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鲜花知识花卉文化的概念(花卉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花卉文化的概念(花卉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更新:2023-01-27 05:57:06归类:鲜花知识人气:4

1. 花卉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①古典之窗,东方之韵, 花西子要为世界打开一扇东方之窗;

②花卉之形,时尚之美, 花西子要做精致时尚的中国彩妆;

③融汇共生,平衡之美, 既坚守古典的含蓄内敛,又融合现代的开放、创新。

2. 花卉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有哪些

1)取材于自然,高于自然。园林以自然的山、水、地貌为基础,但不是简单的利用,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改造加工,再现一个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的自然。

(2)追求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3)高雅的文化意境。中式造园除了凭借山水、花草、建筑所构成的景致传达意境的信息外,还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形式,如匾额、楹联、碑刻艺术等融入造园之中,深化园林的意境。此为中国园林所特有的,非其他园林体系所能比拟的。

3. 花卉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1,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为花之君子,是高雅纯洁的象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在某些诗词中还是爱情的象征,因“莲”与“怜”同音,是情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州曲》)。

2,梅花:不畏严冬酷寒,环境艰难,暗香浮动,即零落亦清香如故,是高洁的志士,也是报春的使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3,菊花:凌寒傲霜,是高洁的志士,也象征孤高的隐者(如陶渊明的《饮酒》)。

4,牡丹:花开热烈灿烂,一片繁华景象,一派富贵气象,是豪华富贵的象征。

5,杨花:随风飞扬,轻而易变,是轻薄和不坚贞的象征。

6,兰花:有“空谷幽兰”的雅称,是典雅高贵不染尘埃的象征。扩展资料:花语(英语称language of flowers)是指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表达人的某种感情与愿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形成的,为一定范围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赏花要懂花语,花语构成花卉文化的核心,在花卉交流中,花语虽无声,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中的含义和情感表达甚于言语。不能因为想表达自己的一番心意而在未了解花语时就乱送别人鲜花,结果只会引来别人的误会。

4. 花卉的文化内涵

纯手打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国古代玉器是古老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它经历七千多年, 从简单的装饰品发展为古代宗教和礼仪用品, 又发展为标志高尚道德品质的佩带品,最后成为内容丰富的艺术欣赏品,深刻的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尤其是人们把玉的自然特性道德化, 使它在政治、宗教、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发挥了其他艺术品不能取代的作用,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玉 字始于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说文》释: 玉, 石之美者。 从物质(石) 和艺术( 美) 两个方面阐述了玉的概念。玉石质地细腻、温润、坚韧、晶莹, 绿、红、黄、白、黑等众多颜色绚丽多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其质美, 色美, 触美,音美,是石中之王, 自古被人们喜爱。 玉器最初是以装饰品的形式出现的, 它是人们在原始、朦胧的美感的召引下产生的。

据考古资料载,今山西峙峪遗址就出土过一件距今 2. 8 万年用水晶制作的小石刀和一件有一面穿孔的石器装饰品。距今 1. 8 万年北京山顶洞人就用精巧的石器作为日常用器。距今1. 2 万年的辽宁海城县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出土有绿色蛇纹石制作的石器,这显示出人们对石质已有了较深刻的了解。我国最早的玉器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说明那时的人们已有了较高的审美意识。从商代开始,玉器就追求规整匀称的和谐之美, 追求写实与传神的统一。

外形上都自然流畅, 精美生动, 造型丰富奇特。从实用器具、具有宗法文化内涵的礼器到装饰性的花卉、鸟兽、人物、山水, 乃至表现吉祥如意、长寿富贵的玉器,都与石器纹理和谐,生动传神。在制玉技艺上, 商代已有阴阳线刻、浅浮雕、圆雕等技法,西周又有一面坡粗线或细线镂刻工艺, 汉代吸收了楚文化的浪漫风格,出现了高浮雕、圆雕、镂空的技术, 唐宋明清融汇雕塑、绘画艺术精华, 借鉴域外文化艺术,使玉器日臻完美,玉器作品线如直尺, 圆如满月,委角圆滑光润, 镂雕玲珑剔透, 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那些追求绘画效果的山水、花卉、人物故事图案, 构思巧妙,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从古代玉器的发展来看, 它一出现, 就体现出了中国人的审美特质。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 , 而古代玉器正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产物。阴阳线刻的结合、凸张凹曲的交错、粗线细线的搭配、浮雕镂空的映衬、和谐对称的纹饰以及山水鸟兽、人物花卉的造型,无不体现着中和之美的意境,表现中国人对美的独特认识。

5. 什么是花卉文化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主要面对各类学校园林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植物文化的爱好者。《园林花卉文化与鉴赏》是一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我国传统名花以及常见花卉的文化进行挖掘,对常见的花卉进行识别,对其文化从各个角度进行剖析,并欣赏花闻花趣,提高花卉的鉴赏和审美,陶冶情操。

6. 花卉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是

富贵竹:富贵竹是比较常见的观叶植物,外观漂亮精致,观赏性非常高。如果家里有亲人或是朋友即将步入考场,选择送一盆富贵竹无疑是一个好彩头,寓意着步步高升、更进一步。

鸿运当头:鸿运当头是一种常绿的植物,不仅叶片宽大,而且开出的花朵颜值也非常高。鸿运当头的名字一听寓意就非常好,如果亲朋好友有要步入考场的话

7. 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

木本花卉的特点:花卉的茎,木质部发达,称木质茎。具有木质的花卉,叫做木本花卉。木本花卉主要包括乔木、灌木、藤本三种类型。草本花卉的特点:花卉的茎,木质部不发达,支持力较弱,称草质茎。具有草质茎的花卉,叫做草本花卉。草本花卉中,按其生育期长短不同,又可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几种。

8. 花卉艺术的特点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极盛时期,在应物象形、营造意境、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据《宣和画谱》记载,当时宫廷藏画见于著录的作品有6396幅,其中花鸟画就占一半以上,可见花鸟画在宋代创作之盛况和宫廷对花鸟画的重视程度。

宋 赵佶 瑞鹤图 局部

北宋时期的花鸟画

北宋政权建立后,不少皇帝都爱好文艺,大力倡导发展文化艺术。北宋初期就建立了翰林书画院(后人简称画院),为全国画学最高学术机构。直至南宋末年经久不衰,为两宋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花鸟画方面,北宋初期“黄、徐”两种风格,分别被黄居寀和徐崇嗣加以继承和发展。徐崇嗣在其祖父徐熙“落墨花”的基础上,再创用颜色直接迭色渍染的“没骨法”。此法虽具有创新意义,但在帝王喜好黄家风格的风气下,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影响范围不大。黄居寀不但保持了其父黄筌精工艳丽的风格,而且再创勾勒填彩法,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代 徐熙 雪竹图轴 绢本墨笔 151.1x99.2cm 上海博物馆藏

由于审美趣味的不同,徐熙的阔笔、浓墨淡彩等略带野趣的画格不为当时宫廷所接受,而“黄家富贵”则适应了贵族的审美时尚,被奉为绘画艺术的典范。黄居寀秉承父艺,使“黄家富贵”风格的花鸟画艺术风格成为当时画坛的主流,深受宋初诸帝的欣赏,并左右了花鸟花坛。据宋《宣和画谱》记载:北宋内府所藏黄居寀作品有332幅之多,但流传至今的已是凤毛麟角。

宋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绢本设色 97×53.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藏的《山鹧棘雀图》轴是黄居寀唯一的传世真迹。此图绢本设色,纵99、横53.6厘米。画幅近处上立着一只尾长体大的山鹧正俯身饮水,情态十分自然。远处一群鸟雀嬉游于泉石棘竹丛中,活泼生动。所描绘的对象有远近、动静、大小、疏密之分,妙趣横生。画面构图紧凑而完整,兼具透视效果。用笔沉稳工致,设色精细富丽,画法与黄筌《写生珍禽图》卷相似,而技法更为成熟洗练,物态的生动程度亦更胜一筹。此图虽无名款,然可信为黄派画风无疑。图上方宋徽宗赵佶所题“黄居寀山鹧棘雀图”八字,更增加了此图的可靠性。

五代 黄筌 写生珍禽图卷 41.5x70.8cm 故宫博物院藏

黄氏一派画法风格在历近百年尊崇之后,由于创作上的程序化,缺少创新等原因,愈来愈趋于板滞,因而到了北宋中期,以崔白、赵昌、吴元瑜为代表的一批花鸟画家“稍稍放笔墨以出胸臆”,使宫廷花鸟画风格为之一变。徐熙野逸的画风,受到了院外士大夫画家的推崇。徐熙画法的奥妙,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所记载:“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青而已,神气迥出,别开生动之意。”又《宣和画谱》卷一七《花鸟三》云:“盖(黄)筌之画则神而不妙,(赵)昌之画妙而不神,兼二者一洗而空之,其为(徐)熙欤!”可谓一语中的。

宋 崔白 寒雀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但徐熙没有作品传世,而近似徐熙画法的传世作品则有崔白《寒雀图》卷。此图构思突出一个“寒”字,画出了在严寒饥饿困境中的一群群小麻雀或飞或栖,顾盼呼应,在动静之间既有分割又有联系,布局巧妙。着墨干湿兼用、用笔松动灵活,敷色清新淡雅,无刻画的痕迹,自然而富生意。

宋 崔白 双喜图 绢本设色 193.7×10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崔白的另一幅作品《双喜图》轴(台北故宫藏)是他57岁左右所作,正是他艺术成熟时期。画面描写郊野里秋末冬初大风骤起的刹那,两只寒鹊栖飞噪鸣于枯木荆树之巅,下端一只野兔正在引首回顾,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双鹊因为风霜的来临,未能营巢,无处栖身而感到烦躁忧虑。画家就是这样把自然具体之景和鸟鹊的特定之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画面设色较清淡,很少用浓艳的色彩,正如《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所说:“体制清澹,作用疏通”“放笔恣呈以出胸臆”是其艺术特色,与黄居寀《山鹧棘雀图》轴描写鸟雀飞鸣啄止的工细艳丽相比,此幅更着重描绘动物的神情,而不满足于形似,在表现真实性、生动性方面获得新的进步,属生动野逸一路,这都显示出崔白在花鸟画创作中新的突破。

宋 赵昌 鸟 23cm×30cm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

崔白以前的赵昌、易元吉重视写生,注意观察自然生物,故他们的画,兼黄、徐二家之风,这对崔白的花鸟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赵、易注重笔墨,追求简淡、野逸天真之趣,比起画院中一味沿袭“黄体”的花鸟画,他们的作品更多地倾注了对野景野趣的描绘。从崔白的传世作品看,尽管在形式风格上还十分工致优雅,但北宋花鸟画中占主要地位的安乐、平和、富丽的景色,在崔白的几幅作品中已看不见了。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宫廷花鸟画,在表现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上,进入了新的自觉阶段。崔白以他创新的花鸟画代替了流传近百年的黄筌画派的一统格局,这一变化,在当时来说,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 赵佶 听琴图轴 147.2x51.3cm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后期,虽然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不断,并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徽宗赵佶。但在艺术方面,尤其是绘画艺术方面,赵佶却是少见的天才,这主要源于赵佶的个人喜好。赵佶酷爱古玩字画,他的书法受唐代薛稷等人书风的影响而最终独创“瘦金体”,他又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在位期间,下令广罗书画名作,著录为《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等图书,对记载传统遗存起到很好的作用。他下令改进和完善了画院的各种管理制度,提高画院画家社会地位与生活待遇。由于他要求画家注重描绘对象的真实性,使得刻意求工、高度写实的画风得到极大发展。

宋 赵佶 芙蓉锦鸡图 绢本设色 81.5×5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本人的绘画作品也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成就最大的是他的花鸟画。他的《芙蓉锦鸡图》注重表现对象的写实性。美术理论家邓白对《芙蓉锦鸡图》评论说:“它那华丽的长尾和丰润的颈部的羽毛,把那珍禽的特质精细的勾画出来。由于鸟的运动而产生的较大的重量,使芙蓉微微弯垂,更显得花枝的柔美,把主体的锦鸡,衬托得越加突出,花、鸟、蝶密切的联系起来。在静穆的秋色中,同时也展示了生命的活跃。至于芙蓉的花朵,色泽鲜妍,渲染精妙;叶子的正侧反折,无一相同,也无不真实,充分掌握了对象的生长规律。小菊也摇曳多姿,细腻中有‘傲骨凌霜’的气概。这全是从现实观察得来,运用他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笔调,创造了花和鸟的优美动人的形象。”这种刻意求真的描绘和笔墨风格,把花鸟画从古朴天真之趣变为精微灵动,从而使作品达到“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的艺术格调。画面徽宗赵佶以瘦金体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据《韩诗外传》载:“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很显然,赵佶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种道德品性。此图充分反映了花鸟画具有喻人、喻德、教化习俗的人文含义。

宋 赵佶 梅花绣眼图册页 故宫博物院藏

宋 赵佶 枇杷山鸟图 绢本设色 22.7×24.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赵佶传世作品看,有极为精细工丽和比较粗简拙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精细工丽者如《芙蓉锦鸡图》《梅花绣眼图》页等,粗简拙朴者如《枇杷山鸟图》页,后者画家纯以水墨勾染而成,略似没骨画效果,格调高雅。

南宋时期的花鸟画

发展到了南宋时,花鸟画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布局上,逐步摆脱五代北宋黄家体制“重彩满填”的做法,而更多地注重“空间灵活”的应用;在技法上,则以工笔画翎毛、粗笔写树石,用工细和粗放相结合的笔法,来描绘不同对象的神情,并已注意到了花枝穿插于空间的关系。这种风格,是南宋花鸟画转变时期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有李迪、李安忠、林椿、马远、马麟等。

马远 梅石凫溪图册页 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的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为画院待诏,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马远大致的活动时间在南宋光宗、宁宗间。以山水成就最为突出,在花鸟画方面也很有创造性。他以山水之法画花鸟,布局灵巧,遂在构图上摒弃北宋时的中景布局,而以边角取景,称之为“马一角”。如《梅石凫溪图》页,此幅集山水花鸟为一体,构图剪裁十分轻巧,写意绘形富有新意。画面侧崖石一角、春水一湾,显示出环境的清幽,向下探出的梅枝既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又把石与自然联系起来。三五成群的野凫溯流而进,或安闲浮泛着,或拍打相追逐,或半身没水觅食,彼此回首照应,情态优美生动,一幅“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跃然绢素。梅枝用笔转折方硬,曲攀有力。野凫的画法,稍作细密的用笔,但和一般院体的工致画风又有不同。溪口和远石用淡墨渲染,与远景形成深远的空间效果,有无穷的旷阔之感。

马远 白蔷薇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件《白蔷薇图》页,绘几朵硕大白蔷薇,深色枝叶相衬,夺目显眼。全图以细笔勾出花形,白粉晕染,枝叶用嫩绿深浅二色涂染,粗细相同,画风活泼,颇具生气,是代表了南宋画院花鸟画的典型风貌。

马麟 层叠冰绡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之子马麟,能传家学,人物、山水、花鸟俱精,但传世作品很少。著名的《层叠冰绡图》轴,梅花的画法精工巧丽,而梅枝略为粗放,其花瓣用细笔双钩,淡绿染出萼片和花瓣的底部,再用白粉迭迭晕出花瓣,以表现白梅那种冷艳风韵、冰清玉洁的姿容,与其父马远的《白蔷薇图》一脉相承,但又有自己清劲秀润、内蕴的特色。画中杨皇后的题诗“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将梅花比作汉宫中的美女一样可爱,诗情画意,婉约动人。

李迪 枫鹰雉鸡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李迪的《枫鹰雉鸡图》轴,是南宋时期罕见的巨幅作品。作者以劲健精确的笔墨,刻画了居高临下神气贯注的苍鹰及惊慌奔逃的雉鸡之间紧张瞬间的情景。形象生动逼真,气势雄伟,笔力挺健结实,细笔画翎毛和粗笔写树石的画法在北宋是没有的,为李氏花鸟画精作。

梁楷 秋柳双鸦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梁楷创作的《秋柳双鸦图》页,以“减笔”画法引人注目。梁楷活动于宁宗嘉泰年间,任画院待诏,并赐佩金带,但其性格豪放不羁,不耐画院规矩,将金带悬壁而去,人称梁疯子。梁楷的花鸟画作品很少,《南宋院画录》记载只有几幅。此图为纨扇小景。以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曲线,勾画出秋夜空寂的意境。从构图、笔墨到形象刻画上,用笔均简到不能再简的地步,寥寥几笔就把花鸟的精神面貌和意境生动地勾画出来。疏落的柳条,萧索的秋夜,宁静的气氛与柳、鸦的动感对比十分成功,使一幅孤柳冻禽的深秋小景跃然纸上,耐人寻味。

像梁楷这样的“减笔”画,虽然带有文人笔墨情趣,但能对物象做到高度概括,具有传神的效果,在两宋花鸟画中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画法,对元代颜辉,明代徐渭、朱耷,清代的金农、黄慎,近代的任伯年,现代的齐白石等影响很大,从他们的画中均可看出梁楷的影子。

法常 水墨写生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法常 水墨写生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法常继承梁楷画法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本姓李,号牧溪,南宋末期僧人,善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等。元人记载他尝以蔗渣、草结作画,随笔点墨,意思简当,不费妆缀。《水墨写生图》卷,杂绘果蔬、花卉、禽鸟、鱼虾20余种。纯用水墨勾染,不加色彩,俨然若生,这在南宋画坛上极具创造性,为后世写意花卉的发展大开法门。他的画在日本产生重大的影响,南宋时就有法常十余件作品流入日本。《观音图》《猿图》《鹤图》至今仍珍藏在东京大德寺,被称为“国宝”。在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大收藏家要以有无牧溪画作为衡量的标准,因此牧溪也被称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这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传为佳话。

宋人 百花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百花图》卷,是南宋水墨花卉的重要作品。此图为水墨纸本,画四季花卉约60种,长近17米,堪称巨制。图中花鸟之间穿插有序,宛若天成,其间又点缀蜂、蚊、蜻蜓、蝴蝶、游鱼、青蛙及多种鸟雀,生意盎然。在构图上,取“折枝花”形式,即截取自然花卉中最具特征的局部入画,较之整体描绘更见细腻动人。正如唐代诗人吴融在《题壁画折竹杂言》中所赞“不是从来无本根,画工取势教摧折”。全卷除卷首的梅花近似扬无咎的画法略带写意笔外,其他全用墨笔工写,既保留宋工笔花鸟精密不苟的画风,又以单纯的水墨代替艳丽的设色,呈现出一种清淡典雅的情趣,使花鸟画摆脱繁复刻板的院体末路,进一步突破了时空观念的限制。这种技法对元代钱选、王渊、赵衷墨笔花卉以及后来文人水墨花卉都有一定的影响。

李嵩 花篮图册页 故宫博物院藏

林椿 果熟来禽图册页 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折枝花卉和纨扇、册页小幅画异军突起,质地以绢本为多,构图简洁、主题突出、描绘精密,虽都是设色之作,但画法上有区别。李嵩《花篮图》页,重彩敷染细腻,画法精丽严谨,画面充实饱满,层次分明,是一幅精彩的静物写生。林椿《果熟来禽图》页,用笔圆劲于松动之中,描绘欲飞还止的枝头小鸟与枝叶果实的细节意趣,可见宋代画院画家细微的观察力和精于细节表现的技能。在构图上删繁就简,明洁奇巧,既保持了画院花鸟画“要物形不改”状物精微的写实精神,又表现出作者蕴藉空灵的审美追求。

宋人 出水芙蓉图 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红蓼水禽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很多作品的作者已不可考。如《出水芙蓉图》纨扇,画面盛开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匀细笔柔美渲染出轻盈腴润的质感,显示了画家极强的写实功底和用粉技巧。《红蓼水禽图》纨扇,画面简洁灵动,花鸟勾描精致,敷色雅丽,技巧娴熟。《白头丛竹图》纨扇、《海棠蛱蝶图》页、《霜筱寒雏图》页、《梅竹双雀图》页等都为勾勒填色之作。

宋人 绣羽鸣春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驯禽俯啄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近于没骨画法的《群鱼戏藻图》页、《写生草虫图》页、《蓼龟图》页等,别具情调。还有无衬景的表现方式,如李迪《鸡雏待饲图》页、佚名《绣羽鸣春图》页、佚名《驯禽俯啄图》页等,这些都是南宋时期艺术水平很高的精工之作,造型严谨、色彩鲜丽,运笔洒脱、风格多样,技艺高超。其画风既能看出黄氏体制的遗风,又有南宋“空间灵活”的特色。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花卉文化名词解释(花卉的概念名词解释) 花卉叶插实验报告(园艺植物扦插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