴三唑类杀菌剂药液,一天内即可覆盖整个叶片。
因此,喷施三唑类杀菌剂的时候,喷头要压低一些,既可以降低抑制植物顶端生长的风险,也可以利用向顶传导的特性,保证诸如炭疽病、褐斑病、黑星病等从下往上侵染蔓延性病害的防治效果。
二、目前我国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
1、三唑酮(triadimefon),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广谱性杀菌剂,在植物和真菌体内转化为活性更高的三唑醇其作用,对白粉病、锈病、黑穗病有特效。
三唑酮是高效、持效期长的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
作用机理: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登记在黄瓜、水稻、小麦、玉米5中作物上防治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等多种病害,剂型主要有可湿性粉剂、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
2、己唑醇(hexaconazole),该药抑菌谱很广,对真菌(尤其是担子菌纲和子囊菌纲)引起的病害有广谱性的保护和铲除作用,使用量低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
登记作物有黄瓜、小麦、水稻、梨树、苹果树、桃树等,主要由于防治白粉病、黑星病、纹枯病、褐斑病、锈病等。使用剂型主要有乳油、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悬浮剂等。
3、戊唑醇(ethylt-rianol),不仅有类似三唑的作用方式,而且发展第二机制抑制抗性发生,还与其他内吸或非内吸性杀菌剂配成混剂,有效地防治禾谷类和种传病害。
主要用于大白菜、草莓、大豆、高亮、划归省、黄瓜、苦瓜、梨、苹果葡萄、水稻橡胶、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的近30种病害。主要剂型有种子处理悬浮种衣剂、干拌种剂、湿拌种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
4、腈菌唑(myclobutanil),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低毒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的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病害,用于防治黄瓜、梨、苹果、葡萄、香蕉、小麦上的白粉病、黑星病等病害。
主要登记剂型有可湿性粉剂、乳油、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种子处理可以防止小麦、大麦、玉米、棉花和水稻等作物的多种种传和土传病害。也可用于储藏病害的防治。
5、氟硅唑(flusilazole),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类真菌有效,主要用于防治由担子菌纲、半知菌类和子囊菌纲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对卵菌无效。
主要防治对象有黄瓜、梨、苹果、香蕉、小麦上的白粉病、黑星病、炭疽病等。
6、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杀菌谱广,内吸性保护和治疗剂。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证品质。
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包括链格孢属、壳二孢属、尾孢霉属、刺盘孢属、球痤菌属、茎点霉属、柱隔孢属、壳针孢属、黑星菌属在内的半知病,白粉菌科、锈菌目及某些种传病原菌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登记在菜豆、茶树、大白菜、番茄、柑橘、黄瓜、辣椒、梨、荔枝、芦笋、苹果、葡萄、芹菜、石榴、水稻、西瓜、香蕉、小麦等多种作物的锈病、炭疽病等对中病害。
7、丙环唑(propiconazole),具有很好的内吸治疗作用,兼有化学保护和抗产孢作用,对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等植物病原真菌有高活性,对白粉病、锈病特效。
2. 葫芦科刺盘孢菌什么样子
有两种原因引起的,一是炭疽病造成烂果,二是害虫进蛀,带进病菌,造成腐烂。
炭疽病的危害。炭疽病病原为葫芦科剌盘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危害黄瓜、苦瓜、丝瓜等蔬菜的叶片和果实。幼瓜染病现水渍状淡绿色圆形病斑,瓜畸形、脱落。瓜条发病出现暗褐色凹陷,并溢出粉红色胶状物,后期开裂。一般防止方法有农业防治和药剂防病两种。选用抗病品种,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苗床选用无菌土,施用农家肥要沤制发酵熟透,不带病菌。要定期清除菜地及周边杂草和农残废弃物,减少病源。发病时,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溶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溶液,或25%溴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溶液叶面喷雾,开先一周喷两次,后两周各喷一次,可以得到缓解或者消灭。
蛀虫的危害。有些害虫如烟青虫、螟虫、蚜虫等虫啃食后将病菌带进去,如炭疽病等病害,引起瓜果腐烂。发病源是从虫伤口处开始向周围扩散,引起大面积腐烂现象。防治方法。既要杀虫,又要防病。可用溴氰菊脂或敌杀死等杀虫剂与多菌灵或百菌清等杀菌剂混合使用,一周一次,连续三周,可用得到控制。
3. 番茄刺盘孢
西红柿软腐病
病原:由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变种Erwinia carotorora subsp. carotovota(Jones)Berg et al所致。
侵染循环:病菌随其它寄主或病残体在大田及土地中越冬。春后随风雨、灌溉和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青果若伤口大,腐生霉菌或其它细菌混害,原伤口迅速扩展湿烂,导致落果,茎部侵入途径主要来自整枝未芽造成的大伤口,这种伤口一般很大,难短期内愈合,给病原侵入创造了条件。细菌侵入后分泌果胶酶溶解中胶层,致使细胞萌析、胞内水分外溢,导致腐烂。
发病条件:潮湿、阴雨和多狂风的天气或露水未干时整枝打杈,以及虫伤多的地块发病重。温室和塑料大棚中如施用未腐熟的堆肥过多,植株生长过旺,湿度大常诱发此病。
症状:主要侵染茎和果实。 ①茎发病多出现在生长期,近地面茎部先出现水渍状污绿色斑块,继扩大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斑周显浅色窄晕环,病部微隆起。 ②果实感病主要在成熟期,初期病斑为圆形褪绿小白点,继变为污褐色斑。随果实着色,成熟度增加及细菌繁殖为害,果皮病斑渐扩展到全果,但外皮仍保持完整,内部果肉腐烂水溶,恶臭,被盛于皮囊中,故称囊腐。
防治方法:
1、打枝抹芽应掌握在嫩小期,这样造成的伤口小,愈合快。上述工作不要在阴雨天或露水未干时进行。
2、在预防晚疫病等真菌病害时,加入杀虫剂,控制食叶害虫发生,减少侵染伤口。
3、必要时喷洒23%络氨铜水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斑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天喷1次,可喷1~2次。
4. 葫芦科刺盘孢菌
咪鲜胺类药剂在座瓜前不能用,丝瓜和苦瓜全生育期都不要用咪鲜胺药剂。避免造成药害。
咪鲜胺属于咪唑类高效、广谱型杀菌剂,具有内吸传导、预防保护治疗等多重作用。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内吸性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水性化环保剂型,使用安全。其使用剂量过大出现药害主要是叶片卷曲、变黄、出现斑点。所以咪鲜胺药害主要表现在叶片上。
瓜类用药一定要以安全为主,不可过大用量。
咪鲜胺又名施保克、扑霉灵、丙灭菌、咪鲜安,为咪唑类广谱性杀菌剂。该药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对子囊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农作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咪鲜胺锰盐,以咪鲜胺-氯化锰复合物为有效成分。与咪鲜胺相比,该药的安全性有所提高,适用于使用施保克乳油易引起药害的作物(如苦瓜等)。
5. 刺盘孢属图片
可以一起用。
苯醚甲环唑属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种高效、安全、低毒、广谱性杀菌剂,兼具预防和治疗作用,可用于种子处理和叶面喷雾。作用方式是通过干扰病原菌细胞的C14脱甲基化作用,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使甾醇滞留于细胞膜内,损坏了膜的生理作用,导致真菌死亡。
1、杀菌谱广,具有内吸传导性,对子囊菌、担子菌和包括链格孢属、壳二孢属、尾胞属、刺盘孢属、球座菌属,茎点属、柱隔孢属、壳针孢属、黑星菌属在内的半知、白粉菌、锈菌和某些种传病害具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施药后2小时内,即被作物吸收,渗透作用强,并有向上传导的特性。
2、药效久且耐雨冲刷,黏着在叶面的药剂耐雨水冲刷,从叶片挥发极少,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表现较持久的杀菌活性。
3、剂型多,安全性高,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悬浮种衣剂、乳油等多种剂型。
4、可与多种杀菌剂混配使用,苯醚甲环唑可与丙环唑、嘧菌酯等多种杀菌剂混配使。在施用前需做混配试验。不要与含铜药剂混用。
尿素是高效氮肥,溶于水后呈弱酸性,可用于根外追肥。二者混合使用后效果更佳。
6. 镰形刺盘孢
特征特性:抗病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3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550℃左右。该品种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8厘米左右,无分枝,白花,圆叶,灰色茸毛,荚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种脐褐色,有光泽,百粒重19.0克左右。两年平均品质分析结果蛋白质含量38.53%,脂肪含量21.02%。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中抗孢囊线虫病。
产量表现:2018~2019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592.3公斤,较对照品种嫩丰18增产5.3%;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659.6公斤,较对照品种嫩丰18增产8.1%。
7. 胶孢刺盘孢
刺盘目前有大刺盘、小刺盘、黑毛刺盘三个品种。
是禾本科、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寄生菌,引起严重的炭疽病。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弯月形,产于瓶状小梗上,萌发后产生附着胞。分生孢子盘平坦,上面敞开,下面埋于基质内
8. 刺盘孢属的形态特征
红掌对温度较敏感,适宜生长温度14-35℃,最适温度19-25℃,昼夜温差3-6℃,即最好白天21-25℃,夜间19℃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有利于红掌养分的吸收和积累,对生长开花极为有利。长时间低于13℃左右,植株虽不会死亡,但很长时间难以恢复生长;当温度高于35℃,且光照较足,叶面易出现灼伤,因受害叶片不会逆转,影响红掌整体品质,也为下步养护制造了困难。 家庭养护,在夏季可放在房间的阴面或厅内有散射光的位置,也可放在室外阳光直射不到的地方,如树荫下、花丛下或阴凉处。在冬季应放在房间的阳面。 病虫害防治 1.盆栽红掌有时会出现花早衰、畸形、粘连、裂隙及玻璃化和蓝斑等现象,这多为施肥、盆土和空气湿度管理不当或品种原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防止方法是改善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适当通风。 2.炭疽病是红掌常见病害之一。病原是盘长孢属或刺盘孢属真菌。前者症状是沿叶脉形成圆形棕色病斑,之后病斑连在一起,形成具有棕黄色边缘的大病斑,病部最后干枯。后者与前者相似,在分生孢子盘上长有黑色坏毛,且会引起花腐,在肉穗花序上形成黑色坏死斑点。高湿是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防治方法为药剂防治和加强栽培管理,要经常通风透光,避免浇水或空调冷凝水溅在叶片上,及时摘除病叶。 红蜘蛛为害症状:主要使叶片和花出现褪色,影响叶片和花的商品性。为害初期可喷药防治,防治药剂有:三氯杀螨醇、遍地克、氧化乐果和氟氯菊脂等。 细菌性枯萎病由黄单胞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可侵染叶片和肉穗花序。发病初期,叶部形成水渍状、半透明的不规则小斑,之后变为黑色,外有一鲜黄色边缘,病斑周围失绿。该病菌可造成系统性侵染,表现为老叶变黄,叶柄折断,维管束变黄。防治的方法是加强栽培管理,辅以药剂防治,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并烧毁。栽培管理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伤口,尽量减少使用铵态氮肥。一般是在发病初期喷施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 叶枯线虫病由滑刃线虫属线虫侵染所致,主要侵染根部和叶部。病状为沿叶脉形成坏死斑或棕色斑点,根部膨大,最后整片叶干枯。防治方法主要是加强苗检疫,选用健壮种苗,做好栽培基质的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