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拉丁名(棉花的拉丁名)
1. 棉花的拉丁名
目前,世界上生产棉花的国家有70多个,分布在北纬40°至 南讳30°之间的广阔地带,形成了相对集中的4大棉区,第一产 棉区在亚洲大陆南半部,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中亚、外高加索和部分西亚国家,棉花产量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50% 以上;
第二产棉区位于美国南部,棉花产量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 的20%以上,是世界棉花的最大出口区;第三产棉区位于拉丁 美洲,棉花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0%;第四产棉区是非洲, 是世界高品级长绒棉的主产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棉花种植总面积变化不大,产量 的增长主要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在原棉消费量方面,中国位居世界第一,在原棉出口量方面,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1995— 2004年,世界棉花年均种植面积近4亿亩,皮棉年均产量2 030 万吨。
2. 棉花学名
在植物学上,棉花的学名叫棉桃,也叫棉铃,是一种草本类植物。棉花的生长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芽,第二个阶段是开花,第三个阶段是结出果实,第四个阶段是果实裂开,露出里面的棉花纤维。这些絮状纤维,经过加工,纺织后变成布料,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棉花属于亚热带植物,对生长环境有严苛的要求,最好是16摄氏度以上,还要有足够的光照,同时还需要大量的水源。
3. 棉花的名称和分类的种类
棉花,是锦葵科(Malvaceae)棉属(Gossypium)植物的种籽纤维,原产于亚热带。植株灌木状,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到2米。
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或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0.75~1.5寸),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等。
4. 棉花花的名字叫什么
棉花是有花的,棉花的花多为粉色和黄色
5. 棉花的拉丁文学名
一、乳胶
乳胶是指从天然的树木(被子植物,例如橡胶树)中抽取的树液,在空气中会凝固。它是一种微粒聚合物混合的乳剂,成分包括蛋白质、生物碱、淀粉、糖类、植物油、单宁酸、树脂、树胶等等。
乳胶亦可指树液提炼后的延展性物质,或由此(尤其是未经硫化者)制成的橡胶,即天然乳胶橡胶(natural latex rubber)。如乳胶手套(latex gloves),乳胶避孕套(latex condom)和乳胶服装等。很多人对这种橡胶内的乳胶过敏。 乳胶亦可指将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物,以界面活性剂乳化。
虽然有时使用术语时,胶体 和乳胶 可以通用,但当分散相和连续相都是液体时,应使用乳胶。乳胶,是一种液体(分散相)在另一种液体(连续相)中分散。乳胶的例子有调味汁、均脂牛奶以及一些用于金属加工的切削液。
同样两种液体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乳胶。例如,油和水可以形成水包油乳胶,其中油是分散相,水是分散介质。(涉及所有复杂生物体的脂蛋白,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其次,它们也可以形成油包水乳胶,其中水是分散相,油是分散介质。多重乳胶也是可能的,包括“水包油包水”和“油包水包油”。
二、棉花
锦葵科棉属植物
共6个含义
棉花(拉丁学名:Gossypium spp)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纤维,原产于亚热带。植株灌木状,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到2米。 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或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0.75~1.5寸),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等。
6. 棉花的名字叫什么
棉花原产于印度的印度河河谷。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棉花较早的国家之一。据战国时成书的《尚书》记载,我国战国时期就有植棉和纺棉的。
《尚书·禹贡》中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之载,古今不少学者认为“卉服”就是指的棉布所制之衣,故作为沿海地区向不出产棉花的中原的贡品。
棉花传入我国,大约有3条不同的途径。一是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我国海南岛和两广地区。二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这两条路径的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三是非洲棉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
棉花通过以上3条道路传入我国之后,长期停留在边疆地区,未能广泛传入中原。851年,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东游记》中,记述在今天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之中作为“花”来观赏的。唐宋的文学作品中,“白叠布”、“木棉裘”都还是珍贵之物。北宋末年棉布主要还是在岭南地区生产的。棉花传入我国后,它的名字曾经有很多变化。宋元以前的文献记载中,都是“古贝”、“吉贝”、“古终”、“白叠子”等字眼。
我国本来是没有“棉”字,但有“绵”字,而“绵”是指丝绵,传统意义上仅指天然蚕丝绵。我国的丝织业在古代是很发达的,由绵变为棉,可能在唐宋之间。
南宋中期以前,文字中已有“木”字旁的“棉”字了。而在北宋初,则应仍作“木棉”。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于木棉的释名,也是“古贝”,书中记载:木棉有两种,似木者名古贝,似草者名古终,或作吉贝者,乃古贝之讹也。
可能是跟宋代的一些书籍记载有关。
事实上,棉花现在的名字是从宋末开始使用的,宋以前用的是它的古名字,到元朝是一个过渡,像元代的书中有的是“绵”,有的是“棉”,到了明朝的时候一般都用“棉”字,清代普及使用。
7. 棉花名字的由来
·抛绣球的由来 姑娘抛出的绣球,代表着姑娘的心.用彩绣做成的绣球,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 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的娘领,就预定于某一天,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当然,姑娘一般会看准意中人,把绣球抛到他身上,以便他捡到.在很多地方,太新娘的花轿,轿顶上要结一个绣球,意图吉庆瑞祥. ·壮族的抛绣球 抛绣球概述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也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绣球是姑娘们用手工做成的彩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方形、菱形等。绣球大如拳头,内装棉花籽、谷粟、谷壳等,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 抛绣球是广西壮族人民在歌圩开展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每年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壮族人民都要举行歌圩。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头、河畔,他们分成男女两方,拉开适当距离,互相引吭高歌,用歌声来表达问候和增进了解,歌词内容广泛,涉及理想、情操、农事等。对歌有问有答,丝丝入扣,声音此起彼落,娓娓动听,姑娘们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精致的绣球,向意中人抛去,小伙子眼疾手快,准确无误地接住绣球,将它欣赏一番后,又向姑娘抛回去。经过数次往返抛接,如果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例如银首饰或钱袋),抛回馈赠女方,馈赠愈重说明小伙子对姑娘情意愈深。姑娘接住小伙子的礼物时,若收下,就说明她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这时,两人或继续对歌表达情意,或相约到僻静处聚会。 抛绣球的另一种民间形式是男女分为甲、乙两队,甲队选出两名歌手抛绣球至乙队并唱一首壮歌,乙队接到绣球后派两名歌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球送还甲方,并回歌一首,如此循环往复。参加“送球”、“还球”的歌手一般都是七步成诗的民歌高手。另外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在场地上立一高10m左右的木杆,杆顶钉有中间挖成圆洞的木板,男女分列两旁,将球投向圆洞,以穿洞而过者为胜。 抛绣球作为壮族人民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广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一定的社会性、民族性、实用性及趣味性,这无形中增强了此项目的吸引力,而美丽的绣球和其乐融融的歌声更使人有一种心动不如行动的感觉。抛绣球技术动作简单,易于掌握,它能促进人们的友谊,起到以球传情、以球传神的作用,其中的奥秘是不可言喻的,只有加入这项活动中才能体会到它的魅力所在。抛绣球不但具有社交娱乐的作用而且能锻炼人的体力、意志,提高人的灵敏性和身体素质,能培养果断、坚毅、自信和积极向上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抛绣球的基本技术 一、抛绣球的技术分析 抛绣球比赛时,将绣球抛过9m高的杆上直径为1m的彩环就可得分,因此抛绣球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抛绣球比赛是在无防守、无进攻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要抛过规定的高度,运动员除了具有很好的个人技术之外,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准确的判断力。抛绣球时通过手握提绳转腕,使球获得一定的初速度,速度由慢到快,当达到最快的匀速状态时,手臂大绕环一周,顺着球的惯性,根据自身与木杆间的距离、位置,选择合适的出手角度,伸臂,抖腕,送球出手,绣球只有获得合适的速度及角度才能以抛物线的轨迹,顺利准确地穿过所设置的彩环。 二、抛绣球的技术动作 1?侧位站立上抛法 动作方法:(以右手为例)侧位站立,左肩对着木杆方向,两脚左右开立约与肩同宽,重心在两脚之间。右手握住绣球的提绳,手腕按逆时针方向做2~3次的绕球预摆动作。绕球时要屈肘、手腕放松、运转柔和,使球速均匀。当球绕到最低点与地面垂直时,身体重心前移,转体面对彩环,同时蹬地,伸臂侧绕到最高点,顺着球的惯性,以合理的角度用力抖腕送指,把球抛出。 动作关键:手腕摆球为逆时针方向摆球,动作要连贯、柔和、匀速;抛球时,移动重心,转体,蹬腿,伸臂,抖腕,送指,让球的运动轨迹成抛物线。 动作关键:手腕摆球为逆时针方向摆球,动作要连贯、柔和、匀速;抛球时,移动重心,转体,蹬腿,伸臂,抖腕,送指,让球的运动轨迹成抛物线。 2背向抛球法 动作方法:身体背对木杆,两脚左右开立,距离约与肩同宽,让重心落在两脚之间。右手握住绣球的提绳,手腕带球做2~3次“8”字绕环的预摆,当球获得一定的速度后,上体后仰成反弓形,当球提绕到右侧最高点时,伸臂,抖腕,送指,把球抛出去,两眼注视球的走向,球在空中的走向为大抛物线。 动作关键:右手在身体两侧绕“8”字,出手瞬间,上体后仰成反弓形,倒头,眼看着球抛出去。 三、抛绣球技术的教学与训练 (一)动作教法建议 1?教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讲解和看图片、录像等相结合。练习时,两人一组,相距5m进行摆球、对抛、对接练习。 2?采用对墙瞄准抛球的练习方法。侧位站立,左肩对着墙,在墙上画一个相当于比赛时彩环直径的圆圈或画一个直径更小的圆圈,进行抛球练习。掌握技术动作后再增加难度,背对抛球方向进行背向抛球练习。 (二)动作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常见错误:在做动作时,手腕不放松,出球时勾指,球的走向太直。 纠正方法:应注意多做手腕绕球练习、原地绕球练习等动作。同时要注意直臂绕球到最高点时的抖腕、送球出手瞬间的用力体会。球抛出去后,人的重心要跟上,不要球出手后人的重心还落在两脚之间,重心要移动到前脚。 抛绣球的比赛规则与裁判法 一、队员 每队运动员10人,由男、女各5人组成,队员上衣必须有明显的号码。 二、工作人员 1?工作人员由裁判长1人、裁判员10人、记录员1人组成。 2?裁判长职责:负责检查、核定所有设备,包括裁判员、记录员使用的表格、用具,比赛用的绣球,掌握比赛时间等。 3?裁判员职责:2名裁判员为一组,每组裁判员备好3只同一颜色的绣球。赛前定好自己负责的一名运动员,并发给一个比赛用球。在比赛时间内,分别登记自己负责的运动员的投球数、命中数和违例数。如果在比赛中绣球出现破裂或挂在架上,裁判员应及时补发一个,以免耽误比赛。 4?记录员职责:事先将比赛队员的名单列好,将每次参加比赛的队员名单列给裁判员。比赛结束时,登记队员的投球数、命中数、违例数,计算出队员的得分数,排列出名次。 三、比赛规则 1?比赛分团体赛和男、女个人赛。团体赛每队由男、女各5人参加;个人赛每次比赛5人,计个人成绩。 2?比赛时间:团体赛比赛时间20min,分两段进行,每段10min,第一段为5名女运动员上场抛绣球,第二段为5名男运动员上场投绣球。 3?比赛时由裁判长带领比赛的运动员与裁判员认识,由裁判员发给运动员绣球,练球1min后,队员分别站在两边的投球区内,待裁判员、运动员做好准备,裁判长鸣笛开始比赛。运动员投圈后飞快捡起自己专用的球反向投圈。中圈一次得1分,如果投球时运动员踩到控制线、越出投球区或拿别人的球投,一次扣1分。 比赛用球 正规用球 4?比赛结束后,按得分多少排列团体(10人得分相加)和个人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如果投球得分相等,再用1min时间给相等分数的运动员复赛,投中多者为胜;如果仍相等,再赛1min,直至决出胜者为止。 抛绣球的场地与器材 一、场地 长方形的场地,长26m,宽14m,必须有明显的界线。在中线两侧7m的地方,各画一条与中线平行,与两条边线相接的线,这两条线叫投球控制线。投球控制线到端线之间的地区为投球区(图2_3_1)。 (图2_3_1) 二、投球圈 在中线的中点竖一根高9m的杆,杆顶安一个直径1m的圆圈,为投球圈。(图2_3_2) 三、绣球 用绸布或花布制成,直径5~6cm,内装细沙石,重150g。球心系着一条长90cm的绳子。绳子的尾端系着3片长4cm、宽0?5cm的布条,球下部缝上5片长5cm、宽0.5cm的布条为球穗,这样就制成了比赛用的绣球。比赛时需备5种不同颜色的绣球各3个。 详见:http://www.gxun.edu.cn/jpkc/ty/courseware/biaoyan/3_1.htm
8. 棉花的代名词
好丽友·派中间白白软软的是麦淇酪,就是棉花糖。 这里棉花糖(Marshmallow)指超市多买的那种充气式胶质软糖,不是景区多买的丝絮状棉花糖(spun sugar)。 麦淇酪是Marshmallow的音译指的是药属葵这种植物,也指棉花糖。这是因为: 两千年前希腊人从药蜀葵根部榨取汁液混合蜂蜜制作成一种喉糖,用来治疗喉部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后来经法国人改良后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棉花糖。美国人为了大量生产这种糖用明胶取代了药蜀葵汁液。虽然现在棉花糖中不含药蜀葵汁液也有很多(中国的棉花糖全是明胶做的),Marshmallow作为这棉花糖的代名词使用至今。 说以棉花糖也称药属葵糖或药属葵蜜饯。
9. 棉花拉丁文名
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苗族先民们就生息在洞庭湖畔,散居或聚居于川、鄂、湘、黔连接地带以及此地带以东的湖南、湖北境内。后来,一部分人溯沅水而上,往西迁徙,逐渐发展到川、黔、滇各地。部分人约在宋、元时期迁至威宁。据其史诗及“苗族已搬到乌撒(威宁的古称)三十几代”之传说推断,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他们居住盐仓,后迁到兴隆厂,并向卡保河谷发展,逐渐往四方分迁。四川省南部,云南省东部,贵州省中部及西北部地区,属川、滇、黔方言区,约三十万人口。他们虽属一个方言区,但因居住的区域、风俗习惯、社会经济状况等关系,形成了一个民族内部不同的分支特点。滇东北、川南、黔西北一带操滇东北次方言的苗族俗称大花苗。大花苗这一支系名称,按杨汉先先生民国时期介述,出现不逾百五十年。其称呼来源有三种传说。
其一、该苗族支系旧时曾居众苗族首位,故名“大花苗”;其二、因彼等衣饰之花纹粗大而得名;其三、汉民见彼等衣饰古雅多花纹,乃呼之为“大花苗”。
威宁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语支的西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苗语语汇丰富,悠扬动听,语调较长,同汉语比较往往是词序颠倒。如汉语“猪脑壳”,苗语则颠倒词序为“脑壳猪”;在称谓上也是颠倒的,如“母父”、“妹兄”、“妻夫”、“婆公”,等等。一般都是女的在前男的在后,仍残存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苗语中,汉语和彝语的借词数量也比较多。
威宁苗族有自己的文字,它始创于公元一九0五年,被称为“滇东北方言区的老苗文”。这种“老苗文”,依据苗语发音时喉音和鼻音的特点,具体研究苗族衣裙的花纹,用拉丁文、汉字和花衣裙中笔画简单的符号作声母,用拉丁字母作韵母。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相拼为一个音节。如男孩为“ ”(译音:咱嘟);苗族为“ ”(译音:阿卯);姑娘为“ ”(译音:告彩);“老苗文”的四声是:“ ”(都),“ ”(睹),“ ”(度),“ ”(独),标音符“ ”由高到底。它计有声母五十二个、韵母二十五个。
“老苗文”经过多次修改,虽仍不够完善;但自从有了它,这一带苗家结绳和刻木的原始记事方法,便一去不复返了。他们用它记录历史,书写家信,记录古歌……
“老苗文”流行于云南的昭通、楚雄、昆明郊区、曲靖地区;贵州的毕节地区各县以及普定、紫云等滇东北次方言区。它对提高和发展苗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记述大花苗迁徙的古歌和古史传说
威宁苗族的迁徙,古史传说中就有八次提及。从主事老领导时期(即使用石木器、刀耕火种、结绳刻木时期),经过则戛老领导时期——高杜觉地奥与连地吾在少——格资元老与元觉比考——客母元老,元觉比考——开元元考、格蚩元老、干骚毛比蚩领导的各个时期,知道迁入西南,然后进入撒诺(威宁境内)。古史传说把每一迁至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名山大川,气候条件,作物出产以及领导的功绩,战事,迁逃等情况,都作了详尽的描述。
除古史传说外,古歌也记述历史。如《迁徙歌》,描述苗族先民们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战争的威胁和破坏,不得不携儿带女迁入他乡。再如《格自爷老、爷觉比考元老》、《觉力滔元老》、《梨由则望,觉比考元老》等古歌,均记述了威宁一带大花苗迁徙的原因、经过和落脚点,并把每个地方的概况、山水、出产以及当时的生活情景记述得一清二楚。《三位老人之歌》,传唱格炎爷老、格池爷老和戛梭卯丙三位老人,原住在斗南玉莫江边时,同心协力抵抗沙召觉地望等人的侵犯,因无法战胜敌人,才被迫向南迁徙。歌中对三位老人奋力抗击敌人,作了生动的描绘:
世界上最出色的弩箭手,
我们的祖先格炎爷老啊!
用脚蹬开千斤弓弦,
抽箭搭在弦上,
嗖飕飕一阵响,
利箭飞进敌阵,
射得敌人排排倒!
敌将沙召觉地望,
中箭也倒在地上。
冲锋陷阵最勇敢的英雄,
我们的祖先格池爷老啊!
大喝一声震山响,
闯入敌阵横冲直撞,
杀得敌人横尸遍夜,
杀得敌人鬼哭狼嚎。
……
《觉力滔元老歌》,共五百余行,记述觉力滔元老集众商议,率领子孙们建立兼城后,沙召觉地望企图掠夺他们的劳动成果,率众侵入格兼城。觉力滔元老被迫迁往另一部族史比居自老处,其后又被赶往力阿那深山,并与史比居自老和戛梭居自老结盟,力抗沙召觉地望的侵扰。歌中对觉力滔元老战败于沙召觉地望后,被迫迁离时的内心活动,描述极为细致:
觉力滔元老,
想了又想,
望了又望,
站了又站,
看了又看——
粮食啊,多么香糯,
田地啊,令人陶醉,
棉花啊,铺满田坝,
这居住过的地方啊,
等待我们的归来!
这段描述表现了苗族先民们被迫迁徙时对乡土的留恋,内心的痛苦以及对暴力的仇恨。
威宁苗族的历史(包括迁徙、抗暴、生产和生活等等)就是通过古史传说和歌谣流传下来的。每当苗家老前辈向本民族的青少年讲述古史才传说、唱古歌时,讲述者和歌唱这往往涕泪俱下,听者也无不落泪。特别是说到唱到历史上所遇到的饥荒和统治者残酷压迫苗家的史实时,更令人悲愤难抑。
当然,他们的古歌和古史传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有更早一点的。反映吃野草、树皮,住山洞和树上时代的歌谣有:《创天造地歌》、《测天量地歌》、《洪水朝天歌》、《兄妹成亲歌》、《派天狗取粮种歌》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苗族先民们迁徙前的原始生活情景,是研究苗族社会发展史不可忽视的资料。
二、衣食住行
威宁苗族多与彝族、汉族杂居于高山、半高山地区,少数住河谷地带。解放前,他们的居住条件比较简单:住房多为茅草房,屋面用茅草或黄松毛盖上,墙是土木结构的;也有住岩洞、岩脚和木杈杈房的。那时,一些苗家在不堪忍受封建地主的压榨和无法抵抗自然灾害侵袭的情况下,只好在一夜之间携儿带女迁往他乡。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他们以包谷、洋芋、荞麦为主食;饲养牛马猪羊鸡等蓄禽;好狩猎。
解放后苗族同胞在政治上翻了身,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过去住茅草房和岩洞的人家,盖起了新瓦房,冬天不再盖“秧被”,能盖上新棉被了。
威宁苗族的服饰比较美观;而且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一九0四年基督教传入以前,男子留披肩长发,后留短发;妇女则以黑毛线掺入作假发,盘髻于头顶,尖顶朝天;未婚姑娘盘发于两耳上方,用发钗或木梳别成圆形。男子穿对襟无领麻布长衫,腰系能盛粮食的腰袋;节日或喜事场中,男女都穿红、黑、白三色相间图案的花衣服。女子上着短衣衫配花衣,下穿蜡染百褶裙,腿裹绑带。男女花衣服背心处,配一绣花方巾,上坠数根精巧长带拖至脚后跟,长带下端系铜钱、毛线球或小铃铛等装饰品。花衣服是苗家男女老少的节日盛装;出门披羊毛小披毡,也是他们的一种喜爱。为何要如此打扮?为何苗家姑娘和已婚妇女都是织麻纺线、挑花缝裙的巧手?其间自有来历:
相传,很久以前,苗族先民们住在江河边,种的是出产稻谷和棉花的平田沃土,后来因战败迁徙到高山野岭;但是,他们仍然怀念自己的故土,怀念那阡陌纵横的田野和宽敞明亮的瓦房。于是,他们在制作衣服时,便用黑、红线在白色的麻布上挑修田块式的图案,百褶裙上也有田块式的标记,以示对过去耕种田畴和生活在平原的忆念。羊毛披肩上凹凸不平的折棱,那折棱型似瓦沟,这是他们忆念以前曾经住过的高楼瓦屋;姑娘出嫁,要陪嫁一床新制的羊毛披毡,意即用瓦房作陪嫁。
在苗族迁徙的古史传说中,还有这样的记述:先祖元觉比考带领子民们渡过一条浑水大河;河很宽,水浑不见底。渡河时,先驱赶猪狗试渡,未成功;于是,再由年轻男子拴索在水牛角上,人随牛渡到对岸,然后将绳索牢牢拴在大树上,妇幼老弱才沿索牵拉,渡到了对岸,来到了江南(地名)。那儿,平畴一望无际,土地肥沃,出产水稻、棉花和甘蔗。古史传说中还记述了:在首领干骚毛比领导时期,住在图南玉莫河边的吕坝,平畴千里,横穿七天始能通过。吕坝田连阡陌,出产稻谷、高粱、甘蔗和棉花。那棉花包儿有鹅蛋大。他们吃的是粘米和糯米饭,饮的是高粱美酒,住的是高大的瓦房,用棉花纺纱织布缝衣服穿。后因福自老攻打,只好迁逃……
从这些古史传说中,不难找出苗族服饰—绣有田块图案的花衣服、百褶裙和羊毛披毡—的来历和起源。
10. 棉花的含义及象征
棉花名字寓意很好。
棉 :棉花,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桃;木棉;绵薄、微薄。
棉花,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桃;木棉;绵薄、微薄。
棉花名字音律:
棉花声调为阳平、音平,音律优美,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字型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字型优美,笔画搭配合理,利于书写和美观。
11. 棉花的拉丁名是谁命名的
不是
棉花虫是蚜科蚜属的一种昆虫。俗称腻虫。为世界性棉花害虫。中国各棉区都有发生,是棉花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寄主植物有石榴、花椒、木槿、鼠李属、棉、瓜类等。
知了。学名叫金蝉,雄的叫声很大。金蝉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蝉科昆虫的代表种,具有渐变态的生物学特征,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3各阶段,若虫又有多种俗称,例如:节老龟、罗锅、爬衩黑蚱蝉、知了龟、知了猴、爬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