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蕨背面孢子囊的排列规律(肾蕨背面孢子囊的排列规律是)
1. 肾蕨背面孢子囊的排列规律是
附生或土生。
根状茎直立,被蓬松的淡棕色长钻形鳞片,下部有粗铁丝状的匍匐茎向四方横展,匍匐茎棕褐色,粗约1毫米,长达30厘米,不分枝,疏被鳞片,有纤细的褐棕色须根;匍匐茎上生有近圆形的块茎,直径1-1.5厘米,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叶簇生,柄长6-11厘米,粗2-3毫米,暗褐色,略有光泽,上面有纵沟,下面圆形,密被淡棕色线形鳞片;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30-70厘米,宽3-5厘米,先端短尖,叶轴两侧被纤维状鳞片,一回羽状,羽状多数,约45-120对,互生,常密集而呈覆瓦状排列,披针形,中部的一般长约2厘米,宽6-7毫米,先端钝圆或有时为急尖头,基部心脏形,通常不对称,下侧为圆楔形或圆形,上侧为三角状耳形,几无柄,以关节着生于叶轴,叶缘有疏浅的钝锯齿,向基部的羽片渐短,常变为卵状三角形,长不及1厘米。叶脉明显,侧脉纤细,自主脉向上斜出,在下部分叉,小脉直达叶边附近,顶端具纺锤形水囊。叶坚草质或草质,干后棕绿色或褐棕色,光滑。孢子囊群成1行位于主脉两侧,肾形,少有为圆肾形或近圆形,长1.5毫米,宽不及1毫米,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位于从叶边至主脉的1/3处;囊群盖肾形,褐棕色,边缘色较淡,无毛2. 肾蕨孢子囊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肾蕨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30~50厘米,叶羽状深裂,形似蜈蚣。园艺界将肾蕨误认为蜈蚣草,但植物分类上蜈蚣草是凤尾蕨的一种。肾蕨附生或地生,根状茎有直立的主轴及细长的匍匐茎,匍匐茎的短枝上长出圆形块茎或在其顶端长出小苗,孢子囊群生于小叶片侧小脉顶端,囊群肾形,棕褐色。同属植物有30种,分布在世界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栽培种有高大肾蕨,主要品种有波士顿蕨、极矮皱叶肾蕨,鸡冠高大肾蕨、皱叶肾蕨、矮生碎叶肾蕨、碎叶肾蕨等。性喜温暖湿润半阴的环境,怕烈日直射,在明亮散射光处生长良好,生长适温10~35℃,最适温度20~22℃,越冬最低温度5℃,能耐短期的-2℃低温,空气湿度50%~60%。适于富含腐殖质、渗透性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疏松的土壤,pH为5.5~7。
3. 肾蕨用孢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吗
孢子是许多真菌、植物、藻类和原生动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能真接发育成新个体,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等。植物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无性孢子,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有性孢子。肾蕨用孢子繁殖孢子是(无性生殖细胞)无性孢子。
4. 肾蕨的孢子囊在哪
肾蕨是不会开花的,是通过孢子进行繁殖的。即便是养护多久或者长势多旺盛也不会开花。它喜温暖,潮湿的生长环境。管理期间要勤浇水,保湿处理。冬季要控温,不能低于16度。生长适宜的温度是16度到25度之间 。另外,土壤最好用呈中性或者微酸性的,碱性重会阻碍生长。
5. 肾蕨孢子叶形态图
蕨类植物的叶根据功能可分成孢子叶和营养叶两种。孢子叶是指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的叶,又叫能育叶;营养叶仅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又叫不育叶。有些蕨类植物的孢子叶和营养叶不分,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又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叶的形状也相同,称为同型叶,如常见的贯众、鳞毛蕨、石韦等;另外,在同一植物体上,具有二种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叶。即营养叶和孢子叶,称为异型叶,如荚果蕨槲蕨、紫萁等。
6. 肾蕨孢子囊群显微镜图片
肾蕨不是种子植物,肾蕨没有花和种子,蕨类传播通过孢子,成千上万个成熟的孢子会释放到空中,像灰尘一样飘浮,每个孢子囊群由孢子囊组成,每个孢子囊由64颗孢子构成,大的蕨类植物一年会有上百万颗孢子。
种植时间:肾蕨全年都可以种植,春季种植5~6月种植最为好。
1、孢子处理:肾蕨没有种子,孢子是种植它的唯一途径,孢子囊主要分布在它的叶子上,通常要在它变黑成熟时将其剪下保存。
2、配制盆土:种植孢子需要用疏松透气的土壤中。
3、上盆养护:将孢子均匀撒在上面,之后不用覆土,盖上一层玻璃,等待一个月就会发芽。
7. 肾蕨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可供观赏
肾蕨的蛋不可以繁殖
1.肾蕨没有花和种子,是用孢子进行播种繁殖的,孢子囊发达。
2.播种时直接剪取有成熟孢子的叶片,孢子放在纸上,之后喷布在盆土表面,不用覆盖土。
3.播种后盖上玻璃,定期喷水,保持湿润。
4.还要注意控温处理,温度大概维持在20-25度之间,这样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可发芽。
5.等长出三四片叶子时就可定值。