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边黄杨根部虫害(金边黄杨病虫防治)
1. 金边黄杨病虫防治
大叶黄杨常见病虫害:
虫害
扁刺蛾主要危害叶片,在河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老熟幼虫在浅土层中越冬,幼虫5月化蛹,6月初开始羽化,卵一般产于叶片上,卵期6~8天,6月中旬至8月中旬均有危害,8月下旬起入土化蛹越冬,多栖于叶片,食叶肉,幼虫发生量较大时,可将植株叶片吃光。防治方法:挖除越冬茧,杀灭越冬幼虫,如有幼虫危害可喷洒Bt乳剂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倍液进行喷杀。
红蜘蛛主要危害叶片,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0代左右,以受精雌成虫在土块、落叶及枯枝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均能危害植株,高温高旱季节危害更为严重,植株受害后,叶片极易脱落,影响生长。防治方法:早春萌芽前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成虫,如有发生可喷施1.8%阿维菌素6000~8000倍液或30%克螨特可湿性颗粒500倍液进行防治。
日本龟蜡蚧主要危害叶片,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虫越冬,越冬雌虫5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下旬若虫开始孵化,初孵若虫爬向树叶上危害植株,固定后开始分泌蜡质,形成星芝状蜡壳,45天后雌雄开始分化,8月下旬雄虫羽化,与雌虫交尾后雄虫死亡,受精雌成虫于9月中旬陆续由叶片转移到枝条上,11月上旬进入越冬。防治方法:若虫初孵期喷施1.2%烟参碱乳剂1000倍液进行喷杀,若虫结蜡初期可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颗粒1500倍液防治。
棉蚜主要危害叶片,以卵在冬寄主的枝条缝隙处越冬,3月中下旬寄主萌芽时开始孵化,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发生高峰期,10月中旬在冬寄主上产卵越冬,棉蚜藏于叶背上进行危害,使叶片卷曲,影响生长和观赏,还易导致煤污病。防治方法:5月中旬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颗粒2000倍液进行防治;如已发生,可先将卷曲的叶片修剪掉,然后再喷施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
丝棉木金星尺蛾主要危害叶片,一年发生1~3代,蛹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羽化成虫,下旬为羽化盛期,在叶背产卵,5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幼虫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10月下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防治方法:幼虫喷洒25%灭幼脲13号胶悬剂1000倍液或Bt乳剂500~800倍液或20%灭扫剂乳油2000倍液。
卫矛矢尖盾蚧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2代,以雌成虫在枝条和叶片上越冬。3月中旬开始危害,4月中下旬产卵,5月为第1代若虫孵化期,一个半月后进入成虫期,雄虫于6月上旬化蛹,6月中旬羽化。7月上旬2代若虫孵化,雄虫8月下旬开始化蛹,9月上旬进入成虫期,雌雄交尾后雄成虫死亡,雌成虫于11月下旬越冬。防治方法:若虫孵化期喷洒1.2%烟参碱乳油1000倍液防治,若虫结蜡初期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和50%马拉松乳油1000倍液进行防治。病害
褐斑病主要危害大叶黄杨的叶片,重者可使叶片提早脱落、树势减弱。发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具有深黄色圆状斑点,后逐渐变成褐色,夏季高温高湿期为发病高峰期。病斑逐渐扩展为不规则状,发病后期病斑变成赭石色或灰色。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子座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形成分生孢子,随风雨或浇水传播。防治方法:及时清除落叶并销毁,减少侵染源;早春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加强通风透光,及时修剪过密枝条;发病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颗粒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颗粒700倍液,每7天1次,连续喷3~4次可有效防治。
白粉病主要危害大叶黄杨的叶片和嫩梢。发病时叶片上着生有白色圆形斑。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展,连接成不规则状大病斑,手摸可有白色粉状物,发病严重者可使嫩叶畸形、老叶皱缩、嫩梢萎缩。华北中部从3月初至10月中下旬均有发病,病原菌在秋末和初冬产生灰色膜状菌层越冬,春天温度适宜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浇水传播。防治方法:冬季及时清除落叶并烧毁;发病时可喷施70%硫菌灵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或用10%多效霉素可湿性颗粒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喷雾,7~10天1次,连续喷3~4次可有效防治病情。
煤污病主要侵染大叶黄杨的叶片,发病初期呈点片状煤烟状,以后逐渐扩大连接成片,重者可覆盖整个叶面,常出现薄片状,会开裂、剥落。此病系多种煤污菌侵染所致,这些病菌主要寄生在蚜虫、介壳虫等排泄物和分泌物上。在荫蔽、高湿、高温和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此病。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寄主植物上越冬,翌春寄主植物上出现介壳虫和蚜虫排泄物或分泌物时,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便萌发,对植株叶片进行侵染,病菌可多次侵染,使病害反复发生。防治方法:及时杀灭蚜虫、介壳虫;种植不可过密,及时修剪,加强通风透光;如有发生可喷洒0.3波美度石硫合剂两次,每15天1次,或在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每10天1次,连续喷2~3次可有效防治病情。
立枯病最初是患病植株个别枝条的上部叶片青干失水,继而整个枝条和全株呈青枯失水状,最终是叶片呈黄白色而整株死亡。病原菌多以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植株。一般5月中旬开始发病,7、8两月为发病高峰期,有的植株从发病到死亡不超过一周。防治方法:(1)加强疫情检查,不引进带病植株;(2)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栽培地保持湿润,但不能积水;(3)如发现有患病植株应及时将病株拔除烧毁,对栽培地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浇灌消毒,用量为5~6kg/m2,连续浇灌3次,每次间隔5天;也可用硫磺粉0.5kg与土壤充分拌匀,进行消毒;(4)对于初发病的植株,如病症较轻,可在用杀菌剂灌根的同时,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森锌1000倍液对植株交替喷雾,连喷2~3次。
2. 金边黄杨病虫害
大叶黄杨叶斑病 危害严重时,造成黄杨提前落叶,形成秃枝,影响观赏,甚至造成死亡。
病害发生在新叶上,产生黄色小斑点后扩展成不规则的大斑,病斑边缘隆起,褐色边缘较宽。隆起的边缘外有延伸的黄色晕圈,中心黄褐色或灰褐色,上面密布黑色小点。防治方法:(1)选取健壮无病苗木栽植。(2)于6月上旬至7月,喷施50%多菌灵5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进行预防,降低发病率,每10至15天喷一次,连喷3次。(3)冬季将落叶清除集中烧毁3. 金边黄杨打什么药
大叶黄杨几种常见病害
1.黄杨绢叶螟
幼虫吐丝连结周围叶片、嫩枝作临时巢穴,然后在其中取食,严重时将叶片吃光,造成苗木
死亡。
形态特征:成虫体翅灰白色,前翅前缘、外缘、后缘有紫褐色宽带,前缘紫褐色带上有两个
白斑,鳞毛有光泽,紫红色闪光。幼虫头部黑色,胴部黄绿色,背线、亚背线及气门上线深绿至
墨绿色,气门线橙黄色。
发生规律:北方地区一年2至3代,以幼虫在苞中结薄茧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
防治方法:
(1)
人工捕杀:在成虫产卵期,结合苗木修剪,摘除卵块、虫苞,集中烧毁。
(2)
在成虫期利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杀。
(3)
幼虫危害严重时,可喷施统杀1000倍液,进行防治。
(注意:喷施时于阴天的下午4点后效果较好)。
2.大叶黄杨尺蠖
幼虫群集叶片取食,将叶吃光后则啃食嫩枝皮层,导致整株死亡。以蛹越冬,成虫飞翔能力
不强,具较强的趋光性。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翅底银白色,具淡灰色纹,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前翅外缘有连
续的淡灰色纹,中线不成行,在中室端部有一大斑,翅基有一深黄、褐、灰色花斑,腹部金黄色,由黑斑点组成条纹9行。雄蛾腹部条纹7行。幼虫全体黑色,前胸背板黄色,有5个近方形黑斑,气门线及腹线较宽,为黄色。
防治方法:
(1)
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成虫期进行灯光诱杀。
(2)
幼虫危害期喷施统杀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
(3)
于产卵期铲除卵块。冬季翻根部土壤,杀死越冬虫蛹。
3. 日本龟蜡介
一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梢上越冬。
形态特征:雌成虫,腊壳灰白或略呈肉红色,椭圆形。雄成虫,体深褐色或棕色,头和胸部
背板较深。若虫,蜡壳卵圆至椭圆,背部微隆起
防治方法:
(1)
检疫措施防治:异地购苗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手续,防止害虫人为
传播。
(2)
加强园林养护管理:通过养护管理,创造不适于介壳虫生存的环境条件。实行轮栽,
及时清园,将落叶、杂草、病虫枝等集中烧毁,减少越冬害虫虫口基数,合理施肥,增强植物抗
性。合理修剪,使其通风透光,改变介类生存环境,削弱其繁殖力,减少危害。
(3)
药剂防治:
虫口密度不高时,可用软刷蘸少量敌敌畏加水(1:50至100倍液)抹杀。若虫盛发期,喷施洗衣粉柴油乳剂;介壳专杀8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药一次,连喷3次。
(4)
保护寄生蜂等天敌。
4.桃芽
无翅胎生雌蚜和若蚜群集于枝梢和嫩叶背吸汁危害,
被害叶上常有白色蜡状的分泌物,
易引起煤污病发生,严重时枝叶变黑,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价值。
防治方法:
(1)
保护瓢虫、大草蛉等天敌。
(2)
药剂防治:可选用蚜虫速杀800倍液进行防治。
5. 白粉病
危害大叶黄杨叶片,被害植株叶片表现皱缩畸形,影响生长。白粉病多分布于大叶黄杨的叶
正面,少有生长在叶背面的,单个病斑圆形,白色病斑扩大相互愈合之后不规则。
防治方法:
(1)
适当修剪,增强通透性。
(2)
于发病初期,交替喷施菌灭400倍液进行防治。
若病发严重时,必须进行修剪,将病叶剪除集中烧毁,然后再喷施药剂防治。
6.大叶黄杨叶斑病
危害严重时,造成黄杨提前落叶,形成秃枝,影响观赏,甚至造成死亡。病害发生在新叶上,
产生黄色小斑点后扩展成不规则的大斑,病斑边缘隆起,褐色边缘较宽。隆起的边缘外有延伸的黄色晕圈,中心黄褐色或灰褐色,上面密布黑色小点。
防治方法:
(1)
选取健壮无病苗木栽植。
(2)于6月上旬至7月,喷施菌灭400倍液或者使用多锰锌600倍液倍液进行预防,降低发病率,每
10至15天喷一次,连喷3次。
(3)
冬季将落叶清除集中烧毁。
7.大叶黄杨茎腐病
茎腐病是大叶黄杨易感染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全株枯死。一二年生枝条受害最严重,初期茎部变为褐色,叶片失绿,嫩梢下垂,叶片不脱落,后期茎部受害部位变黑,皮层皱缩,
内皮组织腐烂,生有许多细小的黑色小菌核,随着气温的升高,受害部位迅速发展,病菌侵入木
质部,导致全株死亡。
发病原因:引起大叶黄场茎腐病的病原为半知菌类真菌,该病菌平时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
随着气温的升高,土壤温度也随之升高,病菌侵入苗木茎部为害。尤其在高温低洼地区,发病较
为普遍。
防治方法:
(1)
加强苗木的养护管理,提高其自身抗病能力。
(2)
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肥作为基肥,可降低苗木发病率。
(3)
夏季幼苗采取搭荫棚等降温措施,大苗可采用栽植地被植物或地面覆草等办法,来破坏病菌发生的环境条件。
(4)
及时剪除发病枝条,集中烧毁。
(5)
发病苗小量
少时,
可用毛刷涂50倍的菌灭溶液或50倍多锰锌于发病初期的茎干处。
病苗量大或发病盛期时,在苗木上普喷菌灭400倍液。两种方法均是7天一次,连续进行3至4次。
4. 金边黄杨病虫防治方法
用灭蝇胺,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防治,非常有效。
黄杨在开花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养分,从而使得植株叶片变黄掉落,而且黄杨的花朵观赏价值较低,养殖黄杨时,需要在植株开花后,立即将其开放的花朵摘掉,并且要使用剪刀将开花数量较多的花枝剪掉,促进黄杨健康生长。
5. 金边黄杨枯萎病怎么治
一、大叶黄杨叶斑病症状
发病初期,叶上有黄色小斑点,渐渐地变为黄褐色,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病斑直径为2毫米至10毫米,病斑后期为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色深,病斑上着生许多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叶片枯黄脱落。
二、大叶黄杨叶斑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等形态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为初侵染源。孢子由风雨传播。次年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分生孢子产生,由气孔或剪口、伤口侵入。在河北地区一般6月份开始侵染,7、8月份为侵染盛期,在8月中旬出现症状,8月中下旬至9月份发病严重,病斑扩大,出现落叶。发病的轻重与气温及降雨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一般高温多雨霉湿的年份发病严重。大叶黄杨叶斑病易与介壳虫、蚜虫等相伴发生,使植株病势加重。在管理粗放、排水不畅、栽植过密、通风不良时易导致病害发生。
三、大叶黄杨叶斑病防治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从植株的选择、栽植、管理入手,增强植株抗病性。在发生病害时要治早、治小、治好,抑制其发展。
1.消灭侵染源:冬季清除病落叶,进行焚烧或深埋,消除侵染源。
2.栽植育苗时,选择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性。
3.加强养护管理:选择排水良好、肥力适中的地块,以利于植株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减少发病率。
4.化学防治:病原菌侵染初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此时对大叶黄杨进行药物防治,可以很好的控制病害进一步发展,常见化学药剂有必菌鲨800-1000倍液,75%的托布津1500倍液,50%的多菌灵、75%的百菌清500倍液。化学药剂宜交替使用,每隔7至10天喷洒一次,连续2至3次效果好。发病中后期,可以使用喷克菌2000-3000倍液,每隔7至10天喷洒一次,连续2至3次能够及时控制病害。还以使用的其他药剂有阿米西达、醚菌酯等。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