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日照逐渐变长(春天日照时间长)
1. 春天日照时间长
从天文意义上看,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春秋季则是冬夏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简称高度角。
2. 春天日照时间长还是短
春分以后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获得太阳直射增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北移,直到夏至日直射到北回归线上,北半球获得直射阳光最多,然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到秋分逐渐减少,所以北半球夏季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阳光直射,日照时间长。
3. 春天日照为什么增多
春季大风出现最多的,通常是偏北大风,次之是偏南大风。这是因为,3~4月份,北方的冷空气仍然很强,不断南下,地面由于接收日益强烈的太阳辐射,加热较快,于是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冷空气下沉、暖空气上升运动。
由于高空风通常比地面风大得多,所以这种上下对流运动,使地面风速加大(气象学上称为动量下传),形成较强的北风。
这是春季我国各地常见的大风。
另外,在我国华东一带,春季的大陆由于回暖快而比海面上暖和,于是从大陆上移到海面上的空气必然失热冷却,常常在这一带形成短暂的东南大风。
若这时西部有低压东移或低压发展东移,就会出现较大而持久的偏南大风。
同样是由于大地的回暖,低压在春季最活跃,大风也因此以春季最多。
4. 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
一般是在春天,春天日照时间延长,通过眼球等刺激导致动物体内的有关激素发生变化,为繁殖做好准备。
另外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给动物们繁殖后代提供食物来源。自然界的现象都是有它的道理的,一般都比较固定。动物们选择春天为繁殖后代的最佳时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的大规模生产所导致的不协调使自然界发生一些变化,也可能导致动物发情期的浮动。5. 春天日照时间长的原因
如果单从太阳辐射的角度讲是相同的.
因为你说的范围很大,春天、秋天广义上各有三个月,总体而言它们两个季节的太阳高度、日照时间都是一样的.
但如果再考虑其他气候因素,如寒潮、风的话,问题就太复杂了,得因情况而异.
最后,温暖是人的感受,而人经常被自己所骗.春季一天暖过一天,人们就觉得春天的太阳好像更暖,而秋天则相反.
6. 春天的日照时间
四季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
四季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面(黄道面)之间有一个夹角(23°26′),因此,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到地球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从南纬23°26′(南回归线)到北纬23°26′(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高,气温高,为夏季;反之,太阳斜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低,为冬季。当太阳直射到北半球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反之,当太阳直射到南半球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到南、北回归线时,分别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和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到赤道时,分别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1日前后)。
7. 春天是长日照还是短日照
信阳纬度31°46 ′~31°52′ 年均日照时数1900-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1-15.3℃,无霜期长,平均220-230天;降雨丰沛,年均降雨量900-1400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7%。
1951-2016年信阳地区年日照时数整体以119.66 h/10a速度下降,呈显著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异常减少的年份为2009年和2012年,2009年年日照时数异常主要受冬季日照时数变化的影响,2012年年日照时数异常主要受春季和冬季日照时数变化的影响。
8. 春天日照时间长还是秋天日照时间长
季节性光照强度变化
由于地轴存在15度的倾角,所以在地球公转时会产生阳光直射点不处在同一纬度上的情况,形成四季。如春分 秋分阳光直射在赤道,夏至 冬至直射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以北半球为例),这时候如果观测点在一个固定位置,那么就能测定出我们也能感受到的四季温度变化了(温度变化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光照强度);另外,阳光直射点关照强,其他地方较弱众。
9. 春季日照时间长吗
一)光照强度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大多数蔬菜的光饱和点(光强增加到光合作用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为5万Lux(勒克斯)左右,但西瓜可达7~8万Lux,白菜、包菜和豌豆为4万Lux。超过光饱合点,光合作用不再增加并且伴随高温,往往造成蔬菜生长不良。因此,可以根据蔬菜对光照强度的不同要求,在夏季、早秋选择不同规格的遮阳网覆盖措施降低光照强度,降低环境温度,以促进蔬菜生长。大多数蔬菜的光补偿点(光照下降到光合作用的产物为呼吸消耗所抵消时的光照强度)为1500~2000Lux。
根据蔬菜对光照强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1、要求较强光照的蔬菜:西瓜、甜瓜、黄瓜、南瓜、番茄、茄子和辣椒、芋头、豆薯。这类蔬菜遇到阴雨天气,产量低、品质差。
2、适宜中等光强的蔬菜:白菜、包菜、萝卜、胡萝卜、葱蒜类,它们不要求很强光照,但光照太弱时生长不良。因此,这类蔬菜于夏季及早秋栽培应覆盖遮阳网,早晚应揭去。
3、比较耐弱光的蔬菜:莴苣、芹菜、菠菜、生姜等。
(二)光周期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周期现象是蔬菜作物生长和发育(花芽分化,抽薹开花)对昼夜相对长度的反应。每天的光照时数与植株的发育和产量形成有关。蔬菜作物按照生长发育和开花对日照长度的要求可分为长日性、短日性和中光性蔬菜。
1、长日性蔬菜:较长的日照(一般为12~14小时以上),促进植株开花,短日照延长开花或不开花。属于长日性蔬菜有白菜、包菜、芥菜、萝卜、胡萝卜、芹菜、菠菜、莴苣、蚕豆、豌豆、大葱、洋葱等。
2、短日性蔬菜:较短的日照(一般在12~14小时以下)促进植株开花,在长日照下不开花或延长开花。属于短日性蔬菜有豇豆、扁豆、苋菜、丝瓜、空心菜、木耳菜以及晚熟大豆等。
3、中光性蔬菜:在较长或较短的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属于中光性蔬菜有:黄瓜、番茄、菜豆、早熟大豆等。这类蔬菜对光照时间要求不严,只要温度适宜,春季或秋季都能开花结果。
光照长度与一些蔬菜的产品形成有关,如马铃薯块茎的形成要求较短的日照,洋葱、大蒜形成鳞茎要求长日照。
光周期在指导蔬菜生产上的意义重大。
1、指导引种工作:纬度相近地区引种易成功,不同纬度地区引种应慎重。比如,东北的洋葱引种到华中地区种植往往地上部徒长,鳞茎不发育,因为东北洋葱是春季播种夏季长日照条件下形成鳞茎,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对长日照要求很严格,而华中地区各省是秋播春收,在洋葱形成鳞茎的季节,恰好是冬季的短日照环境,所以把东北的洋葱品种引到华中地区种植只长苗不结头(鳞茎不膨大)。
2、确定播种季节:如菜用大豆的早熟品种对短日照要求不严格,可以早播和分期播种,而晚熟品种对短日照要求严格,过早播种生长期很长,易发生徒长。
3、诱导开花,指导开展留种工作,比如泰国空心菜的开花对短日照要求严格,华中地区夏季的日照比泰国长,导致空心菜推迟至9月份开花,9月份以后接着气温下降,种子难以饱满。因此,泰国空心菜在华中地区难以留种。可移到热带地区的海南省留种,并加强肥水管理。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