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水生花卉植物病害知识(植物病害知识点)

植物病害知识(植物病害知识点)

更新:2023-05-02 13:18:06归类:水生花卉人气:8

1. 植物病害知识点

农药能够防治业病虫害,调节植物生长,抑制杂草繁殖。但施用不当,也会造成污染。农药及其降解产物对植物产生的药害,主要是农药所产生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造成的。化学作用如不溶于水册药剂(如铜制剂、砷制剂、石硫合剂等)在植物叶面上变为可溶于水的物质,渗透入植物组织内而造成药害;又如碱性药剂(如松脂合剂、石灰过量式波尔多液等)侵蚀植物叶面表皮细胞而造成药害。物理作用如药液(如波尔多液、石油乳剂等)堵塞植物的气孔或油类物质(石油乳剂及其他乳化良的乳剂)渗透入植物叶面,会造成药害。植物受农药害的症状为:(1)叶发生叶斑、穿孔、焦灼枯萎、黄化、失绿、褪绿、卷叶、厚叶、落叶、畸形等;(2)果实发生果斑、果瘢、褐果、落果、畸形等;(3)花发生花瓣枯焦、落花等(4)植株发生矮化、畸形等;(5)根发生粗短肥大、;缺少根毛、表面变厚发脆等;(6)种子发芽率低。大量施用农药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植物生长。例舅农药会使土壤中90%以上的蚯蚓死亡,势必影响土壤的结构,对作物生长不利。有时农药虽然杀死了某种害虫,但由于同时杀死了它的天敌,反而使这种害虫大量繁殖起来。又如果园里施用农药常常不仅消灭了害虫及其天敌,同时消灭了传授花粉的昆虫,影响果树的结实。另外,施用药后,在植物体表面或体内残存的农药及其转化产物,对植物本身不一定产生毒害,但能通过食物链浓缩,最终危害人类。

2. 植物病害知识点归纳

感病植物在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下,其生理、组织结构和形态上所发生的病变特征。

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病变,称为宏观症状;借助显微镜才能辨别的病变,称为微观症状。

微观症状多应用于病细胞或病组织的研究范围内,只在植物的病毒病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观察韧皮部中有无坏死细胞,筛管和导管中有无增生结构,以及在感染病毒病的病细胞中出现的各种内含体的形态和类型等。

植物病理学主要研究植物病害的宏观症状。

3. 植物病害知识点汇总

某种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一段时期内普遍而严重的发生,称为病害流行。农林植物个别植株的病害并无多大经济意义,只有流行性病害才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影响。

植物病害必须要有感病植物、病原和环境因素三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发生。由个别病害发展成病害流行的局面,同样是这三方面因素配合的结果,只是这种配合要求的更严格一些。所以病害流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易于感病的寄主植物大量而集中的存在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

②必须要有大量的毒性强的病原物存在,并能很快地传播到寄主体上;

③强烈削弱寄主植物抗病力,或非常有利于病原物积累和侵染活动的环境条件,是诱使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

4. 植物病害病征

根据植物病害检测仪多年对植物病害种类的观察分析及统计,园艺植物病害可以被分为两大类,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这两种植物病害都是什么特征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进行防治,下面详细进行介绍: 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植物病害的特征:    (1)非传染性病害的识别。此类病害在田间发生一般为较大面积的均匀发生,没有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的过程。通常有病植株均表现为全株发病。此类病害不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因此发病植物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没有病征。这类病害的发生往往与土质、气象条件的特殊变化、栽培管理(施肥、排灌和喷洒化学农药是否适当)以及与某些工厂相邻而接触废水、废气、烟尘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诊断这类病害除观察田间发病情况和病害症状外,还必须对发病植物所在的环境条件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才能最后确定致病原因。非传染性病害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更密切、发生面积更大、无明显的发病中心和中心病株,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恢复(环境条件改变)。  (2)传染性病害的识别。传染性病害分为真菌类、细菌类和病毒类。真菌类病害的识别。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统称真菌病害。诊断这类病害主要根据症状观察和病原检查来进行。真菌病害的症状以坏死和腐烂居多,而且大多数真菌病害均具有明显的病征,环境条件适合时可在病部看到明显的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等特定结构。诊断真菌病害时,除仔细观察症状外还应对病原进行鉴定。做病原检查时根据不同的病征采取不同的鉴定方法。当病征为霉状物或粉状物时,可用解剖针或解剖刀直接从病组织上挑取子实体制片;当病征为颗粒状物或点状物时,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临时切片;当病原物十分稀疏时,可采用粘贴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根据子实体的形态、孢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及着生情况等与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即可确定。细菌类病害的识别。由病原细菌引起的病害称为细菌性病害。细菌病害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细菌的种类来进行。细菌性病害在潮湿条件下一般在病部可见一层黄色或乳白色的脓状物,干燥后形成发亮的薄膜即菌膜或颗粒状的菌胶粒。菌膜和菌胶粒都是细菌的溢脓,是细菌病害的病征。如果怀疑某种病害是细菌性病害。但在田间病征又不明显,可将该病株带回室内进行保湿培养,待病征充分表现后再进行鉴定。病毒类病害的识别。识别病毒病害主要依据症状特点、病害田间分布、病毒的传播方式、寄主范围以及病毒对环境影响的稳定性等来进行。病毒和类病毒引起的病害都没有病征,但它们的病状具有显着特点,如变色(黄化、花叶)、畸形(小叶、丛枝)等全株性病状。这些病状表现首先从分枝顶端开始,然后在其它部位陆续出现。除此之外还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的形态和用血清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托普云农——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植物病害的六个防治措施:        (1)植物病害检疫。植物检疫是防止危险性病、虫、草在国内各地区之间传播蔓延的有效措施。由于新区的植物往往对新传入的病害没有抵抗能力,许多危险性病害一旦传入新的地区,倘若遇到适合其发生和流行的环境条件,往往比在原产地发生更严重。因此,通过植物检疫,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远距离传播,对于保护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就是通过栽培方式和栽培制度的改变,通过一系列栽培技术措施的合理应用,调节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菌生存繁殖的条件,减少病原物的初侵染来源和降低病害的发展速度,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农业防治是一种最经济、最基本的防治方法。    (3)抗病品种的选育。不同的品种对病害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在很多病害的综合防治中处于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防治的病害,如风力传播的病害或由土壤习居菌引起的病害、病毒病害等,抗病品种的作用尤为突出。    (4)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来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活动,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这种防治病害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   (5)物理防治。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热力处理、射线辐射等方法处理种子、苗木和土壤等,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6)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植物病害即为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农业生产中一项很重要的防治措施,它具有作用迅速、效果显着、方法简便等优点。 

5. 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原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为病害的三要素。植物病害发生需要有三者互相配合。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引起非传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非传染性病害降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促进传染性病害的发生。二者相互促进,往往导致病害加重。

6. 植物病害知识点总结大全

植物细菌病:

1、症状:细菌病害症状主要有:①腐烂,由于细菌分泌的果胶酶的分解作用而使受害植物的根、茎、块根、块茎、果实、穗等肥厚多汁器官的细胞解离、组织崩溃腐烂,如白菜软腐病。②坏死。主要发生在叶片和茎杆上,出现各种不同的斑点或枯焦,前者如棉花角斑病,后者如水稻白叶枯病。③萎蔫。因细菌寄生在维管束内堵塞导管或因细菌毒素而引起,如青枯病。④肿瘤。由于细菌刺激,使寄主细胞增生、组织膨大而形成,如癌肿病。⑤黄化矮缩。在木质部寄生的细菌使植株表现黄化、萎缩,如葡萄皮尔氏病、杏叶焦病、苜蓿矮化病、甘蔗矮化病和桃幼果病等。

2、侵染和传播途径:病原细菌可在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病残体、土壤、粪肥、杂草寄主或昆虫体内越冬或越夏,成为下一个生长季的初侵染源,多数细菌病害都能发生再侵染。一般高温、多雨、潮湿天气有利于细菌病害的发生。细菌通过寄主的伤口或气孔、水孔、皮孔等自然孔中侵入;田间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流水、介体昆虫或农事操作等传播。台风、暴雨等不良条件不但易使植物表面产生伤口,而且利于细菌的传播及削弱寄主植物的抗病性,诱发细菌病害流行。有些介体传播细菌病害有一定的专化性,如玉米细菌性萎蔫病由玉米叶□(Chae-tocnema denticulata)传播, 小麦蜜穗病由小麦粒线虫(An□uina tritici)传播。

植物真菌病:

1、症状:常见有霜霉、白粉、白锈、黑粉、锈粉、烟霉、黑痣、霉状物、磨菇状物、棉絮状物、颗粒状物、绳索状物、粘质粒和小黑点等。大的病征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病征的出现与寄主的品种、器官、部位、生育时期、外界环境有密切关系。如不少叶斑病菌一般在寄主生育后期才产生病征,甚至在落叶上才形成小黑点;有的菌核病要在寄主某一特定部位才形成颗粒状的菌核;银叶病要在寄主的死亡部分才长出蘑菇状的产孢结构;根肿病要在肿瘤很深的位置才能观察到病原菌。许多真菌病害在环境条件不适宜时完全不表现病征。真菌病害的症状与病原真菌的分类有密切关系,如白绢病菌在许多不同作物上均造成症状相似的白绢病,霜霉菌产生霜霉状物,黑粉菌产生黑粉状物等。

2、侵染和传播途径:真菌病害的侵染循环类型最多,许多病菌可形成特殊的组织或孢子越冬。在温带,土壤、带病种子、病残组织和果树林木的病枝常是越冬场所;在热带和亚热带,不少病菌不越冬而越夏。冬季生长的寄主在侵染循环中往往起重要作用,有些病菌的分生孢子可越冬,有的病菌终年有危害性。大多数病菌的有性孢子在侵染循环中起初侵染作用,其无性孢子起不断再侵染的作用。在热带、亚热带许多病菌不产生有性阶段,只以无性阶段完成其生活史和侵染循环。田间主要通过气流、水流传播;此外,风、雨、昆虫也可传播真菌病害。但传播真菌病害的昆虫属种与病原真菌属种间绝大多数没有特定关系。真菌的菌丝片段可发育成菌株。真菌可直接侵入寄主表皮,有时导致某些寄生性弱的细菌再侵入,或与其他病原物进行复合侵染,使病症加重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杭白菊病害(杭白菊养护) 植物病害的识别(植物病害识别app)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