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是干啥的(王冕是什么人?)
1. 王冕是干啥的
答:王冤说柜子歪了,这个歪出自《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第七期,王勉自弹自唱关于男人的搞笑事,其中有一句说“你给我放下,亲爱的,你给我说明书干嘛?这个柜子装完就是歪的..”,很多观众秒懂这个梗,也有人不懂,一听是歪的,以为要在柜子上做什么男女苟且之事...其实这个歪的意思是“男人在女人面前喜欢不懂装懂,表现自己的男子气概,结果到头来柜子没按照说明书安装,装坏了,晃晃悠悠的,还嘴硬”。
2. 王冕是什么人?
儒林外史中王冕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他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格调高卓,磊落洒脱。他自幼就很有才,自习能力超强,而且十分洒脱,不拘于时,不慕名利。
王冕还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在一开始放牛时,他就经常把好东西包好,带回家给母亲吃。后来也多次提到他赡养母亲。在山东时,他看到难民,就想到了母亲,于是立即回家了。母亲临终前和他说的不去做官,他也严格遵守。
王冕的作用既能在书里发挥,也能在书外发挥。在书里,他形成标杆,对文人气节进行确立;再书外,他也是一个标杆,宣扬正确的人生与价值观。
3. 王冕王冕
儒林外史王冕简介
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东家给的点心钱,他都攒着来买书读。后来,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
儒林外史王冕人物形象分析_儒林外史王冕主要情节_儒林外史王冕性格特点
王冕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也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富贵功名。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此隐居终老。
王冕是作者在作品中树立的一个标杆,设置的一面镜子,与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陋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王冕主要情节
辍学放牛、湖边画荷、拒赴官约、指陈八股之弊、躲官会稽山
儒林外史王冕性格特点
一、懂事孝顺,勤奋好学
1、体谅母亲的苦衷,顺从母亲的决定,辍学给人放牛;
2、把好吃的拿荷叶包了带给母亲吃;
3、把每日的点心钱攒下来买书看,买颜料画荷花;
4、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
5、不满二十岁,就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贯通;
6、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
二、性情孤傲,蔑视权贵
1、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
儒林外史王冕人物形象分析_儒林外史王冕主要情节_儒林外史王冕性格特点
2、模仿屈原衣冠,带着母亲到处玩耍,对别人的取笑不以为意;
3、京官危素想约会王冕,翟买办请不动,时知县亲自来拜,王冕离乡躲避;
4、朱元璋慕名拜访,王冕讲以仁义服人的道理。后来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早早地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
5、指出八股取士之法会让读书人看轻文行出处,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儒林外史王冕人物形象分析
王冕之所以能放在第一回,是因为他不但有才,而且品性很好。王冕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这一回开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王冕却不是这样,他看得很透,像他母亲所说的那样不去做官,而是继续当平民。
在谈论科举制时,王冕也有不同的见地。古人以孔孟之道为范本,在汉朝大一统后的数千年里,基本上只有阐述、论证、解释这些观点的,很少出现跳出来批驳的人。因为在古代,这些是正统思想,凡是怀疑的人都会有惩戒发生。
王冕对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的看法是“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在当时是很叛逆的说法,很多人甚至会觉得很惊讶,而王冕能够站出来说,显示了他独到、独立的见解。
王冕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他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格调高卓,磊落洒脱。他自幼就很有才,自习能力超强,而且十分洒脱,不拘于时,不慕名利。这与后面出来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儒林外史王冕人物形象分析_儒林外史王冕主要情节_儒林外史王冕性格特点
例如后来出来了一个周进,也是有才的,可是一辈子都想中个科举,最后看到号板就失控了。如果把它和王冕放在一起,那种名利观的对比一下子就鲜明了。
再有严监生这样的,十分贪财,同王冕这样只要能孝顺母亲,自己够用就行的人进行对比,也是高下立判。所以,王冕在这里就是一个榜样的形象,他对《儒林外史》后面出来的人形成一个对比,这也是吴敬梓把它放在本书第一回的作用。
王冕还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在一开始放牛时,他就经常把好东西包好,带回家给母亲吃。后来也多次提到他赡养母亲。在山东时,他看到难民,就想到了母亲,于是立即回家了。
母亲临终前和他说的不去做官,他也严格遵守。这些都是符合孝道的要求的。从古至今,孝顺都是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这里放在王冕身上,也是对其品格的一种补充,
4. 王冕是谁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因为王冕一生酷爱画梅,因而得了一个“梅花屋主”的雅号。他笔下的梅花笔法灵动优美,枝干交错,栩栩如生,柔美中不失傲雪凌霜的风骨,令人见之忘俗。王冕成名之后,前来求取丹青墨宝者络绎不绝,许多人便是为求一幅梅花图而来,因此,今人提到王冕被称为什么,首先联想到的便是“梅花屋主”这一实至名归的雅号。
5. 王冕是何许人也
王冕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灵魂式的人物,虽然他的事迹仅出现在原著的第一回,但他却是作者吴敬梓竭力塑造推崇的封建文人的理想楷模。
历史上,王冕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其人在《明史》里也能找到,历史上不少文人也为其立过传;而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以传记中的王冕为原型,塑造的一个完美理想人物。
原著第一回文末写到:“王冕隐居在会稽山中,并不自言姓名;后来得病去世,山邻敛些钱财,葬于会稽山下。”就这样,王冕最后以隐居会稽山而终的方式,结束了其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综合原著中对王冕的叙述,可以看出王冕一生都千方百计的拒绝入仕为官,就算是皇帝朱元璋征召他做大官,他依然选择归隐山林。王冕为什么拒绝做官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性情恬淡品行高洁
原文写到“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到处玩耍。”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王冕年轻的时候就是个非常聪明博学的人,而且对做官一点都不感兴趣。他所追求的是古代先贤的独立自主、高洁的情操,喜欢的是那种自由自在、随心随性的生活。
也可以看出王冕所推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生活风格,像“竹林七贤”一样,喜欢那种不拘于礼法、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喜欢那种自信率真、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不畏世俗眼光,自信率真的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
因此,在对待官职态度上,王冕一生都是处于回避、拒绝的状态,就算是皇帝征召,他都拒绝任职。显而易见,这一切都是由他的性情所决定的。
二、以名士先贤为榜样
面对京城大官危素的邀请,知县特请派人来请王冕时,王冕道:“秦老爷,头翁不知,你是听见我说过的。不见那段干木、泄柳的故事么?我是不愿去的。”
从原著中的这句王冕的自述可以看出,王冕是以段干木和泄柳这样的人为自己的榜样,立志向他们学习。那么,这两人是何许人也?
段干木,战国时期魏国的名士,魏文侯去拜访他时,他不愿入仕为官,就跳墙逃走了。一生都守道不仕,常常隐居在平民之中,喜欢过着自由洒脱的生活。泄柳,则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鲁穆公去拜访他的时,他不愿入仕为官,所以关着大门不出来相见。
像段干木和泄柳这样的名士,都是一生都千方百计的拒绝入仕为官的那种人。他们就是不愿意进入官场这个巨大的围城里,从而迷失自己;他们所追求的都是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生活。
王冕以他俩为榜样,就明确表明了自己不想做官、不想追求功名富贵的人生追求。王冕所追求的是自然洒脱、逍遥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拒绝入仕为官。
三、母亲大人临终遗言
王冕母亲临终之际,给王冕留下一段遗言,这也是王冕不愿做官的主要原因之一。她说:
“我眼见不济事了。但这几年来,人都在我耳根前说你的学问有了,该劝你出去作官。作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那些作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坟墓,不要出去作官。我死了,口眼也闭!”
听完母亲大人的临终遗言,王冕哭着应诺。对于母亲的临终遗言,作为中国封建文人理想楷模的王冕,必然会铭记在心,并且终身践行。《孝经》里就有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而且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历来主张百善孝为先,孝乃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一个人所立足于社会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到“孝”,那与禽兽何异?不孝之人必然会遭到全社会的唾弃;不孝之人在任何时代,都必将遭到群起而攻之,无法立足于社会。
作为吴敬梓精心塑造的完美理想文人楷模,王冕不可能违背母亲大人的临终遗言,去做一个不孝之子。去了就等于要违背母亲的临终遗言,做一个不孝之子。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也就注定王冕终生都不会入仕为官。
四、早已看破世情人心
在作者吴敬梓精心塑造下,历史传记中的王冕,经过文学加工,已经成为了文学意象中理想的封建文人楷模。因此,王冕被置于《儒林外史》卷首,他的为人有着“隐括全文”的功能,他的行事更是起着“敷陈大义”的特殊作用。
也正是因此,文学形象中的王冕,已经看破了世情人心,达到了人生的新高度、新境界。对世间的一切,他都有超出常人的洞察力,他已能够看透世间的一切,读懂身边一切,读透身边的所有人。
在原著中,当得知京官危素要见他时,他使出浑身解数,用尽一切办法,就是要拒绝这场邀请。因为他早已在他人的口中得知了危素为人,知其不可交。
原文中,朱元璋称帝后,征召王冕出来做官,此时王冕早已归隐会稽山中半年多了,因此拒绝。朱元璋,何许人也?越王勾践的2.0版,就像范蠡说越王勾践一样,只能与他共患难,不可与之共富贵。或许王冕不愿出来做官的原因之一就在他早已读透了朱元璋。
王冕和范蠡一样,在其功成名就之后,就隐居起来,这才是最好的选择。不然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那可真是呜呼哀哉。从这一点上看,王冕已经看破了官场中的一切,洞察了世道人心,早已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因此拒不出仕为官。
6. 王冕是哪一种人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他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格调高卓,磊落洒脱,同时还是十分孝顺的人。
王冕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看淡功名利禄,像他母亲所说的那样不去做官,而是继续当平民。
在谈论科举制时,王冕也有不同的见地,他对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的看法是“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在当时是很叛逆的说法,很多人甚至会觉得很惊讶,而王冕能够站出来说,显示了他独到、独立的见解。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