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花卉种子梅花为什么秋天开花(梅花为什么开得早)

梅花为什么秋天开花(梅花为什么开得早)

更新:2023-04-07 17:30:05归类:花卉种子人气:1

1. 梅花为什么开得早

梅,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寓意人的高尚品德,但这是从明代开始才有的。梅,在中国古代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最早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是作为果梅出现的,相比它的花,先民们更在意的是它的果实。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古人才注意到梅的花,才开始赏梅、咏梅、借梅喻人等,渐渐的,梅也逐步地形成了既定的文化形象。

先秦至两汉:吃梅的果实

中国人与梅结缘,始于吃梅。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注意到了这种果实。通过考古发掘,目前在新石器时期的多处遗存中都发现了梅核儿(或疑似梅核)遗存。最早的一批如在距今7000多年左右的河南裴李岗遗址中发现的梅核,上海青浦崧泽遗址中发现了果核碎片,疑为野生杏梅等。但由于新石器距离今天年代较远,我们无从知道当时先民们吃梅的方法。再晚些,在商周至秦汉这段时间,通过文献资料及考古发掘,可知道在这一时期,古人吃梅的果实的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三类:

食用鲜果

直接食用鲜果这一习惯应该是从新石器起就开始的。先民们看到了树上的梅子,然后采摘而食。这也是对于食物最简单的处理方法,直接食用。

梅干、梅脯

随着先民们对于梅子的接受度的提高,以及梅子的增多,采摘的梅子开始有了剩余,为了便于存储,或偶然情况或有意为之,古人发现了“梅干”、“梅脯”,于是,对于梅子,古人又多了一种吃法。《礼记·内则》:“鱼脍,芥酱。麋腥,醢酱。桃诸、【梅诸】,卵盐。”梅诸,即梅干。

在马王堆辛追夫人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的梅核、梅干,并且,标牌称其为“元梅”、“脯梅”,由此可推测,在当时直接吃的新鲜梅子可能称为“元梅”,而被加工过了的梅干则被称为“脯梅”。

作为调味品

此外,对于梅子,先秦时期还有一种颇为高级的吃法,即作为“调味料”,就相当于现在的【醋】。

《尚书·商书·说命下》中:“王曰……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曲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王”指的是殷商王。和羹就是肉羹。这段儿的意思是说宰相的地位好比造酒用的曲料、做肉羹用的盐与醋。由此可见梅子在这一时期作为调味品的重要性。其实,【盐梅和羹】是当时非常广泛的吃法。在《春秋左传》中晏子也曾以盐梅和羹来比喻自己与齐侯的“和而不同”。

目前在商周出土的铜鼎、陶罐等许多器皿中也发现了梅子与兽骨、鱼肉的混杂。如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万多件随葬的物品中,有一件是青铜制的盘,有趣的是这件盘下还架着木炭,盘里有一条鱼,与现代“烤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更为稀奇的是,在鱼骨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梅核】。在先秦时期,醋还没有被发明,而梅子性酸,可以去除鱼腥味儿。所以,梅子在这一时期,应用十分广泛。

在《诗经》中还有一首关于梅子的诗歌。

《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首诗以【梅的生长周期】来暗指主人公思嫁的心理。这里着眼的还是梅的果实,而不是梅花。所以,可以看出,无论是日常的饮食中,还是文学、诗歌中,梅都是以梅子形象出现的,古人还未将目光与笔墨着眼于【梅之花】上。那么,古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赏梅之花的呢?

魏晋南北朝:梅花审美的兴起

要说梅花审美的兴起,与汉代花梅(观赏梅)的广泛种植不无关系。有学者指出,我国梅树的历史,在汉代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西汉以前,主要以果梅栽培为主。而在此之后,花梅逐渐增多。在汉代的许多文献中都可发现,梅树被广泛种植的证据。如:扬雄《蜀都赋》:“被以樱梅,树以木兰。”《西京杂记》卷一:“(汉)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丽。……梅七:朱梅、紫叶梅、紫华梅、同心梅、丽枝梅、燕梅、猴梅。”

可见,当时梅不但被更为广泛的种植,而且梅的种类也很多。所以,梅的广泛种植,为赏梅花咏梅花提供了土壤。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走过了严苛的秦法,结束了汉代儒家一枝独秀的局面后,迎来了一波新的思想热潮。而“越名教,任自然”正是这一时期的思想核心。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孕育了梅花的文化。

前文说到,这一时期的思想核心是“越名教,任自然”。所以,名士们对于自然中的四时万物也显得的格外的关注。当然也注意到了梅早开的这一特性。“梅花特早,偏能识春”。因此,在感春之作中,【梅开】成为了早春的一个典型的意象。而【梅落】也代表了春去。首先就是乐府横吹曲《梅花落》的出现。主题大约是因梅花飘落、春色将逝,抒发兵革辛苦、久戍不归之情,南北朝直至隋唐此曲极其流行,成了笛曲中最著名的作品。在这之后便出现了拟作《梅花落》的热潮。鲍照、萧衍、萧纲、萧绎、谢脁、等都有相关的传世作品。

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春歌》“兰叶始满地,梅花已落枝。持此可怜意,摘以寄心知。”

除了梅开识春,古人也充分注意到了梅色白,有香的特征。其中最常见的便是梅与雪相互比拟。陈朝诗人苏子卿《梅花落》:“中庭一树梅,寒多叶未开。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

从众多的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咏梅之作主要是着眼于【梅花的早开】这一特性上,此外,虽然也涉及到梅的颜色,梅的气味,但是其意义只求“形似”,是浅层次的、初步的梅花的形象。还未形成以梅借喻人的道德品格的文化现象,尚属于梅花文化的兴起阶段。但是,经过了先秦至秦汉漫长的“吃梅的阶段”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古人总算是注意到了梅之花,并将其带入到文学作品中,终于开启了中国古代赏梅文化。

2. 梅花开得早的原因是太冷了吗

梅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它的花期在每年的12月-3月。但是地区不同,养护条件及温度不同,就会导致它的具体开花时间不同,像是南方的梅花开花时间就要比北方要早一些。

举例来说明,北京的梅花一般在2月末左右就会盛开,而无锡的梅花一般在2

3. 梅花为什么春天开

不知所说的春天具体是几月?还有就是梅花的哪个品种,因为梅花的品种不同,花期也有差异。比如送春,花期最晚。它开花春天就结束了,因此而得名。

4. 梅花为什么开得早呢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的典故来源于:《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胡康侯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这句歇后语的意思是:其他花没有开放,只有这一枝在开着。

5. 梅花开得早的原因是

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梅花开得最早, 意思简单讲就是一年中所有的花中梅花是开得最早的。

作者正是由此想到鲁迅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及“早”字的来历.

6. 梅花开放的原因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并列“四君子”;与松、竹子称为“岁寒三友”。它不仅具有清雅俊逸的风度,更以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

梅花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原产我国南方,后引种到韩国、日本,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梅花喜温暖气候、较耐寒,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傲霜迎雪、不畏严寒,16——23摄氏度的温度最适合它的生长,但是它又具有一定的抗寒、耐热能力。梅树在零下十度的环境下仍然能够生长,但不能抵抗零下15——20度的低温。梅花有一个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是要经过一定阶段的低温才能形成花芽,最适合开花的温度零下5度到零下7度,而我国大多数地区冬季初春正是这一温度范围,因此梅花一般在冬季初春时节绽放。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没有低温的冷冻过程,梅花是不能开花的,这就是梅花的不同之处。

7. 梅花为什么开花

因为梅花需要经过低温来形成花芽,它对温度很敏感,当半个月内的平均气温达到6~7摄氏度时,就可以开花。如果没有低温处理过程,梅花是不能开花的,这就是梅花的不同之处。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种梅花好吗(种梅花会倒霉吗) 梅花整形修剪(梅花整形修剪常用的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