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水生花卉兰花意境题词(兰花意境题词大全)

兰花意境题词(兰花意境题词大全)

更新:03-06 21:54归类:水生花卉人气:3

1. 兰花意境题词

出自屈原的《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畹”是古代计量单位。“十二亩曰畹”。九畹即一百零八亩的兰花。其实和后面的树蕙百亩是相同的。这体现了屈原高洁的情性。屈原是一月兰花神,他亲手在家“滋兰九畹,树蕙百亩”,他赞兰花“幽而有芳”,并经常佩戴兰花,把爱国热忱寄情于兰花。故后人把兰花视为“花中君子”和“国香”,把兰花作为高尚气节和纯真友谊的象征。

2. 兰花意境题词大全

蕙质兰心,一点芬芳莹洁。

吐气如兰,浓淡伸展韵自如。

吹气胜兰,香谷春兰此处生。

3. 兰花题字短句

拼音:

[lán]

释义:

1、指“兰草”和“兰花”:~艾(“兰花”和“艾草”,喻君子和小人)。~谱(结拜盟兄弟时互相交换的帖子,上写各自家族的谱系。兰有香味,喻情投意合)。~摧玉折(喻贤人夭折,后多用来哀悼人不幸早死)。

2、古书上指“木兰”。

3、古同“栏”,家畜圈(juàn )。

4、古同“斓”,斑斓。

5、 姓。

拓展:

繁体字,也称繁体中文,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

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

汉字的简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繁体字笔画的"省简",比如讠(繁体:訁)、饣(繁体:飠)、纟(繁体:糹)、钅(繁体:釒)等14个简化偏旁,第二种是用同音字取代,比如"后面"的"后"和"皇后"的"后",在繁体字中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后"替代了。

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

但因为有争议,第二年2月,《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

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港澳台地区,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200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明确规定中国推行规范汉字,也明确繁体字的范围。2013年6月5日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规范字表为准。

4. 兰花意境题词怎么写

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中,列传的画家大约有170余位,其中专门擅长或者兼擅长墨竹的画家达到85位。此外擅长墨梅、墨兰的画家也不在少数。梅、兰、竹题材是有着其特殊的特定的象征意义的,本篇以“梅与兰”为题展开叙述。

兰能隐于幽谷而独自清香,颇能象征隐居文人的状态,梅能在寒冬腊月中历经风霜傲然绽放,这两种植物都具有高尚的品格,能与文人士大夫的高洁气质相对应。因此文人常用这两种植物来比喻自身。花鸟画借物寓意的功能也成为了文人们惯用的表现手法。

“梅”是常见的花鸟画题材。要追溯古人画梅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在南北朝时期。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南梁张僧繇作有《咏梅图》是人物画的陪衬。画史认为画梅始于唐代,梅花因开在寒冬腊月,其本身代表具有坚毅勇敢能傲风雪的性格特征,所以自古画家、诗人都喜欢歌颂它。

梅花衔霜而发映雪而开,常被文人们用来自喻。宋代画工、文人有很多都喜欢画梅,到了元代开始流行墨梅,其代表画家有王冕。明清之后写意画盛行,画梅的画家更是数不胜数,并且把画梅与画竹当成了必修课。画梅虽始于唐代但是《芥子园画传》有云:“唐人写花卉名者多矣,尚未有专以写梅称者。”

《明画录》尝云:“古来画梅者,率皆傅彩写生”。唐人专画梅者暂时还没记载,“墨梅”在两宋时期也是寥寥无几。据《宣和画谱》著录:腾昌祐画有《梅花图》、《梅花鹅图》,赵士雷画有《梅汀落雁图》、《寒江梅雪图》,徐熙画有《梅竹双禽图》、《雪梅宿禽图》、《雪梅会禽图》,徐崇嗣画有《梅竹鷯子图》等。

由宋代这些画梅的作品和其名称来看,大多数梅花都是配有禽鸟或竹石其他花卉,“梅”仅作为一种题材出现于画面,并未形成特定的符号性。“墨梅”的形态样式是华光首创。赵孟云:“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吴太素《松斋梅谱》云:“墨梅自华光始。”华光是北宋中后期人僧仲仁号华光。

《松斋梅谱》记载他:“爱梅,静居丈室,值梅数本,每发花时,辄床于其树下终日,人莫能知其意。”仲仁以墨画梅盖用当时盛行之水墨、点墨法“释仲仁以墨渍作梅”。《宋文宪公全集》有“以浓墨点滴成墨花”。仲仁常作诗云:“乃知淡墨妙,不受胶粉残。”这样新的画梅方法是创“墨梅”一体。

从这些史料中能知世人对仲仁墨梅的推崇和喜爱。至此仲仁开“墨梅”之先河,众人当之无愧地将其推为“墨梅”的鼻祖。 仲仁的墨梅深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继而也有弟子发扬光大。《松斋梅谱》云:“师年衰,传其学者六七人,独补之精通妙理。”

杨补之字无咎号逃禅老人,清江人今江西是北宋仲仁后的南京画梅宗师。他师承仲仁的墨梅画法同时又有所创新。元代的张雨题杨补之《墨梅》诗云:“谁知玉匣双钩法,解作冰花铁线圈。”杨补之开始运用圈法画梅花,一改仲仁的落墨点来画梅花的花瓣。

画史上称之为“变黑为白”,即丰富了墨梅的表现技法,又将梅花的洁白胜雪的天然美态表现了出来。杨补之运用双勾类似铁线质感的线勾花瓣,瓣似椭圆以五或四圈为一组再点花蕊。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貌。如“墨竹”有双勾法一样,墨梅也发展出了双勾法。

刘克庄描述所见杨补之“其枝干苍老如铁石,其葩花芳敷如玉雪。”将水墨点瓣变为白描线圈,这种变化可见文人们是接受并给与赞许的。在元代更是推崇至极,并给予华光后一人的地位评价。可是在其生活的宋高宗时期不得高宗赏识。

在元代孙存吾所辑的《皇元风雅》一书中记载了这则趣事:杨氏作梅“自负清瘦”,曾向高宗呈现此画被高宗讽刺为“村梅”,之后杨补之干脆在画上署上“奉敕村梅”。可见当时宫廷画院画家们所绘的“宫梅”更得皇家的喜爱。其实这样的评价归根还是院体画是时代的主流,是徐黄二体之争也是朝野之争,更是是丹青与水墨之争。

这种不同的审美趣味,体现了墨梅一派画家对自我表现语言的执着追求。这一现象表明杨补之一派的“墨梅”画路在南宋初期,尚未得到宫廷的认可,虽然“墨花”开始在文人中流行,但是还未形成主流画风,这种疏淡野逸的风格要直到元代地位才逐渐上升。杨补之的墨梅虽传承仲仁,但是他们在绘画观念上是有所区别的。

从绘画观念的转变我们能看出墨梅一派的演变方向。元人善墨梅者甚多,如元吴瓘的《梅竹图》、王冕的《墨梅图》等都是传世的精品之作。元末的王冕向来被认为是人品与画品都十分杰出的画家,因此备受文人们推崇。王冕的梅花是与仲仁、杨补之一脉相承的,王冕继承了杨补之的画梅方法,但是又有所变化创新。

他变枝干的枯笔为润笔,在意境上变“赏心悦目三两枝”为“千丛万簇”,而不失“梅”的孤傲与清冷。这正是王冕墨梅艺术的独特之处。明清之后的墨梅名家多是继承了王冕的墨梅画风。在上海博物馆藏的王冕的《墨梅图》轴中,梅花密密麻麻从右上向左下如雨倾泻而下,梅花密而不乱。

梅枝湿润一改杨补之的枯笔法。画面之下满了诗词,整幅给人密不透风之感,只见那点、线、面、布满整纸。花瓣运用杨补之的双勾法,但在勾勒时更显随意,书法用笔痕迹更为明显。此幅《墨梅图》与倪瓒的墨竹所呈现出的气息甚是相似,逸笔挥写的潇洒气息直扑眼前,诗文并茂形成了元代墨梅的典型风格。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王冕另一幅《南枝早春图》,王冕选择了另一种画法表现梅花。运用淡墨点染花瓣,浓墨点花萼作衬托,重墨润笔写枝干。墨分五彩在一幅墨梅小品中展现得惟妙惟肖。用此法所绘的“梅”更显浑厚、苍润。

王冕画有《梅谱》传世。著文分 13 节叙述,总体是继承《华光梅谱》的精神要领,但王冕提出了画家本身对主观作用的关键阐述,说明了喜怒哀乐的心情变化能改变梅花的形态。全书著有技法要领和画梅的思想精神,是文人士大夫画梅的基础理论。王冕借梅花之风骨比喻自身的高洁傲骨,这种符号性的发展加强了其象征意义。

二、“墨兰”的流行

随着墨竹、墨梅的盛行,“墨兰”画家群体远远比不上“墨竹”声势浩大。以郑思肖为代表的“墨兰”给元代的水墨花鸟带来一股如兰般的清香之气。因此谈起元代便是“梅竹风行”。作为君子画之一“墨兰”的形成,从南宋开始进入元代之后受到文人画等思想的影响,产生了质的飞越。

从此“墨兰”进入了与墨梅、墨竹并列的君子画科之中。“墨兰”在宋入元之时,不像墨竹、墨梅形成及演变表现的明显。是因为画兰者自古有之,大多也用水墨表现并且兰草多出现在山水、人物等作品中。自元开始画兰便改称为“写兰”。

最早的画兰见于《贞观公私画史》所载,晋明帝司马绍画有《息徒兰圃图》,按照当时的画风应是设色之作。后世论兰的源流如《芥子园画传》记载:“兰菊盛于赵吴兴,然不始于吴兴而始于殷仲容。”但画兰之兴应始于宋。据《云烟过眼录》记载苏轼画有《兰竹苍崖图》,至南宋末年文人寄兴多好画兰,尤以赵孟坚为工。

“墨兰”用墨一笔成形之法实则是受文同“墨竹”启发而生。南宋末年赵孟坚善墨花其中不乏墨兰之作。这是墨竹、墨梅画风和画法的发展,使水墨花卉在南宋形成了一股潮流。赵孟坚的水墨花卉实践却是意义非凡,他将两宋以来的水墨花卉实践推向了一个高潮,他用实践拓展了水墨在花鸟领域的表现范围,如他的《墨兰图》。

他的文人画花卉样式直接启发了元初水墨花卉的探索实践。水墨花卉的样式出现,得到了文人士大夫鉴赏家们的普遍喜爱,这种一反宫廷院体花鸟画的艳丽之风,受到了崇尚老庄思想的文人们推崇。

元初郑思肖善画墨兰,他的“兰”在南宋赵孟坚等人的基础上朝着更写意的方向发展。他用笔更加简练,下笔直写兰草形态,其绘画达到常人不可及的高度。

郑思肖(1241——1318 年),字忆翁号所南,又号一是居士自称三外野人,福建连江人。元朝统一后隐居吴中,一直是“耿耿存孤忠”的隐逸文人。郑思肖从此坐卧不向北,乃用其字其号意在不忘宋,善墨兰墨竹著有《心史》、《所南诗集》传世。在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藏的《墨兰图》是其代表作之一。

画面极其舒朗两片长叶张开,五笔短叶一朵兰花,寥寥几笔便得兰花之神韵。用笔湿润富有弹性,兰叶的轻盈飘逸表现得出神入化。这样的用笔,若不是高深的书法作为底子是不能一笔成形得其神韵的。右下角的题诗“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这题词体现了郑思肖对宋的怀念对亡国的伤痛。

满怀抱负隐居山林,可见文人的风骨如兰草一般,身居幽谷也不愿在乱世争风。郑思肖所描绘的“兰”正如他自己,这兰草每株都有性格气质所在,这就是元代文人笔下的兰。他还喜欢画露根兰还表示“土为番人夺去。”但是至今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没有看到“露根兰”的作品也许是已经失传。

郑思肖的墨兰表现的是种坚贞不渝的文人品格精神气节。在赵孟相关作品中也有墨兰、竹石幽兰等题材,还有僧人明雪窗善“墨兰”。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藏《兰竹图》为代表作之一。明雪窗著有《兰谱》,据说日本有传我们看到的,是《至正直记》卷二郎玄隐叙述大概。虽 200字左右却不乏画兰的经验系统总结。

其中对关键的兰叶用笔交代最仔细:“起笔稍重,中用轻,末用重,结笔稍轻,则叶反侧斜正如生。有三过笔,有四过笔。”并强调抓叶势和花取笔势之便。叶势忌似鸡笼、忌似井字、忌向背不分。

兰花概括出大小驴耳、判官头、平沙落燕、大翘楚、小翘楚诸形。这些总结对后世画兰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对于明清画兰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总结

元代的文化大融合,来自多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与多元化的发展。在这期间相互碰撞形成了由工到写、由丹青到水墨、由“无我”到“有我”、由“写形”到“写意”的全方位转变。“墨梅”与“墨兰”绘画理念的形成,是超乎自然景象的更多的是喻意的表现,象征着文人们的高尚情操和君子般的友情。

体现了元末画家们的绘画思想,无处不透着对生命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的映射。表现了这个时代文人士大夫们傲骨铮铮,坚贞不渝的高大形象,透过他们的作品品味那个时代文人的意志。

5. 兰花题名

蕙兰蜂巧,蕙兰界中的珍品,康熙帝金口题名,因此在历史上拥有极大的声望,蜂巧梅瓣赤壳绿花,开花色翠绿,尽显雍容华贵,此花得名,只因康熙年间一起兰花案,因两次实力相当,朝中均有人说话,后案件流到康熙帝案头,一棵小草惊动康熙皇帝,在处理此案时,康熙帝邀了一批懂兰的官臣,陪他一起观赏,此花的左右两瓣侧萼和里边两个翘起的浅色花瓣好似在扇动,犹如嗡嗡飞舞的蜜蜂翅膀。

不禁龙颜大阅,恰巧飞来一只蜜蜂,它围着兰花转绕一圈后,便停在其中一朵花上,康熙见了这情景,便顺口说出:“蜂巧、蜂巧”。从此,此花便定名为“蜂巧”了。

6. 兰花题字诗句

《离骚》中关于兰花的诗句:

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释义: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2、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释义: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释义: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4、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释义: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

5、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释义: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6、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释义:兰草和芷草失掉了芬芳,荃草和惠草也变成茅莠。

7、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释义:我还以为兰草最可依靠,谁知华而不实虚有其表。

8、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释义:兰草抛弃美质追随世俗,勉强列入众芳辱没香草。《九歌》在关于兰花的句子:1、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释义:芬芳的秋兰,洁白的麋芜,并列生长在堂下漫布。2、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释义:秋天的兰花真茂盛,绿叶紫茎郁郁葱葱。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花种子播种前温水浸泡(粉籽花种子播种时用不用水泡一下?) 兰花为什么会烂根(兰花为什么会烂根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