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知识图片大全图片大全集(有关根的知识)
1. 有关根的知识
1、出苗期:发芽出土高约3cm左右的穴数达60%的日期。
2、幼苗期:从出苗到开始拔节这段时间,一般以可见叶5—6片时的表现为准。
3、拔节期:一般以全田50%以上植株的第一茎节露出地面1.5-2.5厘米作标志,此时正是第一次追肥的重要时期。
4、抽雄期:60%的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5、抽丝期:60%的植株雌穗花丝从苞叶抽出的日期。
6、穗位高度:指乳熟期地面到植株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高度。
7、茎粗:指乳熟期地上第三节间中部的短径(不带叶鞘)。
8、主茎叶数:指出苗第一片叶至顶叶主茎上的总叶数。
9、倒伏:玉米抽穗后,因风雨等灾害,主茎倾斜度大于450的植株,在1/3以下为轻,1/3—2/3为中,2/3为重。
10、倒折率:玉米抽雄穗后,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总株数的百分率。
11、成熟期:90%以上植株苞叶变黄,籽粒硬化并呈现成熟时的固有颜色的日期。乳线消失。
12、生育期:指播种至成熟的天数(全生育期);出苗到成熟的天数(一般意义的生育期)。
13、出籽率(%):籽粒干重占果穗干重的百分率。
14. 硬粒型玉米:也称燧石种。籽粒四周和顶部为角质胚乳,中间为粉质胚乳。籽粒光泽坚硬。
15、马齿型玉米:籽粒四周为角质胚乳,中间和顶部为粉质。籽粒脱水后顶部凹陷,呈马齿状。
16、半马齿型玉米:是硬粒型和马齿型玉米的中间类型,角质胚乳比硬粒型少,比马齿型多,顶部凹陷程度小。
17、糯质型玉米:也叫蜡质型玉米或粘玉米。籽粒表面无光泽,角质和粉质层次不分,胚乳淀粉全部由支链淀粉组成,具有粘性,适口性好,是我国普通玉米发生基因突变形成的。
18、粉质型玉米:也叫软质型玉米。籽粒无角质淀粉,全部由粉质淀粉组成,形状象硬粒型玉米。
19、甜质型玉米:籽粒几乎全部为角质透明胚乳,含糖量高,品质优良,脱水后皱缩。
20、爆裂型玉米:籽粒小,坚硬,光滑,顶部尖或圆形。胚乳几乎全部由角质淀粉组成,加热后有爆裂性。
21、抓苗。覆膜种植须做到地面没有杂草和根茬,表土细碎松软,行距适中;可比露地适时足墒早播,等距穴播,浅播薄盖,种肥错开。
22、覆好膜。应选用透光率高、增温效果好、拉伸力强、抗撕裂、不易老化的低压聚乙烯线性薄膜、覆膜质量直接影响出苗、保墒、增温效果。要避免地膜被风损坏。
23、施足肥料。地膜覆盖给追施肥料造成困难,所以要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满足植株一生对养分的最大需求。
24、选择种子。要选择生育期适当、叶片上冲及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
25、合理密植。地膜覆盖种植密度一般比露地种植增加20%~40%,具体应依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而定。
26、药剂灭草。控制杂草是关键。覆膜前采用药剂灭草,一般每亩用38%阿特拉律0.2~0.25千克加乙草胺乳油150~200毫升,对水60千克,于土壤干燥时均匀喷洒于床面后立即盖膜。
27、防治病虫害。采用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及时防治二代黏虫和玉米螟。
28、加强管理。对于膜内种植的玉米田,如果是先播种后覆膜,苗齐后要及时开孔放苗,防治高温烧苗。放苗前先放风炼苗2~3天,然后按照放大不放小,放绿不放黄,阴天突击出,晴天避中午的原则放苗出膜,放苗后用土封严苗孔。如果是先覆膜后播种,要及时检查,发现有苗被压在膜下时,要及时扶苗出膜,再封严苗孔。对于膜侧种植的玉米田,要尽量靠近地膜播种。要充分利用膜侧种植的优点,在玉米需肥关键时期追肥,充分发挥覆膜玉米增产效果。
29、选择耐旱品种。选育和推广耐旱品种是提高干旱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
30、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不仅养分全,肥效长,而且改善土壤结构,协调水、肥、气、热,起到以肥调水的作用,因而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得有效措施。施肥方法以一次将氮、磷、钾及有机肥全部施入为最佳,既有利于保墒,又有利于肥料下渗,诱根下扎,增加作物的耐旱性。
2. 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母。
她善良、聪明、能干、充满爱心,是千千万万俄罗斯女性的优秀代表,对“我”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本章末尾用充满诗意的美好语言描写了外祖母的肖像和人品,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年过花甲的外婆跟三、四岁的“我”见面时的第一次“对话“生动活泼,风趣盎然。早已过不惑之年的高尔基,以三、四岁儿童的口吻、眼光、心理、行为,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反映当时的客观现实,深刻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十分成熟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语言简洁生动,非常口语化,非常适合人物的口吻和当时的语言环境;情节画龙点睛,人物栩栩如生。不仅本章,而且全部《童年》,具有这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童年》开篇就写得十分精彩。它可以摘出来绝不止一篇优美的散文。从译者加的标题就可以大体知道本章内容:一、“外祖母的出现”;二、 “父亲的去世和弟弟的降生”;三、“父亲的安葬”;四、“伏尔加河上的风光”。《童年》的每一章都是由许多篇这样的优美散文组成的。《童年》可以比拟为一串珍珠项链,而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比如本章就藏着好几颗这样的珍珠。第二章可以分三大块,也就是三篇优美、精彩的散文。它们可以分别标题为:“兄弟斗殴”、“凶残的外祖父”、“外祖父来病床看我”。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父。小说写外祖父毒打外孙们的凶残,令人惨不忍睹,毛骨悚然。后来他来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觉得此老头儿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虽然他的凶狠不能原谅,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特别是在读了第五章他在病中教阿廖沙“我”识字和讲人生哲理以后。第三章分四大块,即由四篇散文或短篇小说组成。它们也可以有明确的标题。一、“一双金不换的手”。伊凡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场购物时也会替外祖父省钱当小偷;二、“热闹的家庭舞会”,主角是伊万和外婆;三、“雅科夫的吉他”。他当然也是舞会的核心;四、“小茨冈的惨死”。别号“小茨冈”的伊万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养子,从他生下来被遗弃到他的惨死,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爱。小茨冈是个善良、勤劳、能干的小伙子,是“我”童年时最好的朋友。他的惨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两人直接有关,但根原还在于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会顽症。第四章着重写外婆,写她对上帝的虔诚,对人的良善、忠厚,对丈夫的容忍、体谅;写她的聪明, 能干,健谈,会跳舞,会讲童话;火灾里指挥若定,火灾后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妇和顶梁柱,是“我“最贴心最亲爱的朋友。小说对火灾场面的描写非常精彩。第五章可分上、下两篇: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讲自己的苦难身世。两人都是早年丧父的孤儿,都曾跟着母亲沿街乞讨,后来也都凭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而自立, 最后共同挣到目前这种小康家境;二、占更多篇幅的是外祖父教“我”识字和给“我”讲述自己的人生体念和生活哲理。他对“我”的好奇心有问必答,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透彻明了。第六章写大舅米哈伊尔为了争夺家产带领流氓冲击、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这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这个逆子的凶恶嘴脸和丑恶行径,也客观地暴露了千千万万小市民家庭的尖锐矛盾。在这次父子短兵相接的“战斗”中,阿廖沙“我”担任了火线侦察兵的脚色,写得有声有色,相当精彩,可以推出一篇标题为“我注视街上的敌情”的优美散文。这次“战斗”中善良的外婆由于“劝架”被醉酒的逆子的砖头砸伤了手,造成了骨折。第七章也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两个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为怀,赐福人类,主宰一切,洞察万物,外祖父的上帝专横跋扈,法力无边,严厉残酷,人人害怕。这种对比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展现出来,丝毫没有概念化的说教,写得十分精彩,耐人寻味。下篇主要写街上的所见所闻后的痛苦感受,顺便也重提留在家里的苦恼。“我”就是在这种家庭和社会环境下生活和成长的。上篇是写“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环境,下篇是写“我”家里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都是明显影响我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客观因素。这显然是上、下两篇合成一章的主要理由第八章也可分为上、下篇。上篇描绘了外婆讲童话的情景、本领和记录下来《隐士和勇士》这篇优美迷人的童话;下篇介绍了“我”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友,一个 不知真名实姓、只知外号“好啊”的“外人”和“怪人”,并且着重叙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上、下篇之间的内容通过“怪人”听外婆讲童话的场面联系起来。小说故意用若明若暗的手法,巧妙地让读者心领神会“好啊”和外婆的某种尴尬关系。“好啊”是他的口头禅,直译是:“好事情”。(93——109页) 第九章也可以分成上、下篇。上篇写“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小说很重视大人讲故事对儿童的影响。马车夫就常给“我”讲故事,虽然他的讲故事本领比外婆、外公差多了。本章最精彩的情节是“我”与三兄弟的友谊。下篇写“我”和 “三个小少爷”的友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一个人“心灵面貌“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小说如实地写了“我”对三个小少爷的好感和羡慕。外婆支持“我”和三兄弟的友谊,但外祖父、三兄弟的父亲上校奥夫相尼科夫禁止他们交往,甚至马车夫彼得也坚决反对。马车夫跟“我”因此发生了争吵,这次“争吵”成了联结上、下两篇的纽带。第十章写“我”母亲的突然回家和新产生的家庭矛盾。一个年轻丧夫、留有幼子、任性好强的不幸女人,在多年离家之后带着痛苦回到替她抚养儿子的、孤苦年迈的父母家长住,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和冲突,是不言而渝的。尤其是她的婚姻大事,过去就是、现在仍然是父女矛盾、冲突、争吵、闹架的焦点和导火线。小说先是详细地写了母亲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接着写了母子之间因为“背诗”而爆发的一次争吵;最后又重点写了父女之间因婚姻问题而爆发的一次大闹架,外祖父气得跪在女儿面前,接着又无故把外婆打伤。争吵和闹架成了家常便饭;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这样打发日子! 第十一章主要写母亲回来后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亲与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虽然用笔不多,写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说又止;其次写表哥萨沙的逃学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怜的孤儿,他没有亲母,继母对他不好。小说对他的逃学写得非常生动具体。但本章的重点内容还是外婆给“我”讲父亲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第十二章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写“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己心灵造成的创伤,写这两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家不断,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母亲再嫁的事实。可以说,家庭矛盾主要表现在“我”和母亲之间。也重点写了上学读书,特别写到一位热爱儿童、循循善诱的教育家。第十三章写外祖父与外婆分家过日子,写“我”捡破烂为生,写“我”与几个小朋友去河边偷木板卖钱,写这些小伙伴们艰难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谊,写母亲的死,最后,写“我”不得不走向“人间”。所有这些内容,乍看很零乱,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因为它们都在写一个“穷”字。《童年》的悲剧是以母亲之死这悲惨的一幕结束的3. 哪些有关根的词语
根本、根子、扎根、根据、根究、须根、年根、根由、根脚、主根、城根、宿根、根系、根基、病根、墙根、根治、直根、牙根、祸根、根雕、气根、归根、孽根、根苗、慧根、票根、块根、方根、根除、词根、除根、银根、六根、根底、根源、根瘤、断根、生根、根绝根号、存根、追根、根式、假根、节根、反根、渔根、根固、根茎、根嗣、髻根、根援、根证、娼根、根机、高根、根萌、根尘、绝根、根际、泉根、讬根、植根、根着、膻根、根祖、根蒂、有根、稚根、脱根、中根、善根、字根、乱根、颡根、根行、心根、尘根、根体根性、根值、地根、根鞁、一根、夙根、根苑、桑根、祖根、根缘、根荄、岩根、起根、脑根、根地、金根、根车、同根、松根、秋根、根牙、腾根、根生、根皮、情根、根蟊、盐根、附根、身根、根水、鼻根、根须、篱根、筋根、利根、根素、羶根、根勘、柱根、上根
4. 根与什么有关
分子式题:碱,氢氧根(一OH),NaOH氢氧化钠,KOH氢氧化钾等。
硝酸根(一NO3),硝酸盐,kNO3硝酸钾,NaNO3硝酸钠等。碳酸根一2CO3)碳酸盐,CaCO3碳酸钙Na2CO3碳酸钠等。
硫酸根(一2SO4)硫酸盐,CuSO4硫酸铜,CaSO4硫酸钙等。
铵根(十NH4)铵盐,NHCl氯化铵,NH4NO3硝酸铵等。
5. 根什么有关
带“火”字旁的字一般与火和光有关。
解析:“火”一般指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所以带“火”字旁的字一般与火和光有关。
如:烤、炖、燎、焚、灼、煜、燥、烃、炽、烙、炝、烛、煅等。
扩展资料:
偏旁是从造字构形的角度定义的,习惯上有“左偏右旁”的说法,这是采用“两分法”对汉字进行结构分析得出的认识。由于汉字结构复杂,许多汉字并不是左右结构的,所以,不再区分左右,一律称之为“偏旁”。
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如:“位、住、俭、停”中的“亻”,“国、固、圈、围”中的“囗”,“偏、翩、篇、匾”中的“扁”,都是偏旁。
传统的汉字结构学说里,根据汉字的构成单位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合体字两类。独体字(日、月、牛、羊、上、下等)由笔画构成,合体字(休、取、涉、森、竿、架等)则由偏旁构成。
所以,偏旁是传统汉字结构学说里的一个名称,如“休”中的“亻”和“木”,“取”中的“耳”和“又”,“架”的“加”和“木”等。
偏旁由笔画构成,比笔画高一个层次。偏旁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如是否成字的,是否复合可再分的等。
6. 根有哪些认识
第一是自然根源。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也即是说,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是“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征服的”自然力对原始人的压迫。
第二是社会根源。人类进到阶级社会以后,除了自然力量的压迫以外,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最主要的根源是由于私有制而产生的异化劳动和阶级压迫,人们受这种社会的盲目的异己力量的支配而无法摆脱,人们存在着旺盛的宗教需求。同时,削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也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重要精神手段。
第三是思想(心理)根源。宗教观念和宗教思想一旦产生,就成为独立于世俗物质生活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渗透和扎根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领域之中。由于劳动者对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和绝望,那些不能掌握自己命运或者再度丧失自己命运的人们,把宗教作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从而宗教就成了成为这些人们的精神慰藉。
7. 根的基本作用
1、输导作用
植物的茎具有输导的作用,其根系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并沿着茎自下而上输导给地面上的叶片、花朵、果实等部位,并且将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茎自上而下运输到根系和其它部位,有利于植物生长繁茂。
2、支持作用
植物的茎有支持作用,茎内部具有发达的机械组织,能够支撑着枝叶、花、果的全部重量,使枝、叶、花、果的排列更加合理美观,而且茎还可以抵御由风、雪、雨等自然变化而出现的压力。
3、贮藏作用
植物的茎具有贮藏作用,茎可以储藏淀粉、糖类、脂肪等营养物质,并供应给植株利用,而且还能贮藏黏液、乳汁、松脂等生理代谢的废物,此外球根类植物的茎,可以发育形成地下变态茎,属于繁殖器官。
8. 跟什么有关的根
牛大力根未成薯前的薯。
成薯后变起扑(薯形和品种有关,有短节起扑结节串状、有长条结节如木薯;),牛大力薯条成薯一般较深,浅处多形成侧根,多年后侧根也可长成薯条
牛大力,别名猪脚笠、金钟根、山莲藕、倒吊金钟、大力薯。为豆科豆科崖豆藤属植物,美丽崖豆藤Millettia specisoa Champ.。牛大力以根入药,主要成份为蛋白质、淀粉质及生物碱等。
9. 关于根的资料
原料及配方
猪头 25kg 茴香 13g
花椒 35g 大葱(净) 500g
大料 50g 鲜姜 125g
桂皮 75g 盐 1.25kg
生产工艺
(1)去掉猪头上的毛,挖净耳毛等杂物,洗刷干净。再挖出口条,将猪头劈开,取出猪脑,浸泡在清水中,排出血渍,然后用温度为80℃的水浸泡,15~20min即可。
(2)装锅前要检查猪头的老嫩程度 ,老点的放在下面,嫩点的放在上面。然后放入水和调料。先用大火煮沸,1h后改用小火,前后共煮2~3h,以能用手将骨肉扒离为准。掌握火候与时间很重要,火大了,时间长了,猪头煮烂,降低出品率;火小了,时间短了,产品的色、香、味俱差。
(3)猪头出锅以后,拆除骨头和天梯,挖出眼球,再将肉放入原锅中煮制。回锅煮制是使猪头肉再进味,并达到消毒的目的。以小火煮15min即可。
回答者:文杉之思念 - 助理 二级 1-7 10:08
我找了好多资料,你一条一条看
1:≮美食原料≯
雄性猪头1个(约4000克),常用调料适量。
≮美食做法≯
1、将猪头治净后劈开,割除耳圈、眼角、淋巴结块、鼻肉软骨及杂物。猪脑另作它用。将剔去骨的猪头肉切成5块,放入清水中,反复刮洗,去尽杂物血污后,放清水锅中焯水20分钟,再捞出洗净;
2、将焯水洗净的猪头肉放清水锅中连同头骨一起煮开,撇去浮沫,煮至五成熟。捞出稍凉,改棋子块,汤倒入盆内澄清待用;
3、另取净锅上火,加白糖炒成糖色,盛入碗内待用。接着将澄清的原汤放入锅中,放入猪头肉,加糖色、酱油、白糖、精盐、绍酒调好色。用纱布袋装入八角、花椒、小茴香、丁香、桂皮、葱姜,扎好放入锅中,小火将猪头肉焖至酥烂,除去浮油,然后大火稠浓汤汁即成。
≮美食特色≯
色泽红润,香糯浓醇,咸甜适度,肥而不腻。
2:卤猪头肉
原料: 猪头1个,葱段250克,姜片250克 豆蔻5克 沙姜10克,甘草5克,花椒10克,陈皮10克,丁香5克,桂皮10克,精盐25克,麻油20克,白糖75克,绍酒100克,大料10克,草果10克,小茴香10克,酱油100克。
制法: (1)将猪头镊净毛茬,洗净,剔去头骨,劈成两半,放入冷水锅内煮约30分钟,取出用冷水洗净。
(2)锅内放上竹垫,注入清水,加入精盐、酱油、白糖、绍酒、葱段、姜片,用洁净纱布袋把花椒、大料、桂皮、草果、沙姜、丁香、豆莞、甘草、小茴香装起,扎好口,放入锅内烧沸,改用小火熬约40分钟。待各种香料充分出味后,放入煮过、洗净的猪头肉,烧沸,改用小火煮约3小时,待猪头肉熟烂,捞起冷却。
(3)将卤好的猪头肉取出,抹上麻油,以保持油润,食用时切片装盘,浇上少许卤汁即成。
特点: 肉色红润,质地软嫩,卤味浓郁,醉香味美。
3:白猪头肉
白猪头肉是长治一带群众喜食的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卤肉制品。据说,古时潞安府(今长治市)东街香角巷孙家上一辈人,在外地学制腊肉和猪头肉的手艺,有一次,在卤猪头肉时却忘了放酱油,当师傅发觉时,肉已煮成八成熟。师傅让他立即捞出来用凉水冲泡,想找一个补救的办法。如果再放上酱油卤制,时间短了上不了色,时间长了肉就会脱骨并化成肉糜。他们坐在那里一天一夜也没能想出一个好办法。第二天一大早,师徒俩发现浸泡后的猪头肉,色泽洁白,肉质脆软,表皮起光发亮,香味扑鼻。切成片,用蒜泥拌食,感到清香可口,肉味独特。后来,孙家就在长治街头做起了卤“白猪头肉”的营生,一二代一代传了下来。现在,年已七旬的孙老师傅,用祖传秘方卤制的白猪肉闻名上党地区。在1960年山西省晋东南地区财贸技术比武大会上,他精心制作的白猪头肉,夺得了“头蹄、下水卤制品”项目中的第一名。加工白猪头肉首先是要选好猪头,然后将松香用火化开,将猪头刷上松香,待松香冷却后,即可将松香剥去,放在冷水中浸泡,最后将猪头各处的细毛用烙铁烧红烫掉。洗净后将猪头从中一破两半,并割去耳根洗净。将放有老汤的卤锅上火,放入猪头,不加任何调料,煮两小时即可。将浮油撇去,捞出猪头,放入冷水中浸泡成白色即成。食用时,将干净湿布铺在案板上,取猪头肉,用鱼肚刀将肉片成象包装纸一样薄的云彩片,片越大、越薄越好。将片好的白猪头肉,放入小盆内,放适量的精盐、黄瓜片、韭菜段、姜蒜汁(姜、蒜泥、醋)和香油拌匀盛入盘内即可食用。其特点是:肉白质脆,片薄如纸,辛辣爽口。
4:猪头肉特点:外形美观,色泽褐红光亮,味道浓香,富含胶质蛋白,肥而不腻。
制法:
1.酱猪头肉的作法与酱肉、酱肘花基本相同。要用新鲜的猪头(冷冻者次之,老母猪、老公猪的头一律不用),要挖净眼毛、耳根毛,除净污物、肉枣等杂物,劈为两片,刷洗干净,入清水锅中煮沸,换汤再煮,以去除异味。
2.煮时要根据猪头的份量加上适量的食盐、酱油、花椒、大料、茴香、桂皮、葱、姜等调料(香料可装纱袋内),待煮至六七成熟时,捞出并乘热去骨,即成猪头坯子。
3.将拆骨的猪头坯子码放在另一锅内,中间需留"汤眼",放入煮肉老汤,兑适量清水,使咸淡适度,再加上上述调料,加锅盖酱制。
4.酱制猪头肉的火候十分重要。开始要用大火煮制90分钟左右,然后逐步撤火,在汤回头时加入适量料酒,再改用文火煨制到熟烂。出锅时,动作要快速、准确,否则会把肉搞碎。酱制时间一般为4小时左右。
5.出锅时要把猪耳朵和拱嘴压在下边,使之呈不规则的方块状。捞完肉后,汤内加适量味精,并乘热将猪头肉刷上一层酱汁即成。
5:制作方法: 1.原料整理:选用京东八县一带的猪。这种猪个头不大,重50千克左右,皮薄肉嫩,没有大膘。酱猪头肉选用鲜猪头,用松香去毛,再放进开水中去掉松香,然后将猪头下颏的肉皮挑开,打开牙板骨,将骨头劈开,泡在清水中过一夜,刮洗干净后,用开水烫洗,去掉小毛和毛根。 2.辅料:大料、桂皮、小茴香和绍兴黄酒。 3.制作:先将选好洗净的猪头肉坯,放置在烧开的老汤锅内,旺火煮至七成熟取出脱坯,清掉煮汤中和沫子,再把猪骨头铺在锅底,把煮好的肉码在上面,放入装有新佐料的纱布袋,添足水,旺火煮1.5小时,慢火煮1小时,焖0.5小时,最后把剩下的少量酱汁均匀地擦在酱猪头肉的皮上,使之光洁透亮。 产品特点:色鲜味美,熟烂不碎,皮有弹性,夹在烙饼里吃,味道厚,不肥不腻,皮和肉两味俱佳,老幼皆宜。冷盘下酒,旅游野炊,均自适宜。
6:【菜名】 宿迁猪头肉
【所属菜系】 江苏菜
【特点】 肥肉酥烂,精肉鲜香,味纯而嫩,香气芬芳。
【原料】
猪头一个(约2500克)。 精盐30克、茴香7.5克、桂皮7.5克、酱油40克、甜面酱50克。
【制作过程】
猪头泡入水中洗净,镊去细毛,割下双耳,去掉猪眼圈、嘴唇、耳圈、鼻子、脸劈成两块,下巴劈成3块,再放入水中浸泡,漂去血水。下水锅煮半小时,捞出洗净切成块。取锅上火放油,下甜面酱炒成甜酱色,加入卤汁,放入肉块、茴香、桂皮、酱油、精盐及清水,先用旺火烧沸,再用炆火煮约3小时至肉酥烂即成。
7: 猪头方肉
猪头方肉始产于上海,亦称“五香猪头方肉”,有近30年历史,系仿照西式火腿的原理,并利用西式火腿的模型而创造的一个新品种,所不同的是以猪头肉为原料,成品每只重约3.5千克,价廉物美,改变了猪头肉的形状和口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猪头方肉分“红”、“白”两个品种,前者在辅料中多加红酱油,成品呈深红色,后者则增加盐的用量,酌量使用白酱油,成品色泽较淡。食用时切成片状,具有西式产品形状和风味,又便于携带和保管,是大有发展前途的大众化肉制品。
原料配方 猪头肉50千克 葱130克 姜130克 茴香130克 桂皮100克 丁香15克 白酱油4~5千克 味精30克 白砂糖1.5千克 粗盐1.5千克 硝酸钠15克
制作方法
1.白烧:将猪头肉倒入锅内,加水至淹没的平面时为止,加入少量硝和盐0.5千克,用旺火烧沸,用铲刀翻动原料,撇去浮油杂质,用文火焖煮1.5小时,焖至容易拆骨时,取出用冷水冲浇退热,拆去大骨,去净小骨、碎骨,挤去眼珠,刮去唇衣,拣出牙床肉,操作时注意保持坯料完整。
2.红烧:锅内先垫满竹篾,防止原料贴底烧焦,如用老汤,不宜加过多。将葱、姜、桂皮、茴香分装于2个小麻布袋内,置于锅底,再放入坯料,皮向上,肉向下,一层一层放入,每层洒一些盐,坯料放舀后,加入绍酒、白酱油及去净杂质的白烧肉汤,汤的加入数量,以掌握低于肉体3厘米为度,盖好锅盖,用旺火烧煮1小时20分钟左右,不必加以翻动,待坯料酥烂时,加入白砂糖、味精,再用旺火烧煮10分钟左右,即可出锅,稍预冷却,以待装模。
3.装模:模型为铝质方形合,有盖。先在模型内垫以白布,必须摊平。将坯料摊于工作台板上,割下鼻肉、耳朵,切成与模型相适当的块状,用手揿入,将皮贴于模型四周,互相联结,中间揿入鼻肉、耳朵、碎肉,精肉与肥肉搭配务求均匀,待基本装满时,上面复以整块坯料,再盖上白布及模型盖,压紧弹簧。装舀后,先侧放,使其流出内部汁液,再压缩,平放于阴凉通风处,经过12小时冷却,开模取出即为成品。
产品特点 成品长方形,结实坚硬,长23厘米、宽12厘米、高3厘米,色泽金黄、皮面无毛,肉内无骨,味鲜爽口。
8:
【特点】 色泽棕红,汁浓味醇,肉质糍糯,豆渣酥香。
原料:猪头肉750克、豆渣200克。 姜、葱各20克、花椒3克、胡椒2克、八角5克、草果3克、料酒25克、醪糟15克、冰糖汁25克、盐3克、酱油20克、猪油50克、味精1克、清汤500克。
【制作过程】
猪头洗净,去尽毛、骨渣,入清水锅用旺火煮五分钟捞出,用清水冲洗后,改切大菱形块。姜、葱拍松,用于净纱布将姜葱、花椒、胡椒、八角、草果包好。在大口砂锅中,放清汤,加料酒、醒糟、冰糖汁、盐、酱油和香料包,再放入猪头骨,猪头骨上放改切好的猪头肉,用旺火烧开,然后将锅口用草纸封严烧约4小时。磨细的豆渣,上笼蒸10分钟取出晾冷,用净布包起,挤去水分。锅置火上,下猪油烧热,放入豆渣用微火炒至豆渣酥香起锅。揭去砂锅封口草纸,捞猪头肉装盘,将烧肉原汁滗入炒锅中,放入炒好的豆渣和味精,拌匀淋于猪头肉上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