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卉是从18世纪开始传入到西方的(19-20世纪,西方花卉中心逐渐移到)
1. 中国花卉是从18世纪开始传入到西方的
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期间,经历了汉代初始期、南北朝发展期、隋唐兴盛期、宋代极盛期、元明成熟期、清后代衰落期等阶段。这种古老的艺术以群体传承的方式,见证着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进程以及历代风土民情的变迁。它早已成为民众寄情花木、以花传情、借花明志、装点生活的重要载体 。
中国是东方式插花艺术的起源国,自隋唐时期始,中国传统插花传入日本,对日本花道的发展影响巨大。而其追求线条美、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美的创设、简约环保的创作技法等,对近现代西方插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末以后,传统插花艺术衰微停滞,改革开放后,插花艺术得到快速的恢复与发展,但传统插花仍然鲜为人知。传统插花艺术面临传承的困境 。
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插花的显著特点是花枝较少,选材时重视花枝的美妙姿态和精神风韵,喜用素雅高洁的花材,却并不像西方插花那样讲究花朵一定要丰满、硕大、色彩鲜艳。造型时讲究线条飘逸自然,构图多为不对称均衡,利用不多的花枝,通过宾主、虚实、刚柔、疏密的对比与配合,轻描淡写,清雅绝俗,以体现大自然中固有的和谐美,悉心追求诗情画意 。
2. 19-20世纪,西方花卉中心逐渐移到
答:玫瑰原产是中国。
在古时的汉语,“玫瑰”一词原意是指红色美玉。长久以来,玫瑰就象征着美丽和爱情。它是中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素有“花中皇后”之美称。是爱情的最佳代言者,也是情人节各大花店最畅销的花。
在中国,玫瑰则因其枝茎带刺,被认为是刺客、侠客的象征。
3. 中国的花卉对西方的贡献
1.农产品:以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畜产品、粮食和食用油籽等为主。
2.通信产品: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
3.钢铁:焦炭.钢坯.铁合金.钢丝及制品等。
4.陶瓷
5.机电
6.服装.纺织品
7.冶金原料
8.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最多的4 类技术领域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
9.汽车零部件
10.能源产品:煤
11.林产品
12.建材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及制品产业,主要由非金属矿业、建筑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材料产业组成,产品主要用于建筑、汽车、化工、轻工、电子、国防工业等行业。
13.原料医药用品
14.工程机械产品等等。
4. 在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兴盛期是
一、宋前蹴鞠简况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即"蹴",踢的意思。"鞠",球,即古代的足球。
汉代的《西京杂记》、《盐铁论》、《蹴鞠新书》、《刘向别录》中都有关于蹴鞠的记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蹴鞠之习依旧流行未衰。
唐代时,蹴鞠仍是一项很普遍的运动,杜甫有诗曰:"十年瞰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但是,却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三:
(1)有了充气的球:《宋朝事实类苑》中载:"颜师古注霍去病芽域踢鞠云:'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蹴蹋而戏也。
'颜谓鞠乃如此,至晚唐己不同矣。"徐坚《初学记》:"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纤结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2)设立了球门:《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二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岂非时鞠之变欤?"
(3)踢法多样:双球门踢法:唐人仲无颜《气球赋》中有记载。
单球门踢法:从《蹴鞠图谱》中可窥一斑。无球门踢法:一人或几个人单独踢,称为打鞠;二人对踢叫白打;三人以上共踢称为场户,如三人场户、四人场户。
二、宋代蹴鞠的新特色
宋代蹴鞠在唐代蹴鞠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体现了宋代的特色。
主要有如下:
1.鞠球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朝事实类苑》中记:"归氏子弟嘲皮日休云:·八片尖斜砌作球,火中 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间接地记述了唐代的鞠球。它已不是以前的由两片球壳合成,而是由六片或八片尖片缝成。
《宋朝事实类苑》又记:"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喜跳跃,然亦有不同。"宋代时,球用10张或12张牛皮缝成。"用十张牛皮缝做一大气球去踢"是当时官员想使公务轻松化时常用的一个比喻。陈元靓曾言:"十二香皮,裁成圆锦。"《蹴鞠谱》说其工艺"密砌缝成侵不露线角,嵌缝深窝,梨花可戏,虎掌堪观,侧金钱短难缝,六叶桃儿偏羡。
"宋代鞠球的这种变化,使球更易踢,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人来踢。同时,它也反映了宋代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2.宋代取消了双球门踢法
唐代的双球门,对抗性较强。宋代仅保留单、无球门踢法。对抗性减弱,这是蹴鞠运动的退步,但是它的表演性增强,使得宋代的蹴鞠逐渐向杂耍方向发展。
3.宋代球技增强,向着技巧性、准确性方向发展。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载:"左右军筑球。殿前旋立球门,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左军毬头苏述长脚朴头红锦袄,皆卷脚 头,亦红锦袄十余人。右军毬头盂宣并十余人,皆青锦衣,乐部哨笛杖鼓断。
左军先以毬团转众小筑数遭,有一对次数 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毬与毬头,打大月兼过毬门,右军承得毬,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毬头依前供毬与毬头,以大月兼打过,或有即便复过者胜。胜者赐以银蛊锦彩。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也,不胜者球头吃鞭,便加抹枪。
"
唐代用"挟"接对方的球,宋代用"踢" 来接,这是比较先进的。能准确地将球踢过又高又小的球门,确实不易,可见技巧之高。
宋代蹴鞠家归纳出了肩(肩如手中持重物),背(用背慢下快回头),拐(拐要控膝蹲腰取),搭(用伸腰不起头),控(控时须用双眼顾),捺(用肩尖微指高),拽(时且用身先倒),膝(右膝左手略微高),拍(胸拍使了低头觑),月兼(何必频频问绿杨).这"十踢法"。
这样的踢球技术,已接近于现代足球运动技术。
4.宋代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组织,且有严格的社规。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把民间球会称为"齐云杜"或"圆社"。"齐云社"直到明代施耐庵写《水符传》还提到。南宋掌故家陈元靓曾言:"若论风流,无过圆社","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
"
球社的产生,一是因为蹴鞠技术难以掌握,需专门学习和长期演练,于是专门研究、传授踢球技术的市民社团便应运而生。二是城市经济文化的发达,踢球人数日增,要求蹴鞠运动行业化,有组织化。
在齐云社中,有严格的社规,如《齐云杜规》对运动员修身养性作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明师,要口决……,同时提倡运动卫生。
这就使宋代趴鞠运动日益规范化、组织化、科学化。
5.专门歌咏蹴鞠的作品出现。
在《事林广记》中有"圆社市语",它共用中吕宫《紫苏丸》、《缕缕金》、《好女儿》、《大夫娘》、《好孩儿》、《赚》、《越恁好》、《鹘打兔》、《尾声》九支曲牌来歌唱蹴鞠运动。
蹴鞠被宋代城市中流行的音乐样式传颂着,足见它在市民生活中的影响。
6.宋代整个社会都很普及蹴鞠。
宋代的整个社会阶层,上至皇帝、宫室,下到城市百姓,都乐此不疲,这由宋人笔记、现宋代遗存中可见一斑。
《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戊子,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
《宋史·李邦彦传》"邦彦俊爽,……能蹴鞠……自号李浪子"
《三朝北盟会编》(邦彦)"尝自言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毬……"
《东京梦华录·驾辛宝津楼宴殿》记"琼林苑宴殿南面有横街,牙道柳径,乃都人击毬之所。
"
《西湖老人繁胜录》:"宽阔处踢球。"
《梦梁录·社会》"更有蹴鞠、打球、射水弩社,则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
《都城纪胜·社会》"又有蹴鞠打球社……"
《武林旧事·诸色艺人》中"蹴毬",列出了范老儿等五位高手之名。
现今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存有两面相同的宋代蹴鞠纹铜镜。
河北邢台出土的宋代白瓷枕绘有儿童蹴鞠的景况。
现存有宋代妇女踢球的陶瓷枕。
以上所列仅为宋人生活情景的点滴反映,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蹴鞠在宋代的普及。
7.宋代蹴鞠附着了商业气息。
由于蹴鞠深受人们欢迎,不少商人便借此做文章。一位叫黄尖嘴的商人,开设了一间"蹴球茶坊"。一位卖油的老板将其店唤作"角球店",这虽是一种促销手段,也反映了市民们对蹴鞠的喜好。
由于赋鞠踢法多样,观赏性强,有些商人适应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它引入商业机制,以吸引游客,如《武林旧事·放春》"将苑使有小圃不满二亩,而花木合匝,亭树奇巧,春时悉以所有书画。顽器冠花器弄之物,罗列满前。且立标杆射垛及秋千梭门门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
三、宋代蹴鞠普及的原因
一定社会现象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大背景,也必有其产生的原因。
现就宋代蹴鞠的兴盛,试做以下简析:
1.蹴鞠具有健身的功能
蹴鞠可强身体,体育史家称它"运动肢节,善使血脉调和,有轻身体之功,胜华伦五禽之戏。"所以它易为人们所接受。
2.蹴鞠具有助兴的功能
宋代后宫举行宴会时,常有蹴鞠表演,以助兴。
比赛时,常常是皇帝、后妃边吃边看,大臣们在一旁陪待。
3.蹴鞠具有阶梯的功能
谈到因球技高超而得赏识。且飞黄腾达的来人时,人们都会想到高俅,《挥尘录》载:"(王晋卿〕至晚遣俅贾往,值王在园内蹴鞠,俅候报之际,睥睨不言。
王呼令对蹴,深惬王意,大喜,呼隶辈云:'可传语都尉,既谢蓖刀之贶,并所送人皆辍圄矣。'由是日见亲信。逾月王登宝位,眷渥甚厚,不次迁拜,其侪类授以祈恩,上曰:'汝曹争如彼好脚迹那!'数斗间建节,寻至使相,思幸无比。"
无独有偶,在《宋朝事实类苑》中载:"国朝士人柳三复最能之,丁晋公亦好焉……,初柳为进士,欲见晋公元由,会晋公蹴后国,柳往伺之,毬果并出,柳即挟取。
左右以告,晋公亦素闻柳名。即召之,柳自们怀所素业,首戴毬以人,见晋公再拜者三,出怀中书,又再拜、每拜辄转至背方向膂既起复在 头上,晋公大奇之,留为门下客。"《刘贡父诗话》)
4.蹴鞠具有联络感情的功能
宋代从皇帝到大臣都有许多善踢球的,《宋大祖蹴鞠图》画的就是太祖与其余五人蹴鞠游戏的情景。
叱咤风云的皇帝,走下了宝座;恭敬不违的大臣们暂时抛开了君臣大礼,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蹴鞠。
5.制球工艺的改进,踢法的变化,使球更易踢。
用牛彘胞充气,球壳由12张片缝成等,增加了球的弹力,单球门或无球门的踢法,不受场地、人数的限制。
所以这种自由的娱乐方式颇受大众欢迎。
6.宋代商品经济的推动
宋代商品经济的勃兴,城市的繁荣,为市民产生新的精神生活需求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蹴鞠适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又为宋代特有的市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内容。
"再坐千宫花蒲头,御香烟上紫云楼。
万人同向青霄望,鼓笛声中度彩球。"
这就是对宋代蹴鞠的精彩描写。虽然宋代以后(尤在明清)受理学的影响,蹴鞠运动逐步走向沉寂。但是宋代时鞠在中国体育史上仍有一席之地,它是中国足球史上大写的一笔。
5. 我国花卉栽培历史悠久最早记载花卉的典籍是
没有甲骨文。
艺
藝 yì
〈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上是“木”,表植物;右边是人用双手操作。又写成“埶”,从坴( lù),土块;从丮( jí),拿。后繁化为“藝”。“艺”从“帅”,乙声。本义:种植) 同本义 [plant;grow]
艺,种也。——《说文》
艺麻之如何?衡从其亩。——《诗·齐风·南山》
不能艺稷黍。——《诗·唐风·鸨羽》
艺山林也。——《左传·昭公十六年》
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上》
以艺粟菽。——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艺蔬自给。——清· 张廷玉《明史》
又如:艺植(耕种;栽植);艺人(耕种的人);艺圃(种植花卉园圃)
词性变化
◎ 艺
藝 yì
〈名〉
(1) 技能;才能 [skill;craftsmanship]
求也艺。——《论语·雍也》
艺天下无双。——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艺天下第一。
惜罗程艺。
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球艺;艺业(学术技艺);艺高人胆大(指人才技高超,故能不惧险阻,勇往直前)
(2) 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古代教学科目 [artistry;skill]
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
(3) 指经籍称《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六艺 [classics]
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班固《汉书》
又如:艺学(指经学;文章典籍之学)
(4) 艺术 [art]。
如:艺苑青钱(比喻文辞出众);艺文(指文学艺术之林)
(5) 极限 [limits]
骄泰奢侈,贪欲无艺。——《国语·晋语》
又如:艺极(标准,限度)
(6) 标准;准则 [standard;norm]
用人无艺。——《国语·越语》
藝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录“艺”字头,请参考“藝”字。)
【申集上】【艸】 藝·康熙筆画:21 ·部外筆画:15
〔古文〕秇【唐韻】魚祭切【韻會】倪祭切,音蓺。才能也。【禮·禮運】月以爲量,故功有藝也。【註】藝猶才也。
又【周禮·天官·宮正】會其什伍,而敎之道藝。【註】藝謂禮、樂、射、御、書、數。
又【書·舜典】歸,格于藝祖。【傳】告至文祖之廟。藝,文也。
又【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觀藝於魯。【註】六經也。
又【左傳·文六年】陳之藝極。【註】藝,準也。【司馬相如·上林賦】藝殪仆。【註】所射準的爲藝。
又【家語】合諸侯而藝貢事禮也。【註】藝,分別貢獻之事也。
又【晉語】貪欲無藝。【註】藝,極也。
又姓。【通志·氏族略】有藝氏。
又與蓺通。【韻會】種也。【書·禹貢】蒙羽其藝。【傳】兩山巳可種藝。【孟子】樹藝五穀。
又【韻補】五結切,叶音臬。【丘遲·思賢賦】備百行之高致,談九流之洪藝。諒可雜而非染,跡每同而常別。
6. 中国花卉是从18世纪开始传入到西方的吗
十七世纪中叶,昙花由荷兰人引进台湾,进而传入大陆,其夜间短时间开花的特性,一直传续下来,代代不息。
昙花传入我国不过三百多年,所以描写昙花的诗词没有其他花卉多,但这并不妨碍昙花那令人心悸的美丽。清雍正元年进士、曾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的范咸,入台之后即被昙花的美艳圣洁所倾倒,写诗赞曰:
一茎数蕊尽丛生,粉晕檀心画不成。
静态雪花堪比洁,幽香莲叶与同清。
已蠲浓艳消尘劫,应散诸天入梵声。
传是西方来小种,净因我亦未忘情。
——《昙花》
7. 最早传到西方的花卉
1、空中花园:公元前七世纪的“悬园”,亦称“空中花园”,是历史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顶上有殿宇,树丛和花园,山边层层种植花草树木,并用人工将水引上山,做成人工溪流和瀑布,远观好似将庭园置于空中之感。
2、柱廊园:公元五世纪希腊解除波斯侵略威胁之后,逐渐有人渡海东游,从波斯学到西亚造园艺术,把果蔬园进一步建成装饰性庭园,施以花木栽培,发展为住宅内规则方整柱廊园形式。
3、圣林:早在埃及就已流行的一种依附于神庙的园林,即在神庙四周种植造林形式的神苑,旨在使神庙具有神圣和神秘之感。
4、阿多尼斯园:在祭祀阿多尼斯之日,为凭吊阿多尼斯在天之灵,雅典妇女们模仿流星雨叙利亚的形式,在屋顶建起阿多尼斯像,并在像的四周并排放置土罐,其中播种茴香、莴苣、小麦、大麦及其他发芽的植物种子,这些绿色的小苗好似圣洁的花环,表达对爱神的祭奠。
5、洞府:布置在花园最富野趣的地方,人工向自然过渡的转折点,常用大嘴怪兽渲染,诗人感到神秘,甚至恐怖。
6、波斯庭园:八世纪被回教徒征服后,波斯庭园开始把平面布置成方形“田”字,两条垂直相交且高于庭院地面的苑路将庭院分成四个部分,交叉处设紫色花砖镶边的浅水池或爬满藤曼的凉亭水池,以象征天堂。
7、巴洛克风格:在文艺复兴后期,庄园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园林建筑上反映出巴洛克的特点,特征是大量的使用蜿蜒的曲线,具有强调动感的雕塑,各式各样的喷泉和跌水。特点:(1)反对墨守成规的僵化形式,追求自然奔放的格调(2)倾向于繁琐的细部装饰,喜欢用曲线加强立面效果(3)爱好以雕塑或浮雕作品来完成建筑物华丽的装饰。
8、洛可可风格:十八世纪上半叶,在法国的一书中流行洛可可风格,洛可可风格提倡情感和性灵,对抗古典主义的理性;提倡柔媚和轻松,对抗古典主义的肃穆庄重;提倡顺应自然,对抗古典主义人为做作,强加意志于自然。
9、隐垣(哈哈墙):园边不筑墙,而挖一条宽沟,既可以起到区别园内外、限定园林范围的作用,又可防止园外的牲畜进入园内。在视线上,园内与外界却无隔离之感;极目所至,远处的田野、丘陵、草地、羊群,均可成为园内的结晶,从而扩大了园的空间感。
10、节结园:主要是方形、长方形等规则形的模样绿丛植坛,用低矮的绿篱植物如黄杨等修剪成各式各样,并用它们组成几何图案,绿篱植物以外的部分用有色的沙砾或矮草来填铺。这种形式的园地在英国成为节结园。
8. 中国花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传入到西方的
最早被传中国入欧洲的花卉是桃花、萱草。桃花、萱草约在2000年前传入欧洲。中华民族自古喜爱花卉,2500多年前的《诗经》就描绘了大量观赏植物——桃花、菊花、芍药、萱草(谖草)等。中国的观赏植物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原产中国的桃花、萱草约在2000年前就传入欧洲。18世纪下半叶,西方通过各种途径从中国输入的花卉和观赏树木包括蔷薇、月季、茶花、菊花、牡丹、银杏、荷包牡丹、槐树、臭椿、栾树等。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