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壮元红(壮元红茶花图片)
1. 壮元红茶花图片
(1)投茶:
用茶拨将干茶轻轻拨入盖碗中。投茶量在3到5克左右,主要一个人口味浓淡来调整。
(2)醒茶:
将90度左右的沸水,沿杯壁注入盖碗,让沉睡或尘封的茶叶通过与空气和水份的接触苏醒过来,吸收天地灵气,重新焕发出茶叶的本质以便于冲泡饮用的过程。坐杯5秒即可,然后弃之。
(3)注水:
用90度沸水沿杯壁注入盖碗中,将盖碗盖盖上,使红茶的香气与味道能充分的在热水中释放出来,坐杯5秒左右即可出汤。随后每增加一泡,坐杯时间增加5秒左右。
(4)出汤:
盖碗倾斜,将茶汤通过茶漏,倒入公道杯中。
(5)分杯:
将公道杯中的茶汤从左至右依次均匀倒入品茗杯中。
注意,用盖碗泡茶,首先要掌握好出汤的时间,就是说在泡茶的时候要专心致志,因为在泡茶时出汤的时间只要延迟了一秒,都会造成茶汤味道的区别,如果出汤时间太长,茶汤浓度过高,茶水的香气口感苦涩,后面再怎么泡都挽救不了味道了,因此茶水的冲泡时间一定要正确的把握,不能光凭颜色来判断茶汤的浓度是否合适。
2. 壮元红茶花图片大全
1、贝拉大玫瑰茶花也叫美国贝拉大玫瑰茶花,花期长达四个多月,花黑红色,泛蜡光,随着花朵开放,渐变为紫红色。花量大,巨型花,是迄今为止花径最大,花瓣排列最整齐、最具质感、艳丽无双的一个红山茶品种。
2、状元红茶花:又称“葡萄红”,是中国传统名品,花色为玫瑰红色,直立性生长,自然树型很好,叶色浓绿,富有光泽,叶片密度高,着花密集,长势中等,为优良的盆植茶花品种。
3、“烈香”花为淡粉红色,渐向花瓣边缘呈深红色,花药金黄色,花丝奶白色,中型花,直径9~10厘米,半重瓣型到牡丹型,具浓烈香气。
4、小桃红,又名“玛瑙”、“雨春”,“宫粉”,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树势健壮,株型紧凑,枝叶繁茂;花色粉红,瓣倒卵形,整齐排列成盆状,优雅恬静,纯真无邪,超凡脱俗,似温婉柔美天生丽质的少女,不愧为山茶花中的传统佳种。
5、小型单瓣花,登录於1999,有一个复杂的血统,花瓣长槽状,花色如冻在冰内的清黄,初开时的花型有如百合,淡雅清秀,开花性佳。叶狭长油亮,叶芽淡橘红,生长势强,育种者是日本的吉川和男。
6、叶椭圆或卵圆形,先端钝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树型优美,花朵结构奇特,由70-130多片花瓣组成六角塔形花冠,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十分美观。相邻两角花瓣排列20轮左右,多为18轮,故称它为“十八学士”。它常见的花色有朱红、绯红、粉红、全白诸色。
7、“六角大红”花为鲜艳的大红色,完全重瓣型,也有极少数的花为"玫瑰重瓣型或牡丹型"。大型花,花直径可达10至12厘米以上。花瓣一百多枚,覆瓦状六角形排列或轮状盘旋形排列。
8、雪塔又名“观音白”,传统名种。完全重瓣型;洁白色,花心部分偶见极淡的黄色,花瓣8~9轮;中型花,直径8~12CM;花期早到中。叶长椭圆形,较软薄,稍扭曲,齿深,叶脉明显。小乔木,长势旺,开张。
9、观音十八笑是五色茶花中的精品,它一树多色,即在同一棵茶花树上不用嫁接和其它人为的办法,能天然地开出,白,红.,紫,茄,淡黄,粉红等多种颜色的花,不但花色多样,花形也多变,有牡丹型,玫瑰型,绣球型,托桂型,荷花型等多种花形,树龄越老花形花色变化越大,不愧为茶花中的精品!
10、“花牡丹”中国、日本广泛种植,西方称“戴古卡拉”,系由秋牡丹品种芽变而来。花牡丹型,艳红具白斑或云斑;花瓣30多枚,3~4轮排列,扭曲直立;中型花,直径8.5~10CM;花期早。叶浓绿,具黄斑,叶脉明显。灌木,长势旺,开张。
3. 状元花图片大全大图
在上海叫夜饭花;在陕西叫状元花、粉豆子;别名还有地雷花、白开夜合等等;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紫茉莉科紫茉莉属一年生草本花卉。需要使用大一些的花盆,而且是透水性,透气性好的泥瓦盆。
然后在花盆的底部铺一块隔水层,之后再向花盆中填一些腐熟的粪肥,然后再把,腐叶土园土沙混合好的土壤填到花盆中,到花盆下面两厘米左右。轻轻压实,然后在中间挖一个小坑,浇透水等水干燥一些后,再把紫茉莉的种子放进去,埋好土。
4. 壮元红茶花图片高清
大红袍属于乌龙茶类中的一种,在中国茶叶分类里有红茶、绿茶、青茶之分。青茶的代表类别是乌龙茶,而乌龙茶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之别。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扛鼎之品。 生长在武夷山脉的茶叶独领山水灵气,山间岩缝和沟壕的特别土质赋予大红袍一种坚韧,醇厚的品质。传统的烘焙方式更增添了大红袍茶类特有的与木有关的碳香和火香。
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和铁观音茶一样是半发酵茶叶。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茶树两旁岩壁直立,日照短,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上平时茶农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调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 ,因而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特殊的药效。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
由于大红袍与铁观音都为乌龙茶类,因此大红袍的制作方式与铁观音类似,其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 茶叶多少钱一斤
大红袍茶叶多少钱一斤:
市场上销售的大红袍基本上是由母树大红袍剪枝嫁接而成的。目前,茶叶市场上销售的大红袍基本是大红袍的后代,但是并不影响大红袍的但质量和口感。虽然茶叶品质受茶树和制茶工艺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说市场上流通的大红袍就是赝品。由母树大红袍剪枝嫁接而成的大红袍茶树也可以说大红袍的正统血脉,按照武夷山当地人的制茶工艺制作出的武夷山大红袍的价格都在2000元以上。
5. 壮元红茶花图片欣赏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美景甲东南”名山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已栽制茶叶,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岩茶驰名中外,与优异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武夷山位于北纬27°35′-27°43′,东经117°55′-118°01′。方圆120华里,平均海拔650余米。四周皆溪壑,与外山不相连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组成,自成一体。岩峰耸立,秀拔奇伟,群峰连绵,翘首向东,势如万马奔腾,堪为奇观。澄碧清澈的九曲溪,萦绕其间,折为九曲十八湾。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两岸,群峰倒影,尽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实为"碧水丹山"人间仙境。前人题"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连逶迤,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轮廓。名山胜境,陶冶出岩茶的天然灵气。
武夷岩茶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18.5度之间;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岩壑之间,有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正如沈涵《谢王适庵惠武夷茶诗》云:"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帘洞口云"。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岩茶独特的韵味。
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沙岩及页岩组成。《茶经》称茶山之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茶园土壤系烂石或砾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气宜茶"。适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优良内质。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之惠泽,它奉献给人们以独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属自叹不如。
武夷岩茶可分为岩茶与洲茶。在山者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为洲茶,次之。从品种上分,它包括吕仙茶、洞宾茶、水仙、大红袍、武夷奇种、肉桂、白鸡冠、乌龙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
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还有另一说法,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
武夷水仙是另一个岩茶品种,它由于叶片本身带有一股清香,可以被制成富有香味,极为珍贵的茶叶,因此叫水仙,是在日本销量最大的乌龙茶品种之一。
除此之外,广东省广州东面的凤凰山盛产一种名为“凰单从”乌龙茶。由于茶树高达一丈由于,有鹤立鸡群之感,故称单从。采摘时,条件十分严格,有“不采”说,即太阳升不采,天气热不采,早期见其芽不壮不采,阴天不采,雨天不采。它的特征是条索粗壮,轻匀挺直,粗中有细,质地柔软,有一股幽雅宜人的独特清香。
武夷岩茶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它的特点以清人梁章锯概括得最为简练,即“、甘、清、香”字(见《归田琐记》)。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这种茶最适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质独特,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还曾有“病之药”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