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鱼月饼礼盒里的花种子是什么种子?
古代一般月饼礼盒上的花种子都是一些牡丹花的形象他也是有吉祥寓意的,那个时候的月饼是没有包装的,到了现在,因为人们过年过节送礼的风俗习惯,月饼的包装设计才开始盛行起来,月饼的包装盒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了,因为以前的月饼还没有在市场上作为售卖的商品,目前人们为了月饼的干净卫生,月饼盒子包装一般都会用塑料袋进行密封的包装,外面再包装上精美的月饼礼盒,这样就成了馈赠亲友的佳品。
近些年来,月饼礼盒的包装越来越奢侈了,外盒看起来十分华丽,需要包装的材料看起来都十分的贵重,因为这样精美的包装比较适合当做礼品送人,我们会发现,很多月饼盒子上都是有很多花的图案来装饰的,那么这些都是什么花,含义是什么呢?
今天就让商羽包装的设计师来为我们讲解一下一般月饼包装盒上面的花是什么花,有什么含义的问题吧。
月饼盒子上一般是有花朵来装饰,通常是牡丹花,艺术家们为什么这么喜欢用牡丹花来装饰月饼礼盒,因为牡丹纹样的花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精髓,是象征着的历史,具有独特的风格,牡丹花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的很多,它体现了中秋节这个节日的民族性,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用牡丹花恰到好处。
牡丹花的美好含义想必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把牡丹花融入到了月饼礼盒的包装中,作为礼品,是一定会让人眼前一亮的,它可以将传统文化提升了一个层面,自从唐朝以后,牡丹花就很受到人们的追捧,到现在已经是中国的国花了,表达着繁荣昌盛和幸福的美意。
牡丹还代表了富贵,给人送礼的时候,人们看到了牡丹,是很具有吉利的感觉的,牡丹花作为一个包装装饰有着丰富的历史,因为它的图案非常的美丽精致,姿色动人,而且能够表现的花纹更加丰富多彩,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有句古语说过,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就可以充分的看出来牡丹花的魅力。
牡丹花作为月饼盒子上的装饰语言,它的浓郁的民族气息是任何鲜花不能抵达的,那个境界也是很多年的历史积淀,不说包装设计,就单看牡丹花这个花种来说,它就有着饱满的形态,颜色鲜艳欲滴,娇嫩清新,光彩夺目的艳丽,所以才有这么久远的艺术生命。
在月饼礼盒上装饰的牡丹花,不仅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和美好的幸福的祝愿,还能寓意整个国家繁荣富强,大富大贵,它不像有的花那么小家碧玉,因此牡丹花是十分大气高贵的,所以很多设计师愿意用牡丹花来做月饼礼盒的设计。毕竟他的寓意还是很美好的,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小小欢喜团儿,浓浓家乡情
记得小时候,孩子们就盼着过年,因为一到过年,爹娘在赶年集的时候不但给买新衣服穿,赶上收成好钱充裕的时候还能给买串欢喜团吃。在我的记忆里,欢喜团是儿时最好吃的小食品,那时候,每每有孩子一不听话或哭闹,当娘的就会说:“不哭,娘再赶集的时候给你买欢喜团儿吃!”有时,大街上也常常会有来卖欢喜团儿的,有的把欢喜团儿叮叮当当地挂在独轮车上推着卖;有的挂在一根木棍子上用肩扛着卖;还有的来到村里,在街旁先找一棵树,直接把五颜六色的欢喜团儿挂在树枝上卖。卖者一边敲着清脆悦耳的小铴锣,一边操着浓浓的当地方言吆喝着:“欢喜团儿来――,欢喜团儿来――”
“欢喜团儿”――多么吉祥的名字啊,它不但象征着花好月圆,也预示着喜气盈门。每当小铴锣敲响在大街小巷的时候,那在微风中跳动着一串串的欢喜团儿,招引得村里的孩子们一边贪婪地望着流着口水,一边欢笑着追逐。诚然,欢喜团儿可谓很早以前孩子们能得到的为数不多的奢侈品,它不但滋养和存留了无数人甜美的记忆与美好的愿望,也饱含了浓浓的家乡情!
欢喜团儿是山东省无棣县一种特有的小手工艺商品,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是一种小吃,又是一种小艺术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欢喜团儿吃起来口感甜、脆、香、酥,并且制作精美,玲珑剔透,尤其深受孩子们喜爱。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欢喜团却越来越少了,不但大街上没有卖的了,就是在集市上也很少见了。据不完全统计,以前全县做欢喜团儿生意最多的时候,不下于千家,而直至今天,全县仍真正能做出原始正宗欢喜团儿的却只剩下了“孙记欢喜团”一家了。
无棣县“孙记欢喜团”的创始人叫孙金铭,他自幼追随舅父(无棣县东李之口村)学习做欢喜团,经过多年摸索,对欢喜团生产进行大胆创新和改进,最终自成一派,形成了“孙记欢喜团”。“欢喜团”生产始自清乾隆年间,当年是无棣县东李之口村村民范廷彦老人的独门手艺,与其他民间绝活一样,保持“传男不传女”的习俗,由于家族不断发展壮大,这一习俗渐渐被打破。
说起欢喜团儿的历史,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因为孙记欢喜团的主要原料是千穗谷(当地俗称御谷),是一种比较稀有的植物,其营养丰富,口感独特。据说,明代万历年间,皇帝赐给无棣籍退休官员――吏部天官杨巍几粒花卉种子,种在庭院煞是好看,乡民不知何物,求问杨天官,亦不知其名,曰:此乃皇家御赐之谷,就叫御谷吧!欢喜团传人一开始做欢喜团儿时的原料有很多种,在多种原料的尝试过程中,最后采用了既清香又有营养的御谷,于是,便发明了御谷欢喜团。
“欢喜团”曾远销周边各县乃至京、津地区。然而,随着儿童食品品种的增加和花样的翻新,“欢喜团”做为一种传统小吃遭遇了现代挑战。到目前,已少有人生产,技艺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孙记欢喜团第三代传承人孙长举于2016年注册成立孙记糖板加工厂,生产孙记欢喜团。如今,第四代传承人孙连德正在进一步扩大欢喜团儿的发展规模,并决心将孙记欢喜团生产技艺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在孙记欢喜团儿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花色品种也不断翻新,现已出现了大小不等、造型不同、包装各异的十多个品种,几个一挂,下面缀以麦秆、高粱秸穰染色做的红绿穰花,真真可谓越来越好吃,越来越好看。
孙连德老师说,欢喜团儿越来越少的原因有二,一是随着商品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当今铺天盖地、五花八门的小食品琳琅满目,无形之中把欢喜团儿给淹没了,二是欢喜团儿的制作过程太麻烦。由此,要想重振欢喜团儿生意的繁荣,必须要创新发展,进一步赋予这小小欢喜团儿新的内涵。
最后要和朋友们说的就是,这小小的欢喜团儿看似简单,但它的制作工序却是十分复杂的。
从其原料千穗谷(御谷)从春天种上,秋天收获回来之后,到做成欢喜团儿需要十三道主要工序。
这十三道主要工序是,即把千穗谷细小的米粒打下来后,开始筛米、洗米、晒干、爆花、筛花、糖稀和(huo)米、抟米球、晾干米球、串球、拴串、包装。这期间还要熬糖稀和进行模具消毒。
在这一整套程序中,熬糖稀、爆米、抟米球、串米球和拴串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
比如熬糖稀和爆米需要把火候掌握到恰到好处,抟米球要用专用的模具把米球抟紧压实,而用针线串球和用五彩丝线拴串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具备一定的熟练程度。
由此可见,这小小的欢喜团儿真是吃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挺难的!
2020年4月17日,陪滨州市电视台采访非遗孙记欢喜团儿继承人孙连德老师之际,做此美篇,以飨读者。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